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捷智部•敏悟卷•0690郑钦说•故作高深

译文
郑钦说天性聪慧,精通历术,唐开元时官至右补阙内供奉。
在梁朝时,太常任昉无意中在钟山一座矿坑拾得一块碑铭,写着:“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起灵址,瘗在三十庚,堕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
任昉询问了许多人,直到去世都无法解出碑辞,因此留下遗言:“世世代代都要寻访通人,若能解出碑辞,我死也无恨。”
任昉五世孙名升之,住在洛阳,听说郑钦说的才名,请人拿着碑辞请教郑钦说。郑钦说正奉命出使,便带着碑辞上路,行至长乐驿一带敷水三十里处,突然恍然大悟的说:“这是家人卜算安葬年日,并预测墓毁的日期。‘甸服’,五百也;‘黄钟’,十二也。由大同四年却求汉建武四年,凡五百一十二年。葬以三月十日庚寅:‘三上庚’也。圮以七月十二日己巳:‘七中己’也。‘浃辰’,十二也。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月一交,故曰:‘千三百浃辰交’。‘二九’,十八也;‘重三’,六也。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故曰:‘九重三四百圮’。”
任升之大为叹服。
原文
钦说天性敏慧,精历术,开元后累官右补阙内供奉。
初,梁之大同四年,太常任昉于钟山圹中得铭曰:“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起灵址。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己,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圮。”昉遍穷之,莫能辨。
因遗戒子孙曰:“世世以铭访通人,有得其解者,吾死无恨。”
昉五世孙升之隐居商洛,写以授钦说,钦说时出使,得之于长乐驿,至敷水三十里辄悟,曰:“此卜宅者搜葬之岁月,而先识墓圮日辰也。‘甸服’,五百也;‘黄钟’,十二也。由大同四年却求汉建武四年,凡五百一十二年。葬以三月十日庚寅:‘三上庚’也。圮以七月十二日己巳:‘七中己’也。‘浃辰’,十二也。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月一交,故曰:‘千三百浃辰交’。‘二九’,十八也;‘重三’,六也。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故曰:‘九重三四百圮’。”升之大惊,服其超悟。
补
钦说,即郑钦说,唐玄宗时期官员,以历术博物著称,后被李林甫贬谪。
大同,这应该是南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使用的年号,大同四年大概是公元539年。
太常,古代掌握宗庙礼仪的官员,九卿之一。
任昉,南北朝时期南梁著名的藏书家、方志学家,竟陵八友之一(南梁皇帝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之一。)。
甸服,指京城方圆五百里之间的区域,后来也泛指京城附近。所以这里引申为五百。
黄钟,是十二律之一,所以这里引申为十二。
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建武四年大概是公元29年。
浃辰,古代干支纪日,就像现在一周七天一样,那时候一周十二天。
感
这玩意,很多我都看不懂,我只是觉得很扯淡。
我觉得很多人不喜欢那种所谓的读书人大概就源自于此吧。
有话不直说也就罢了,整这一点意义都没有的东西还觉得自己挺厉害。我没看以前我还以为这“天书”是预言了什么大事呢,弄了半天,就是预测了个数。太无趣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