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音乐会初体验——交响乐现场带给我什么
疫情肆虐的这两年,改变了很多事情,比如之前幻想着那段时间能去欧洲,在维也纳听一次音乐会,去萨尔茨堡看一看莫扎特生活过的痕迹,但是一切从2020年春节开始被按下了暂停键,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或多或少的被这场灾难改变了。 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走进了第三个年头,偶然得知国家大剧院开票了,买了中央歌剧院柴可夫斯基作品专场音乐会,其实我对于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作品了解的不多,之前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天鹅湖组曲和六月船歌了,因此能够更加单纯的直面的聊一下普通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现场的感受。

乐手入场,落座后开始一段freestyle(大概就是大家随意的演奏一些音阶琶音之类的试一试乐器以及整体的协调度),结束后指挥上台,开始了正式的演出。虽然这几年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都会看一看直播或者录播,但是当我坐在离乐团仅仅到两米的距离外,听着提琴、木管铜管乐器开始奏响,我有一种心灵被涤荡了的震撼的感觉,那一刻没有有语言能够形容我的心情,我只能攥紧双手,任由因对美的向往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感充斥我的大脑。我的眼睛像一台快速运转的摄像头,看看这里看看那里,原来这个就是巴松管,这个应该是双簧管吧,那个是长号还是小号呢?自以为熟读《听音乐》第二章的我,发现自己又犯了似是而非的老毛病,并不能把每一件乐器认得很真切。但这并不妨碍我去感受它的美妙,十几把小提琴一同奏响,琴弓虽然不是整齐划一,但声音确实一致的,低音提琴拨弦时声音像是低声叹息,也像是慢慢踱步、思索。一段间奏是单簧管独奏,第一次注意听到这个乐器的独奏(或者说之前没有注意过),原来是有些像汽船鸣笛声那样悠远、浑厚,像是年迈的老者低声诉说自己的回忆,穿插在整首协奏曲中,让听众被弦乐调动起来的紧绷的神经稍稍舒缓一下,然后准备迎接下一波将乐曲推向最终高潮的段落。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写过,美感,尤其是音乐上得到的美感,大多是由联想产生的。这一观点在我听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时得到了印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相信没有人不了解。整首乐曲的展开就像是在讲故事,时而情绪激昂(封建贵族家庭的紧张氛围),时而阴沉柔美(两位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凄美曲折的爱情,虽有千言万语和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想诉说与你,但却要面临下一秒这种美梦就被强硬的现实撕得粉碎)。在乐曲的进行过程中,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场景,这大抵就是音乐带给我的想象,这种想象产生了美感。
终于到了一首我最熟悉的乐曲,《1812序曲》,这种作品我恰好在哔哩哔哩上看过一位阿婆主的讲解,乐曲讲述的是1812年拿破仑大军入侵俄国最终被击退的故事。乐曲中反复出现的马赛曲(代表法国军队)及其各种变换形式,描述了战争进行过程中拿破仑军队的状态(从汹涌而来到最终溃不成军)。开头与结尾均出现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不同的演奏情感反映了从不确定战况奋力战斗到最终战争胜利情绪饱满的不同情况,头回见识到像一面墙一样的打击乐器(百度了一下叫排钟),打击出来的声音像是钟声,阿婆主解释这个声音代表的是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也就是表示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整场音乐会有两次安可,一次是小提琴独奏的刘云志先生演奏完准备离场,在大家久久不息的掌声下,先生和管弦乐团一起演奏了《爱的礼赞》,还有一次就是整场演出结束后,在大家的掌声中指挥和弦乐团又带来了一首很民族风的短乐章,我拿手机拍到低音提琴乐手的谱子才知道叫《良宵》,虽然是西洋乐器演奏,但乐曲一奏响,民族风就扑面而来了,再次感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它无需多言,你也不必懂太多,跟随自己内心的感受,你便能体会到音乐里饱含的种种。 ps:实在是太喜欢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了,无论是外形还是音色。有幸在爵士乐现场和古典乐音乐会上见识到了低音提琴的不同风格,在流行乐中随性,在古典乐中沉稳。希望未来可以有机会接触到这种乐器!
本文同步发表在公众号“一只玥玥的日常”,欢迎来公众号找我玩!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快乐入秋的100种方式58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36.4万次浏览
- 每个人都在活不一样的人生106篇内容 · 10.8万次浏览
- 收集生活中的小剂量快乐1090篇内容 · 6479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461.7万次浏览
- 细微颤动比宏大叙事更令人着迷9篇内容 · 1782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954篇内容 · 713.1万次浏览
- 一生的黄金时间都在家里度过521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