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材料作文“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的一点分析与思考
对于材料作文“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的一点分析与思考
金山中学 戴文开
题目: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一、思考:
这种类型的作文题属于“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近似于2020年上海春考作文“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较之于长期以来的上海高考(秋考)作文题而言,这类题目的观点基本已经给定(即明确了写作的方向性,主体上需要顺着这一观点展开分析议论——结合我们自身的成长体验,应该没有人会认为“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不是成熟的标志”或者“认为自己应该处在世界的中心也是成熟的标志”罢),这就意味着,从立意这一块就无法让学生自由发挥,难以区分出观点及其背后思维的深刻或肤浅,这与上海高考(秋考)作文重视考察审题立意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相符的。言下之意,这类作文题出现在六月高考考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作为平时训练议论文提纲写作的材料,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二、分析(写作的过程性思路):
1、以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或典例,或名言引入话题,引出这则作文材料,并强调题干这一观点(作为自己的中心论点)。
2、根据题意,先可分析“自以为自己处在世界的中心,是不成熟的”(此环节是为了增添议论的层次性而设的“从反面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原因(言简意赅地表达):以为自己处在世界的中心,会伴随着自私自利、夜郎自大、主观臆断、目光短浅、缺乏提升自我的意愿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会阻碍一个人心智精神的健康成长。
3、重点分析:为甚么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成熟。(正面多角度推因分析)
原因:(1)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即是从心态上接纳了自己的浅陋和渺小,也为虚心与不断自觉反思做好了积淀。(心态品质)
(2)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意味着凡事思考都努力超出自我格局,加以更辩证客观地理解与分析,认清事物的实质所在。(思维方式)
(3)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就愿意主动打开眼界,倾听他人,体验学习,寻求更多的知识、经验、能力以提升自我。(实践行动)
(4)客观上,构成社会群体的个人理应有开放而包容的成熟度,才能与一个开放而包容的成熟的社会契合,以谋求自身与社会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符合社会形态与发展需求)
补充:还有一点原因,即从普罗大众共有的作为人之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来谈,绝大多数人在婴幼儿时期和青少年阶段会得到宠爱与庇护,较容易产生与反复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随着年龄增长,学识和生活经验的增加,同时随着个人接触的人与事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前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转变成了后来的多元环境共同构造的生活,因此个人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持续地影响,从而很有可能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渴求进一步地提升自我。(个体成长过程)
(以上这点,因为是人所共知的,思维力偏弱,故而简言之即可。至于放置的位置,可放在五点原因的首位,或者用于第一段对作文材料的基础分析。)
4、做法(非重点,个人以为不写亦可,这类题目本身重在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5、辩证思维:省察到自己并不处在世界的中心不意味着失去自我(如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等等),反倒是要好好做自己,认清不足,有理想目标,全力朝“世界中心”不停前进。
6、结尾(短小精悍):再次强调观点,亦可以用凝练的典例或名言替代。
三、相关素材:
1、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你知道的越多,你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就会更多”(可用来类比)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非众所周知的“五阶段”,而是后来扩展后的“八阶段”)中的“归属和爱的需要”(结交朋友,追求感情)、“尊重的需要”(对他人的尊重)、“认知需求”(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实现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和“超越需要”(一个人的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四、写在最后:
个人认为,写好这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的文章的要点有二——
1、行文的逻辑思路要清晰顺畅。
2、正面多角度推因分析部分,要深入、细化分析。(无关此题,且分享一下最近给一个年轻的媒体从业者的回信里的两个片段来诠释一下这个点,或许不是十分恰当,但愿你我心有灵犀)
片段一:不得不说,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困境,影响最大的倒不是疲惫的身体,而是疲惫的心灵。哪怕是较之于各种社会工作,各种职业而看上去相对没有完全浸在烦恼染缸里的教师,单纯的教学压力,亦是与日俱增。我这十五年来最明显的感受,便是烦恼压力比甚么教材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能力提升等等,还要来势凶猛——或许只是这个毫无可圈可点之处的我所不堪而想这样宣泄,亦有可能是所有的从教者埋藏在心里而坚忍地不说出口的事实。如此,便可想而知,许多社会关联更加密切而复杂的职业,要承受多大的重压了。说起来,我们似乎很难去判断某个具体的对象是压力的始作俑者,社会的发展就好像是一个前进的巨大的车轮,一刻不停地往前滚动,必然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而这些产生的问题,又要求身份相关者去解决(责任当然是要落实到位的,但不得不说一些难题似乎不是因为拥有某种身份而就能解决的,还需要考量思维方式、行动能力及相关客观条件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过程便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循环,似乎没有人愿意,或有能力,或被允许,停下来歇一歇,想一想(包括反思已经发生的,以及基于当下的能力与条件,预判未来情势走向),再有条不紊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尚未能解决地矛盾烦恼的穷追猛打,加之即将到来的新问题于无形之间带来焦虑,压在心里的重担便似乎真真切切地压在我们每根神经之上了。
片段二: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几次需要面对跳出自我格局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情况,我以为现在你要面对的考验,不仅是这样的次数无限上升,而且,还要理性包容对方无法跳出自我格局的现实。首先,要跳出自我格局是很不容易的,换言之,即是真正做到将心比心是很难的。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就意味着,就算存有跳出自我格局的较为清醒的意识,也很难百分百抵达对方的内心世界。几年前的模考卷上,就已出现了诸如“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这样需要思辨的作文题,我与你那些比较善于推因分析和辩证思考的学弟学妹们一道总结出了许多明智的看法,可说起来这些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就像关于“美是甚么”的讨论,始终落实不到一种具体的表述,最后柏拉图借老师之口总结道“美是难的”一样,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种种,留在每个人心里的思与想,喜与悲,各不相同,所以,本质上生活也是“难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寄希望于让那些处于问题困境中的人们也能跳出自我格局,这种可能性真的不大。不仅是因为每个人从小的教养,学识,生活经验不同所致,更重要的是,人们近乎无可避免地会关注自身利益得失,有别的只是强弱程度而已——譬如今日上午照例做核酸检测,而因为清明假期调休的关系,今天也要上网课的,由于时间挺紧的,正常排队怕来不及,所以我带好证件,走了绿色通道。旁边在排队大军中的一个叔叔随口就一句,“就算是老师,今天周六还要上甚么网课呢?”言下之意,他确信我只是借教师身份不愿排队而已。我没有与之理论,一来清者自清,浪费神思绝无必要,二来他的言论和心理,正是普罗大众遇事的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要对方彻悟,也是绝无可能的,换言之,“患不均”也是一种正常心理,你我都可能有。与之相似的,还有许许多多不周全但也无可厚非的意识同样包裹着每个人的生活,而仅仅是作为跳出自我格局的第一步的反思,却已是如此难以做到,因而许多问题的面对与解决,人们在心中会找到一个或一群“归咎者”,把对方作为自己顺意人生的对立面,要求其对自己经受的痛苦完全埋单。客观来说,表达正常的诉求没有甚么不对,有怨有愤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些人会有意识地把诉求中所含的怨愤无限放大,甚至煽风点火,把消极情绪传染给大众,这种行为就不那末客观理智了。所以,不得不说,你的这份工作,真是一面镜子,映射着不同的人心,而这份工作中的你,则像漫漫长夜里的未眠者,不是一念之间,就能使天地清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