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匆匆而过——读《匆匆》随感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阶段的阅读体验和收获都是有所不同的,每一次的阅读都有彼时阅读的独特心得,把这些不成熟的,甚至是片面的或偏颇的想法记录下来,对于以后的自己反思作品、反思文学、反思自身,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意义的。
朱自清写《匆匆》这篇散文的时候是1922年早春三月,当时他还不足 24 岁。看着窗外花树锦簇,绿意醉人的景色,他本应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抒发出青春的浪漫与豪情。可他为什么会面对满目春光而生出时光匆匆,岁月流逝的感叹与无奈呢?这就要从他一贯自律的优秀品质和当时他的生活处境来分析他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朱自清 19 岁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利用三年的时间修完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于1920 年 5 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一年毕业。是位杰出的青年才俊。
他走出北大校园踏上社会以后,正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而他的工作这时也是不顺心的,短短一两年时间,他频繁的跳槽,无奈的就业,让他心生烦躁与不安,却又不得不为稻粱谋,在离开杭一师短短几个月后又重回旧地。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从吴淞公学又回到杭一师,一定是暂时没有别的去处可以选择。社会的动荡不安,职业的百无聊赖,生活的柴米油盐,让朱自清产生了一种危机感。虽然在这期间他参与由郑振铎、茅盾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但文学不能充饥。面对日子一天天过去,光阴一寸寸流走,让心怀高远的朱自清越发感到这样下去无异于浪费生命,必将一事无成!在这种心境下写出的文章自然是一种真情的表达,心灵的倾诉。由此,他认为“八千多个日子”的二十多年光阴“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为二十多年的时光从自己眼前默默逝去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从本文可以看出,在朱自清刚进入社会时,恰逢“五四”运动的落潮期,面对当时纷扰动荡的中国乱局,面对身边积贫积弱的底层百姓,他渴望一种力量能够改变这一切,但时光荏苒,一日复一日。虽然政治上中国已经消灭了封建帝制王朝,但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依然让百姓看不到光明,人们只能面对“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当 时,像朱自清这样的知识青年,很多人胸怀民族大义,忙于救国图存,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迈开人生前进的步伐。
不难看出,作者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准备投身社会。但现实却让他到处碰壁:理想无法实现,时光却匆匆“从我的手中溜去”。以至于他在无奈中发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现实社会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
“自清” 是朱自清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的名字,典出《楚辞》。1948年美国出台扶持日本的政策,当时已经患有严重胃病的朱自清抱病参加了示威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临终前,他还反复叮嘱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为此,毛泽东主席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站在他早期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一刻也未曾停息。促使他最终成为“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正如他所说的,“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由此,从《匆匆》中就能感知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的一种文本表达。
他感叹时光易逝,世事艰辛,他自责年华虚度,未留“痕迹”,他惊然自勉,并不消沉,他思考现实,探索人生,不甘心赤裸裸地来去, 在人间白白地走这一遭。言外之意,正如他在长诗《毁灭》中所吐露的:“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以景映情,在他周围的情景重反应出他真实的感情,在表面上描述的是景色,而层层底下的是他的感情。但就算不知道《匆匆》的主题,你也能够感到朱自清写作时的悲伤、失落,他的文笔能够让你感受到一个情绪,他的情绪,不管你是谁,学生、老师、大人、老人、平民、高官,你第一次读就能够从他大量的修辞手法中,看到一个情景,一个情绪在你脑中产生,这就是朱自清散文的迷人之处。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它不仅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时间那样悄悄地从我们身边走过,留下遗憾,永无痕迹,它还会锉过我们的额头,带走红润的光泽,留下松弛的皱纹;划过我们的手掌,带走青春的灵魂,留下粗粝的茧子;经过我们的心灵,带走纯真与热情,留下沉重与悲凉。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看他的寻常生活,却让人美不胜收,感慨万千呢?我想他比你我,多一分感悟,三分细致入微地观察,十二分的文化沉淀。时间匆匆,日子到最后还有什么?人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千篇一律”。没有人留得住时间,也不能定格。既然不能就珍惜现在,别让时间匆匆而过。大抵就是在文章里读到了自己的人生、感慨着自己的生活。或许还要等年纪渐长,才渐渐能体味到其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