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帖子1:关于当前的互联网
在别的论坛写的帖子搬运到这里。
--------
1. 论描述生活的能力,任何专业都比不上中文系的。丰富论坛的讨论需要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讨论,一个是生活讨论。后者的参考例子是豆瓣
2. 描述技术方面,目前知道能作为精品贴的主题应有如下:1. 对某一话题的深入分析;2. 对某一话题的强烈主张;但是不限于这些主题。
3. 填充现象。经年累月,流行的平台的实质功能正在发声变化,譬如微博,真正的社交正在逐渐变少,官方和商业的宣传正在逐渐变多。因此,实质上,社交领域出现了真空。但因此,这种真空会被其它平台填补,而不论流量平台如何粉饰这一点,社交就是互联网的灵魂!所以如果微博没啥人,如果推特没啥人,那可能什么小app多多少少就会吸引一点人。但需要注意的是,填充现象未必能够弥补时代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若能好好利用,它仍能对个体产生强大的效果。
3.1. 填充的滞后效应。最早期的互联网是由无数个小网站构成的,从互联网顶层来说,顶层将互联网的潮流引领向了app和流量,从底下来说,新进入互联网的小企/(兴趣)团体只能做顶上做不到的事情。当新入团体尚未填充实质功能的时候,互联网整体看上去是只有顶层的逻辑的;但是当新入团体填充了实质功能以后,互联网至少在整体上,应当仍然是那个互联网。不论人群被如何管制,人群都在实质上只能被影响,无法被彻底根绝。 因此,当社交的实质功能被从一些平台上消除以后,或多或少,会意味着在未来某时某刻某个角落,有一个新的平台,以符合时下逻辑的方式去填充这个功能。在以前,互联网是一群小网站的集合。现在互联网是一群app的集合。如果感觉自己无法使用互联网达成什么功能,那么可能可以去找到一个具有这种功能的全新app。譬如,讨论生活的app……
4. 阴翳的踪迹。流行的河蟹逻辑是:1. 众声的最大喧哗;2. 造成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就会被河蟹。因此这一套仍然是流量逻辑的内容。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具有实质性功能的内容,并不一定需要经过流量逻辑,甚至可以大致看出,高质量内容的产生逻辑与流量逻辑相差甚远。外加之,公司需要雇佣审核员,但是只有大公司才有钱付得起。不过这些都是我的猜测,我并没有调查过河蟹的政策在真实情况中是如何落实的……
5. 流量与质量的割裂。其实算是上述话题呼之欲出的结论,但是回过头来看,它似乎又是本来就已经发声的事情……早期的天涯论坛啊。这个现象应该是怎么形成的呢?曾经,质量带动了一些网站产生流量,进而导致这些网站变大。因此这些网站又有流量又有质量。后来这些网站发现必须要做得更大,不大还可能活不下去。因此这些网站为了做得更大就放弃了质量。但是,这些放弃的质量和功能,会被新入的小团体填充上来。因此当下的互联网,流量显然存在,质量也还在,但是都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恐怕这是和早期互联网最为显著的区别了……如果要最大化利用当下的互联网,去在互联网上发展形形色色的观点,这一点将会是互联网最根本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