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天,东拼西凑的荀子读后感
人性本恶,则学不可以已
---读荀子有感
整个先秦诸子的课程学习下来都觉得十分深刻有趣,其中有两个人我尤其感兴趣:一个是周公——他作为成王的摄政王,不仅没有贪恋权力地位,反而说到做到,尽心尽力辅佐成王,这种定力和高尚的品德令我十分敬佩。更为难得的是,他善良但不迂腐,将“天”赋予“人格”,平息了平民对于周灭商的舆论疑惑,使朝代的更替更加平滑顺畅。周公的智慧与品格的确都在非常高的水平,不愧是孔子的崇拜对象。
另外一个就是荀子,他的一些观点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工作生活中的感悟。这篇杂文浅谈一下我通过这门课程对于荀子的几点了解和看法。
关于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这是荀子最具有特征的主张,相左于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是恶的,“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弟子李斯和韩非都成了法家。因为人性有恶,除了需要教育感化,还需要规训与惩罚来遏制人性中的恶。有点像现代企业中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
关于礼乐论之学习的重要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指的是“人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要通过教育让人把自己恶的本性约束起来。教育是用来遏制性之恶的,这是对于管理者的启发。同时他也对个人有建议,劝人学习,从自发的角度提升自我的认知,遏制本恶。荀子最为有名的《劝学篇》我也非常喜欢,语言精练深刻,同时比喻贴切,深入浅出,而且逻辑清晰,结构通顺,哪怕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希望现在那些大谈“读书无用论”的人,好好读一读荀子的《劝学篇》。
关于对于孔子理念的传承。首先我对于整体先秦诸子的学说都是尊重的,因为我认为先秦诸子的各种思想和看法,不管具体的主张是什么,都是有很高的高度的,是有主见的,是“为帝王师”用来指导帝王如何治理国家的,是政治理念。尤其是儒家,现代大多数人对于孔子的理解是“伟大的教育家”,而实际上,他的理想要崇高的多,教育只是一种传播思想的途径和表象,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他真正要规劝约束的人是帝王,而不像班固董仲舒乃至朱熹,他们开始用儒家思想来专门管束平民的行为举止。这种改编在我看来不是传承和发展,而只不过是在讨好统治者。因为我是非常讨厌三纲五常这个概念的,这样的改编使统治者更加懈怠,平民们也开始做“自我管理”和“思想阉割”。我相信这绝不是先秦诸子所想看到的局面。
而到了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学者,荀子接触到了百家的思想。很有意思的是,荀子把所有人都指名道姓地怼了一遍。比如在《非十二子》中讽刺子思孟子“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予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又比如在《天论》篇中批评慎子、老子、墨子和宋子“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如此犀利且尖锐,哪怕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也是很独特的存在。因为他既不像庄子编排孔子,是通过寓言故事指桑骂槐、阴阳怪气;也不像孟子批评墨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上升到了人身攻击,未免失态。荀子的批评更多在理论分析层面,指出各家思想的片面之处,属于学术探讨。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他作为孔子思想的坚强拥趸,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能够系统地整理百家理论,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我体系,这是我认为他最厉害的地方。就好像别人都在level 1打群架,而他已经吸收了各家的招式,升级到level 2了。
最后关于我最认同的荀子的一个观点:人的等级应该是按能力区分的。这在我看来是非常超前、非常先锋的思想。《荀子·君道》载“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
荀子认为,对人等级的区分主要措施具体为按德才选官,考察德行来确定等级,衡量才能来授予官位,使每个人都承担与其才能相适合的职务。有上等德才的人担任三公职务,次一等的人做诸侯,德才再次等的人当大夫,这就是按德才层次的不同任用不同等级的官员,既不是天选,也不是世袭。
让我联想到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这本书前半部分我很喜欢,讲了从"统治阶级的世袭制,王侯将相真有种"到"人生而平等,社会应该由精英统治"的价值观转变。他讲的很细,有政治理论有宗教信仰,让我有一种"果然贫穷是可耻的这件事又是我的想当然了"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从古至今,穷人都是悲惨的,但他们不会抑郁不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造成的,他们顶多会埋怨命运的不公罢了,他们深信自己生来就是这样的身份,穷也穷的心安理得。也会有人赞颂底层人民是这个社会的最大贡献者,也会有越穷越骄傲的所谓文人风骨。
但自从演变成了精英崇拜的社会,金钱代表了人的一切:出身,能力,颜值,声誉。贫穷变得令人羞耻,也不再有人赞颂穷人。为社会产出更大价值的人自己也越富有,他们引领科技进步,他们促进社会发展,他们为穷人创造工作岗位。一个人如果穷,那一定是他自己能力不足也不够努力,也就带来了书名"身份的焦虑"。
然后我在想其实这是个轮回。原始人一定是推举能力最强的人做首领的,一直到尧舜禹也都是禅让制。只是后来的人爬到金字塔顶端以后,他不愿意再让出来了,于是编造出了"天子"的说法便于统治,然后再到荀子的“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这一套放到西方也是适用的,因为照说金字塔尖是不好站住脚跟的,因为塔尖上的竞争也很激烈。实在拉胯是要被改朝换代的,只是后来越来越安逸,越来越多的蠢人出现在了统治阶级,直到巴士底狱被攻占,到现在,说是要人人平等了。我是不信人人平等的,因为有君子有小人,有人能力强有人能力弱。荀子在《不苟》中说:“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导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君子有才能,就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来小心侍奉别人。只需要人人机会相对平等,这样能力强的人可以把能力弱的人比下去,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划分新的等级。
只是现在还是有阶级固化的趋势,所以我说为什么这好像是个轮回。另一种形式的王侯将相有种乎会发展出来吧,只是不知道我能看到它发展到什么程度。
最后,关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管每个人主张是什么,我们现在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好,在我看来那个时代都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可以有TA的主张和看法,而TA也应该有表达和实践的权利。TA可以有自己的看法,TA也可以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自我实践,可以通过宣讲的方式让其它人认可TA的主张,当然别人也有权利与其争论和辩驳。而不是如果我不认同你,那你就不应该说话;如果你不是主流,那你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世界就是没有一个普世的价值观,我们嘲笑印度的种姓制度,阿塔限制妇女活动,但我突然觉得其实只是夏虫不可语冰罢了,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是最文明最高级的:一边觉得自己文明自己开放,一边觉得自己遵循传统道德。说到底各有各的苦,无论应用多么高级的观点和理论,生活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艰辛,只是有不同维度。每个人能够有自己的看法,懂得思考,允许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同时,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论指导生活,就是我认为最理想的社会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