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总会过去
二月中旬返校后,一直忙基金,三月下旬搞完基金后,一直忙教材。虽然还未搞完,但也在进行。只是觉得太久没有梳理自己的思绪,尽管还算平和,正好是清明假期,停一下想想。
在读《道德经》和《庄子》,也会听北大赵立华老师的讲解。想来奇妙,在人生二十多岁的时候,一直偏向西方哲学,或者说西方自由散漫,追求自我表达的思想。试图把一切无形枷锁切断,看的书也都是偏人性的表达,喜欢毛姆,《人性的枷锁》、《刀锋》,也读《斯通纳》、《屠夫十字镇》这些,甚至还翻完了《禅与摩托车修理艺术》,着迷于人性的高原。自从工作后,尤其是经历了工作初期的巨大焦虑折磨,我发现这样的环境下难以追求自我,自我是碎片,想要维护完整的自我太难,而且似乎没有必要,越发觉得那是小我,小我想要优秀,小我想要赞许,小我畏惧失败与挫折。于是转头东方哲学,先由冯友兰先生的“论忠恕”、“论冲谦”这些产生兴趣,再到道德经,再到庄子。赵立华先生曾讲述他与《庄子》的缘分,在图书馆闲翻书,拿起读了会,心中觉得“此生如果可以一直读庄子,那就很好了”。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在我看到好的文章的时候,就会想如果一辈子都可以做实验、读论文、和学生讨论那就好了。
我想要的生活一直都很简单。努力工作,得到一些成就感,闲暇时,可以读书、运动,再能吃到美食,逛逛商场,就很满足了。现在的确存在一些问题:1. 能否顺利出站并留在学校,需要有一定的产出,但时间又被其他事情占据,想想就会有些焦虑。2. 能否成家,过上普通的家庭生活,与对象异地,虽然他对我还不错,也能做到尊重我,但毕竟这个状态是不能长久的。如果不能如愿,那我要怎么办?
人生总有问题,我能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生活吧。上述2个问题短期内都没有准确答案,只有等时间。我担心的是结果,而不应因为结果未知而忽视过程中的体验。打杂没关系,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事来学习做事做人的方法,事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事物运行总有其道理,努力做事,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去评判是非。成家也不急于今年或明年,最迟明年知道结果,到时再做打算,无论是告别还是一同开启新的生活,尽量不让中间的过程蒙上阴影吧,希望将来想到这段经历是微笑的,而不是沉默或后悔的吧。
三月的狮子,四月的绵羊,寒冷和不安总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