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1、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相由心生)
2、阿德勒: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3、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4、深受其苦的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把自己的身高看成优点还是缺点,全凭自己主观决定。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是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18度井水)
5、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是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6、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7、虽然行径距离或者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的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与别人相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要积极的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人都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因为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会成为障碍。
8、常常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产生,不知不觉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敌人,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是陷害自己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的敌人。竞争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便不是败者,即便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9、割腕自残是为了报复父母(阿德勒目的论)
因为父母吵架,所以孩子自残(弗洛伊德原因论)
10、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会破裂,如果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11、阿德勒批判赏罚教育,赏罚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为了得到表扬而做某件事,没有表扬就不做,因为惩罚而不做坏事,如果没有惩罚就做坏事。(因为赏罚教育的结果是鼓励人为了得到奖励而做某种事,而非一种自我实现的内生动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会变得相当痛苦,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12、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最终是为自己而活着。犹太教教义: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而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13、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世上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的话,但父母的很多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或者是支配欲,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但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而是要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孩子加以守护,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会随时给予帮助,但绝不会对孩子的可以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强烈的反作用。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14、苦恼于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学习对象,哪怕是日常的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时候,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即使对方不如自己所愿,也依然能够信任和爱。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15、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16、要学会课题分离。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案例:繁忙的母亲看到孩子总是不会系鞋带,直接帮孩子系上,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剥夺孩子的课题。反复干涉的结果会使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17、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招人讨厌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招人讨厌的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之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18、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就能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获得自由,别人喜不喜欢自己那是别人的课题。(我已经这么努力了怎么还不喜欢我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
19、不畏惧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
20、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21、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给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不好,所以才在意别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22、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
23、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所受的苦只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24、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如果是学校,就不要用学校这个共同体的常识、共同感觉来判断事物,而要遵从更大共同体的常识。假设在你的学校,教师是绝对权力和权威的主导者,但那种权力和权威是通用于学校这有小的共同体的常识,其他什么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你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如果因为对方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一开始就没有必要递进,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25、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或者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赏罚教育是为了操纵孩子。
26、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是用“谢谢”“我很高兴”“你帮了我大忙了”之类的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能对他人做出贡献)的时候才会获得勇气,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个人就能够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27、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
28、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自然能说出一些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29、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还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会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30、用怀疑的眼光去看,一定会找到怀疑对方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不能与任何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无条件的信赖,把他人看成伙伴)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克服对背叛恐惧感的勇气从自我接纳中来,接受真实的自己,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也就不难迈出他者信赖的步伐了。(怀疑是缺乏面对背叛失望悲伤负面情绪的勇气,但如果缺乏这样的勇气,建立真正深厚感情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31、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我们只有在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者贡献是为了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并非舍弃自我为他人效劳,不需要自我牺牲。他者贡献通过工作实现。
32、案例:妻子一人洗碗,家人都在看电视,就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干的怨言,但如果想:我对他人有用就不同了。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这种奉献精神会让眼前的现实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如果带着怨气洗碗,会引发矛盾;如果哼着歌愉快的洗碗,家人也许会来帮忙,至少有一种温馨的氛围。这种奉献精神是建立在视家人为伙伴的基础上,而非敌人。
33、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关系: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才能够使他人成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34、幸福即贡献感(存在价值或行为价值,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幸福以自由为前提,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共享安没有自由。
35、把人生看做登山的人(即把人生的全部意义理解为到达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把人生看成是一条线,这样是把人生所有的经历都看成是在路上。要把人生理解为点的连续,即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36、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达到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 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把过程本身看成结果,当下做了即当下完成。就像是旅行,迈出家门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启了旅行,即便没有到到目的地,也并非没有旅行。
37、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人会把此时此刻当成是准备阶段,(忽视了此时此刻的点滴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38、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回顾追问过去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没有意义,而要向前看,思考今后能做些什么。
39、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由自己赋予的.。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不是靠他人改变,只能靠我来改变。(还是相由心生的意思)
40、如果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每一个刹那都是一种完结。即使生命终结,也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无需关注别人,自由的行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纠结过去,不关注未来,过好当下的每一个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