当代上海的真实气质

A:SS最近还好吗?感觉上海不太行啊。
S:还可以,家里粮食还是有的.
S:(引用A):确实不太行,非要00,不让共赢。读史早知今日事。
窝:上海这个城市的特征是一贯如此的。余秋雨画风浓郁。
本质就工人市民城市,非要装自己和别的同侪与众不同,非要强调自己是吃咖啡、有气质的布尔乔亚,装着装着,还真以为自己除了网红咖啡厅和打卡美术馆之外的各类配套,也和西方布尔乔亚们的居住地,达到一个水平了。
工人市民城市是个啥水平呢?唐山、鞍山、攀枝花,就这样。
上海作为1950年代后南方最大的工业中心和工人存量最高的城市,城市风貌和上述这些地方差不多,管理和思维本身也是差不多去的。上海人当时外派或者下乡,去这些工业城市的意愿,要比去同在江南却没啥工业的皖南高出太多。
上海之所以1990年代后看上去比这些地方又“洋气上档次”那么一点点,主要那些地方只有工业,而上海曾经的洋人,重新又回来了。
虽然这1990年代来的洋人,不是像伊拉1840年来的前辈那样,作为管理者和规划者身体力行示范,伊拉这趟关心的内容,也仅是廉价人力吸引来的资本投入。但毕竟只要住在上海,也就需要在迭个城市吃喝拉撒,也要消费购物。对这些方面是由客观需求的。于是乎,为伊拉修造起来的配套设施,也就重新让吃惯了瓦房店罗宋汤的苏北二代们,也有了闻一闻、看一看,乃至品一品的机会。
但这种“配套”毕竟是对外的,毕竟是表面文章的,和当年工部局、公董局派遣旁遮普和安南巡捕,用棍棒进行爱的教育,真正修路铺桥通电,建立学堂医院,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因此,伊拉带来的只是一种消费模式的“冲击”。上海在1955之后形成的那种粗放、工厂车间的管理模式,是不会因为这个,有多少改变的。
更何况这地方的“特殊地位”也是不断下滑的。1940年代丧失了法律意义上的特殊身份,1990年代丧失了户籍意义上的特殊身份,于是乎,上海人的自信,也就只剩下“海纳百川+精致洋气”了。
当然,前者是真实的毒药,后者是虚假的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