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暂时可以松口气


作者|吕舍予
潮玩公司泡泡玛特3月28日发布了年度财务报告。疫情背景下,业绩令人羡慕。2021年,泡泡玛特继续高速增长:收入44.9亿元,同比增长78.7%;调整后净利润10亿元,同比增长69.6%。
更好的消息是,在经历2020年的收入下滑后,其最知名的IP Molly,2021年增长接近100%,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
再加上线上线下渠道增长稳健,供应链能力持续提升,自有设计团队推出的小甜豆、小野等IP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海外市场稳步拓展,泡泡玛特暂时可以松一口气。

然而,如何持续提升IP的影响力,以及延长生命周期,仍然是泡泡玛特需要持续面对的挑战。毕竟,这家公司的目标不止是做一家潮流玩具零售商,而是一个对标迪士尼的潮玩全产业链平台。IP的运营是其核心竞争力,IP故事带来的高增长想象空间,也是泡泡玛特享受相对同行的更高估值的基础。
渠道均衡增长 自有IP占比提高
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2020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截至3月28日收市,市值434亿港元,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潮流玩具公司。
从2021年以及过往几年的数据来看,泡泡玛特在保持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各个渠道的扩展也比较均衡。
2021年,泡泡玛特实现收入44.9亿元,毛利率继续保持在60%以上,净利润10亿元。来自线上的收入(18.79亿元),首次超过了线下零售店的收入(16.73亿元)。线上部分中,泡泡玛特自主研发设计的「泡泡玛特抽盒机」占比最大,增长也最快。凭借这个小程序,泡泡玛特2021年实现了8.98亿元收入,相比2020年的4.6亿元增长了92.6%。


与此同时,泡泡玛特的注册会员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958万人,新增1218万人,会员复购率达到56.5%,平均每个会员的销售额贡献为211元。
在线下,泡泡玛特在零售店持续扩展的情况下,单店收入也保持增长。
2021年,其零售店数量由187家增至295家,带来16.7亿元收入,平均单个零售门店销售额由535万元,增长至567万元。
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仍然是泡泡玛特布局的重点,门店数由81家增长到113家;成都、杭州、武汉、东莞、佛山等15个新一线城市,门店数从56家增长到84家。除此之外的二三线城市,是泡泡玛特去年扩展门店的重点,从50家增长到98家,增长近一倍。
机器人商店数量由1351增长至1870,带来4.7亿元收入,平均单店带来25.1万元收入。机器人商店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占比,也大体与实体门店相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在各类型IP中,泡泡玛特的自有IP收入增速最快,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了58.6%。
尤其是在Molly之外,泡泡玛特今年的两个新进IP——SKULLPANDA和Bunny分别销售5.95亿元和1.67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24%和175.6%,增长明显。

泡泡玛特体系中的IP,分为自有IP、独家IP和非独家IP,自有IP是指泡泡玛特完全签下或者内部团队创作的IP,例如Molly、Dimoo、SKULLPANDA等;独家IP是指艺术家独家授权给泡泡玛特的IP,例如PUCKY;非独家IP例如从迪士尼获得授权的IP。
除此之外,根据「窄播」(微信公号ID:exact-interaction)
值得一提的是,泡泡玛特在海外的收入,从2020年的7417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人民币1.37亿元,增长了84.71%。根据之前「新声Pro」与泡泡玛特国际市场营销部负责人李艳君的交流,泡泡玛特在海外现阶段主要目标是提升品牌,包括通过与艺术家联名、参展等方式,而非单纯做销售收入。
Molly恢复增长 但延长IP生命周期仍面临挑战
IP产生和运营能力,是关注泡泡玛特的关键。
正是因为IP带来的高增长想象,资本市场给予了泡泡玛特相对其它类似对手更高的估值。泡泡玛特当前的市值434亿港元(约55.4亿美元),动态市盈率42倍。
作为对比,美国潮流玩具商Funko的市值为8.67亿美元,动态市盈率15.8倍。Funko是一家以方头玩偶而知名的衍生品公司,目前,Funko拥有上千个授权IP,从漫威DC超级英雄到NBA球星和欧美歌星,有约一万种授权玩偶。
泡泡玛特之所以相对Funko可以有高市盈率,核心是其自有IP带来的高毛利率。Funko主要依赖上游IP授权,IP授权费用占其成本大头,严重拉低了毛利率(约35%)。而泡泡玛特更多通过自有、独家IP赚钱,毛利率自然更高(超过60%)。
更重要的是,市场相信,泡泡玛特有机会变成另一个拥有持续艺术潮流IP能力的迪士尼,而非只是一个成功的玩具零售商。
这令泡泡玛特的IP产生和运营能力极为关键,一个最重要的维度,是头部IP的生命周期能延续多久。
2020年,在泡泡玛特总体收入增长49%的背景下,其最重要的IP Molly收入却逆势下降,从2019年的4.6亿元,下降到3.56亿元。同期,其最重要的独家IP PUCKY 带来的收入,也从3.15亿元降至3亿元,同样未能保持增长。

值得庆幸的是,2021年,凭借推出高端产品线Mega系列、品牌跨界联名等一系列运营措施,Molly的收入再度大幅增长至7.05亿元。同时,后起IP例如SKULLPANDA、Dimoo等也继续保持迅猛增长。但PUCKY的收入却从3亿元继续下降至1.82亿元,这个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毕竟,对以IP运营和创作设计为核心驱动力的泡泡玛特而言,持续产生新IP令人欣喜,但延长头部IP的生命周期,更加重要。

实际上,成功的经典IP,一方面自己要长寿,最好还能以老带新,推出衍生IP,不断延展出新的生命周期。
以米奇为例,从1928年首次登上大银幕,一直保持增长。据全球知名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8月,米奇家族仍然位列全球吸金IP前十名。而且从米奇最爱的玩具熊达菲,还逐渐衍生出颇具规模的达菲家族,拥有星黛露、玲娜贝尔等新进“顶流”。
反面的例子,则是韩国潮玩LINE FRIENDS,这个源自表情包的IP组合,一度在年轻群体中引发追捧热潮。LINE FRIENDS以上述IP为基础,迅速发展线下门店,仅2016年一年时间,就在广州、南京、深圳等城市开出了6家线下门店。
然而,表情包出身的IP与漫画、游戏中走出来的IP相比,本身缺乏内容故事的支撑,难以与消费者形成共情陪伴,加上IP运营方面缺乏足够的创新,LINE FRIENDS相关IP进入迅速衰退期,随着今年2月成都远洋太古里店停业,中国内地线下门店悉数关闭。
更长远来看,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海外愈是如此),潮流玩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吸引用户购买的核心动力,除了形象好看,更重要的还是IP本身的知名度和内容运营能力。
所以对于泡泡玛特而言,必须找到持续延长IP生命周期、甚至把IP继续「往上推」的有效方法。
跨界联名、内容投资等多管齐下,效果有待观察
2020年上市前后,围绕泡泡玛特为什么不做类似迪士尼那样的内容,就有过一波疑问。当时泡泡玛特回应称,时代不同,IP有新的产生方式。
泡泡玛特对围绕其IP产生和运营持续性的疑问,一直很清楚,并且在通过各种方式补足。包括:
1. 通过线下潮玩展等多种渠道,持续发掘和签约新的艺术家,并帮助他们开发新IP。前述Dimoo和SKULLPANDA是典型代表,在2021年分别带来约5.67亿元和6亿元收入。
2. 成立了超过200人的内部设计师团队PDC (Pop Design Center)。在泡泡玛特内部,PDC团队在承担具体产品设计任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原创IP。过去一段时间,PDC团队已经推出了几个受到欢迎的IP,例如小甜豆系列等。2020年PDC原创IP收入超人民币1亿元,2021年,小甜豆带来1.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50%;另外一个在10月份推出的新IP小野,也带来了5200万元的收入。
3. 通过投资等方式广泛吸纳外部多元IP,泡泡玛特投资木木美术馆,参与出品《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等动画电影。
4. 推出IFA高端产品线,拓展艺术领域IP,已经签约十多位艺术家,覆盖潮流艺术和当代艺术。
5. 通过推出高端系列、IP授权、品牌联名等多种形式延长老IP寿命,持续扩大其影响力,泡泡玛特在2021年投资了动画制作公司两点十分,未来也有可能为其IP定制专属内容。
这其中,以Molly为例,其多次牵手国际著名艺术家,推出限量版联名产品。2020年10月,Molly牵手美国波普艺术家Keith Haring(凯斯·哈林)推出限量款联名作品;今年3月初,泡泡玛特官宣,日本著名艺术家大久保博人操刀设计的MEGA珍藏系列新一款1000% SPACE MOLLY联名已经出炉。

一系列跨界限量联名的操作,一方面带来收入增长,高端潮玩产品线「Mega珍藏系列」推出后带来1.78亿元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广泛影响力,9款1000%的SPACE MOLLY 系列产品,吸引了超过870万人参与抽签,以谢霆锋为代表,借助明星营销,Mega系列帮助Molly进一步破圈。
年报表示,通过前述运营,「Molly的粉丝群体不断扩大,IP影响力不断提升,生命周期和商业价值都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除此之外,根据「新声Pro」的了解,在传统意义的内容领域,除了投资动漫公司、动画电影,以及制作一些短视频内容之外,泡泡玛特也正在讨论和寻求尝试以其IP形象为主的内容生产。
IP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泡泡玛特要走得更远,还需要在顶级IP的内容和运营上,找到更多方法。这包括过去近百年积累的成熟方式,也包括新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人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