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我几乎可以确定,活着没有意义”

前几天看了三年前蔡康永的一个简短采访,他说:人类赋予太多“意义”,“意义”这两个字被滥用,希望大家不要被这两个字牵着鼻子走。同样的,爱情,也是被过度渲染,被人过度吹捧其重要性。意义和爱情,都是被高估的。

他还说,“末日感是一个误会”。没有一个时代,是好到让当下的人觉得,他是活在了对的时代的。之前看陈丹青的《退步集》,也有观点趋近一致的文字:
人太自恋了,总觉得自己的时代太悲惨或太辉煌。哪个时代都一样,因为人的感受力都一样。人凭自己可怜的感受力和大惊小怪来描述自己,知识我们这个时代更容易被描述,因为我们有媒体。
看完这段采访,觉得自己轻飘飘的,更畅快了一点。人嘛,很多困境都是在于把某些事看得太重。“快乐”不是人生最值得被寄托的,快乐太摆荡,而“平静”,才是值得被寄托的。
最后蔡康永说:鼓励大家做一个冷淡的人。(不是冷漠)

他说出了很多我觉得很对、但没有彻底想明白的道理。我当然很享受这种醍醐灌顶、会心一击的精神输入,看书的时候,也是会迫切地在文字里找到与我的共通。
所以书单,总是很自我的事情。
[意] 埃莱娜·费兰特《碎片》
虽然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有两三年了,当时看书的感觉完全可以用“极大的震撼”来形容。推荐每一位女生读这套书。
但即使相隔数年,再随手翻到电视剧的cut,依然会有牵动到深处的心理振动。尤其是莉拉那句:“莱农,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哇这一幕看得我爆哭,并且不管时隔多久回想起来还是会颤栗哽咽。)
虽然四本书都是以莱农作为主人公视角来描述,但完全没有因为同一讲述人角度的潜在恒定性,造成对人物全面展示的片面或者偏颇,每一个人的困顿和抗争,都能明明白白地感受到。

读完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时候,我很笃定埃莱娜是一个女性是一位母亲,她把身为女性的矛盾看得太透彻了。那些成长的割裂、友谊的拉扯和自我认知的痛苦,既有光辉灿烂也有暗流涌动,结合60-70年代的工人运动,宏大又细腻,我相信她就是身处其中的人。
埃莱娜真是非常伟大的作家。
所以太多人想知道她是谁了,《碎片》里每一个采访都或直接或侧击式地试图突破这个秘密,甚至佩服埃莱娜怎么有这么好的耐心屏住脾气回答这些表面尊重实则八卦的问题。
书里来来回回的通信,能看到她对女性、对文学、对电影改编的看法,也大篇幅讲了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她相信书在完成之后便成为独立个体,不再需要作者。她有高度精确的逻辑链,建立起她整个价值体系,非常深刻也相当通透,值得身为女性的我反复读。
书里有太多段落在读到的那一刹那,我几乎要站起来在房间里走上几圈才能平复心情。比如下面这一段:
写作是很虚荣的行为。我一直都有这种感觉,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偷偷写作,尤其是对那些我爱的人隐瞒我写作的事实。我怕暴露我自己,很担心他们不同意我的想法。简·奥斯丁躲在房间里写作,如果有人闯进来,她会以最快速度把稿子藏起来。我很熟悉她的反应,她为自己的自负行为感到羞愧,因为她没法为自己辩解,她获得的成功也没法抹去这种羞愧。无论我怎么想,事实都是我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想,去想象,把别人强行拉入了我的文字世界。这是我的任务吗?是一种使命吗?或者说是一种召唤?谁召唤我了,谁交给我这个使命和任务?神?人民?一个社会阶层?一个政党?一种工业文化?社会下层人民?那些打官司失败,被剥夺继承权的人?全人类?那些反复无常的女性?我的母亲,我的女性朋友?这都不是,现在一切都更赤裸、直接,其实是我授权自己写作。
莫言 《生死疲劳》
即便当年莫言的诺贝尔奖极为轰动,但当时并没有很想看他的书,他小说里特定的时代一直是我想避免去接触的——我大约知道是什么样的,知道那些残忍和荒唐,本能地要逃避那样的黑暗面,营造一种“现在已经好了”的幸存者心理。
今年《生死疲劳》再版,很多人开始读,而我看的还是2020年的版本。惊叹莫言行文的极端流畅,那些高雅的、下流的词汇被他魔术般地杂糅在一起,描述一个人怎样从代代转世中抹去错误时代带给他的爱恨,是一本巨著。我浅薄的能力、狭窄的阅历完全无法用几段话总结这本书。
看完后记,知道这本超过40万字的奇书、这本讲述了超过半世纪的恢弘小说,莫言居然只花了43天写完,震惊不已。虽然他强调过,这经过了从他的经历中提炼的几十年的构思。莫言确实是当代中国最了不起的作家。
很多会把他这本跟《百年孤独》比较,这一本更是一部中国现代史微模型,是神话也是纪录片(更多的是纪录片)。把人物、环境的细节和结构都拿捏得非常平衡,都可以想象在他写作时用完的这50只笔,怎样像脱缰的马一样,落字成章。
我要保持卫生,保持整洁,定点大小便,克制鼻子发痒想拱翻一切的欲望,给人们留下最为美好的印象。要做霸王,先做良民。我是一头博古通今的猪,汉朝的王莽就是我的榜样。
白先勇《树犹如此》
第一次了解白先勇,是在豆瓣买了他讲红楼梦的课程。那时候刚读完红楼梦全篇小说,沉迷不轻,下班就晃晃悠悠戴上耳机听一听他的讲解。语速很慢,语气缓缓的,像又闭上眼睛把那些事件脉络再走一遍,点亮了心里的那副茫茫然的寻迹地图。
多年后读他的书,刚刚看完第一章跟王国祥的段落,就在地铁上哭得停不下来。所谓“大家”,确实文字铿锵有力,短短几段就讲述了四十年最为珍重的情感,竟能感染远在故事之外、时隔多年仅凭文章了解情感梗概的看字人。能感受到他的文字已经克制了再克制,也透出无法抑制的生命力,有穿透历史的力量。
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白先勇实在是有十足的文学信仰和家国情怀,他提到对早年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一往情深,九死无悔”,实在是有点令人羡慕的。
谈到社会、文学,总能体悟到他的胸襟,而讲到他自身的经历,总是带着点孩子气。
之后看了他那本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同性恋实在是太敏感的话题,尤其他身为“将门之子”(白先勇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身处那样保守的年代。记得白先勇提到同性恋说的:
“人和人之间,发诸自然的感情都是可爱的,自觉地去扼杀这些感情倒是侮辱人性。”
[俄]伊凡·蒲宁 《林荫幽径》
这一本是蒲宁的晚年作品自选集,也是我第一次读蒲宁的书。给我的感觉,看他的书,就像在看素描,色彩阴沉单薄,但情绪在笔底铺张开。
俄国作家写的东西,总让我觉得文字婉转悠扬得拖沓了些,文风矫饰,显得老派。这本长长短短的短篇里,结尾总是戛然而止,故事里的男性都那么懦弱又冠冕堂皇。蒲宁的描述都是非线性的,会引领读者靠着想象从视线盲区切入进去,看人物怎样触摸到幸福的可能性又失之交臂。
书评里有一句说“蒲宁带着更怜悯的心,让人物们顺从自然的指引走向一条无力回天的道路”,万分贴切。
余秀华 《月光落在左手上》
这本书在“豆瓣热门诗歌图书TOP10”中排名第9,但先撇开这本书,聊聊余秀华。
可能她最大的“标签”依然还是“脑瘫诗人”,配合她苦难的身世,显得一切更戏剧化了一些。很多人也说她是中国的狄金森,也有人觉得她的走红不过是满足了大家对底层人的另一种想象。近几年她在互联网上议论度较高的事,就是在微博多次向李健表白,比如:

后来有人看不惯她直截了当地对一个有家室的公众人物表白,指出这一点,她回答:

我看到的时候扑哧一下笑出声了,她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硬核、直抒胸臆、甚至张扬跋扈的人,她的诗也是这种风格,很多首诗都在非常静谧的氛围透着野蛮的味道,她完全不避讳这一点,她说自己:
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这本诗集很苦,语言横冲直撞,但能看到她面对苦难的倔强态度(某种程度上这让我觉得更苦了),一本小小诗集我断断续续看了很长时间才翻完。
谁都知道流水在天空流动,翻卷无声
我那些散落在地里的苍耳
把一身的刺
都倒回自己的血肉
彭剑斌 《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
标题莫名其妙,不过作者在自序里有条不紊地把这个“美丽的错误”解释了一遍,it takes life to love life(但说真的,还是没有很懂)。
每篇的篇幅都很短,但我竟然每天就只能看完一篇——套环一样的故事结构,情节堆叠着情节,懵懂着没看明白,再往前翻翻找线索,接着还要去豆瓣书评里试图理出更明确的思路。
有一篇书评里说,“作者捡东西的能力让人吃惊”,他确实浓墨重彩地在做事物细节的描述,非常非常精彩,把习以为常以致忽略的细节都鲜活地呈现出来。但小说本该有的叙事性被掩盖了,残缺不全。
令我惊讶的是卢淑玲还继续打电话给我,我原以为事情在我们双方看来都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合不来,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太糟糕了。而她对这种糟糕的有视无睹令我对她这个人非常担忧,因为她在我眼里迅速变成了一个感觉迟钝的女人。她缺少必要的敏感。
《但是,还有书籍》
这不是书,是B站出的关于书的纪录片,目前已经出了两季。
这个纪录片是一个小朋友推荐的。其实我对“纪录片”这个东西略有抗拒——担心教条感太重。我潜意识里有一种划分:通过静态文字学东西,而动态视频更多是为了消遣。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想在消遣的时候被硬塞几个大道理。
但我还是想说,对“被推荐这部纪录片“这件事心怀感恩,更感恩B站拍了这么好的一部。我心不在焉打开第一集,看到范晔讲到翻译《百年孤独》,眼泪竟然掉下来。他说随着翻译越多,自信反而越少了,每一次翻译,都有战战兢兢的心情。总结下来,就是范晔这句给自己的别名:

“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译者在古代称为“象寄”;“临深履薄”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仓皇”描述狼狈的状态)

他还有一句,借用《百年孤独》中的原话:“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啊太迷人太颤动了,不做过多剧透,建议大家都去看这部纪录片。
之后的每一集,都看得我浑身酥麻。第三集讲儿童绘本,看到成人怎样为孩子打造一个童话世界。

最近封在家里又看了些书,还在封锁前囤了好些书。想读穆旦的诗集,因为觉得中文诗比经过翻译了的外文诗更好理解一些,毕竟读诗太难了;甚至还想试着读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狂了)。
最后,分享一首美籍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短诗,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这个名字就是来自于这首诗: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
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
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
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
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
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
“我们永存,”书籍说,
即使书页被撕扯,
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
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
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
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
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
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
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