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创意写作打卡#第一百四十六天 给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写一封信。

@人民邮电出版社
曾经伤害过我的人,要么不原谅,要么原谅,但不会写信。
老子讲究“报怨以德”,别人对你不好,对你有怨恨,你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回应他,依然对他怀抱着善意。
有人问孔子对“以德报怨”的态度。孔子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却用德行去回应,那么面对那些对你好的人,你该如何回报呢?
孔子看到了其中的不公平。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对方对你无礼、欺辱你、侵害你的权益时,你应该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线,告诉对方:“我不接受你的做法。”这叫作直。
还有一种解读是,当别人伤了你时,你可以回应他同等的伤害,他伤了你十分,你就伤他十分,这就叫以直报怨。如果别人对你好,你也需要回报别人,这就是投桃报李。
博弈论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二人猜拳,约定好双方都出石头,这样两个人就都能够得钱。但如果有人突然变卦,悄悄地出了布,他就能一个人赢得所有的钱。在这种规则之下,怎样保证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呢?
很多专家开始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该不该坚持诚信:你出石头,他出布,他赢了你一次;你坚持诚信,还出石头,对方慢慢摸清了你的心理,就依然会出布……你会一直输。
如果你认为对方敢出布,你选择出剪刀。你赢了一次,下一次再出剪刀,他则选择出石头……博弈就开始变得混乱了。
研究者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找出让我们收益最大的策略。最终胜出的策略叫作“以牙还牙”程序,即当对方有一次不诚信以后,你也要有一次不诚信,一直到对方回归诚信为止;对方回归诚信以后,你也回归诚信,然后双方进入诚信模式;如果对方再一次不诚信,你也要再一次不诚信。这种博弈策略,最终的得分是最高的。这跟老子的“报怨以德”不一样。老子的策略是你不诚信没关系,我只坚持自己的诚信就好。我对你好,跟你对我的态度无关,这是我自己的需要,是我个人的修养。
孔子不这么认为,他进一步联想到了“何以报德”。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对那些对你好的人也太不公平了。
有时原谅是很微妙的,就像道歉一样。你向别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让你自己好过一些,还是为了让对方好过一些?你是真的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抱歉,还是其实觉得自己做的事完全在理,只不过是想通过道歉安抚那个认为你应该觉得抱歉的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谁?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强迫宽恕”。有时人们选择宽恕是为了摆脱一个创伤,他们需要通过原谅那个给他们带来伤害的人来走出创伤的阴影——那个人可能是对他们进行过侵犯的人,抢劫过他们家的强盗。可能有好心人跟他们说过,如果你不能宽恕那些罪人,你就无法放下自己心中的怒火。对某些人来说,宽恕就意味着豁然解脱——你不宽恕人们的恶行,但原谅了那个伤害你的人,这样你就可以跨过这道坎,继续你的生活了。
但人们常常迫于压力去原谅别人,到头来如果做不到还会认为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认为自己不够开明,不够坚强,或缺乏慈悲之心。
所以我说,你可以心怀慈悲,但选择不宽恕。有很多方式可以让生活继续,但其中并不包括伪装自己的感觉。
当你感觉有些人是你无法原谅的,或者你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无法忍受,不要急着下结论,无论是何种原因的折磨,时间都会让它变得无足重轻,而经历了这些折磨的你,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精明,更加优秀,这对你而言,也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