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粗粗读了一遍,有几点较深的感受:
1、 中国历代政治不是一句君主专制就可以概括的,这种认识过于简单化。举了很多例子,从汉唐君权和相权的角度,相权是对君权有较大的限制,如皇帝的敕令,必须加盖宰相的印章才能下发。还举了清朝的例子,作者认为清朝是属于部族政权,君主专制的背后是整个满族。等等。
2、 作者认为清朝的统治充满“术”,而不是制度。比如:清朝满人第一位,其次是蒙古族,最后才是汉族等其他民族。这是清朝有意拉拢蒙古,同时也限制蒙族与汉族通婚,强化对汉族的统治。作者直言是满族人心虚,怕统治不了中国人。又如:清朝设置四个禁区,东北三省、新疆、察哈尔和绥远、台湾等,作为自留地,不允许汉族进入。
3、 作者认为自宋以来中国社会就变成一个平铺的社会。一旦中央不行了,中国社会就找不到其他现成的力量。孙中山认为,当时全社会四亿多同胞都是刘阿斗。但我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以孙中山的民国为例,虽然我们的社会没有大资本力量、像美国联邦各州这类现成力量,但无论是民国时期各地的军阀、土匪、少数民族、宗族势力都是社会上现成的力量。
4、 最后的总结缺点意思,作者总结分析完,也没有提出对当时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启示。
此外,这本书讲的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制衡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前面的皇帝敕令,皇帝斜封官时用黑墨不用朱批、还会被同僚看不起,明朝之后废相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