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和结果论

这几天我读了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书中对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化心理学理论通过对话方式进行阐述。
在书中让我看到了人们的烦恼来自于社交网络,同时,幸福也来自于社交网络。
与弗洛伊德结果论不同,阿德勒所持的是目的论。书中举了个例子:一个心理疾病患者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或者是心理创伤,弗洛伊德认为这和童年被父母虐待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因为童年的痛苦经历这个因,产生成年后出现心理障碍这个果,那么由于过去也成事实,无法改变,除非回到过去,那么现在的创伤将无法改变。而阿德勒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心理创伤,那是一种人生谎言,事实是因为现在的自己沉溺于现状,通过过去的痛苦经历为现状不愿改变的自己提供开脱的理由和借口,同时不断地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悲伤经历来博得被人的关注和怜悯心。自己在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中获得控制感和优越性。
阿德勒的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就是人生其实完全掌握着每个人自己手里,改变还是不改变完全由自己决定。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 ,这位心理学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目的论,在人们面前揭穿了人生谎言,使众多被所谓心理疾病困扰的患者醒悟并通过自己而改变。
而目的论仅仅才是阿德勒个体性心理学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