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友诊所”,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书友诊所在周四的时候结束第82期,时间有点快。



Part1:缘起
17年、18年的时候,因为在尝试一些新业务,我觉得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援,于是就想要不要多看点书?给自己找点新思路。然后就开始看书,万万没想到,看书实在是太痛苦的一件事情。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看不进去书?看完之后却发现好像什么都记不住?看着看着睡着了?不知道看什么书?以及其他各种“挣扎”场景。
这些场景我都遇到过,并且迟迟不能解决。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事情,几乎大多数人都会遇到。
因为看书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有报道称人类的大脑在人体内重量只占2%的器官,大脑大概只有1.3kg,但是它却消耗掉了20%的能量,这个比例很惊人。
所以说,当代很多人虽然一直在办公室坐着,看起来没有大量运动但是整个人却十分疲惫。这就是典型的用脑过度。
而,看书更是一件极其需要用脑的动作。
所以,我们下了班之后总想着躺在床上,刷个抖音,看个泡沫剧不要思考的那种,理论来说那是对大脑的放松。
所以,大脑会千方百计的让我们少看书,比如看着看着就走神了,比如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这其实是我们的大脑本能性的在保护我们。
我们的大脑太聪明。
如果不想点办法,那么可能就会扼杀看书的积极性。所以,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办?我试了很多种方法,加入读书群,买kindle,听名家教看书方法,做读书笔记,有的有用,有的无效,但是整体而言,效果都没有特别好。
再后来,我忽然想,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着搞个读书会呢?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强迫自己看书,你要分享一本,总要看完一本书吧?
想好后,我、静静、金宝以及其他的几个小伙伴拉了个微信群,就开始了,当时的小伙伴一共是9个人,拉群的那一天是18年12月6日。

群建立起来后,我们就趁热打铁,想给这个新组织想个名字,每人起一个,然后大家投票。
“书友诊所”这个名字是静静这个文艺女青年起的,当时的静静刚毕业不久,用她自己的话说大概是脑子有点抽,生活有点烦,加班太多需要拯救,就随口说了这个名字。
我们所有人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在嘲笑这个名字,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神经病。
然后,这个神经病一样的名字以绝对高票成了我们现在的名称。
嗯,很有我们的风格,俗话说,人如其名,我后来深深了解到组织也是这个样子。有了这个名字,我们这个组织也有点神经兮兮,参加的人也大多需要被诊断。
有了人、微信群、名字,看书分享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一期合影)
第一期大家风风火火,我们找了3本书,喊了3个小伙伴,每人上台分享18分钟,每人分享后,我们还很严肃的点评一下。在所有的分享结束后,我们每个人还都要发言说一下今晚的收获,或者对哪个人或哪本书有印象。
我当时的想法,大家来都来了,不说两句,那么多浪费啊,多没有参与感啊。
反正就是这么稀里糊涂搞了好几期。后来,回想那几期特别不成熟,特别忐忑,但是也特别有趣,印象都颇为深刻。
接下来是很痛苦的一段时间,大家都太忙,当时我们一起搞的小伙伴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需要大量干活的人,加班、出差是常见的事情,导致我们没有足够的小伙伴来讲书。
那段时间后来就一直是静静、家杰、佳骏、水源等几个小伙伴轮流分享。最少的时候我们总共只有4个人,想一想3个讲者,1个观众的对比也是蛮有趣的。
真是美妙的回忆。
PART 2 关于书友诊所的一些问题
一、书友诊所多久一次,在哪?
每两周一次的周四,时间一般在18点30-21:00。地点一般在上海市徐汇区这边的一家酒店里面的小会议室或者某个火锅店里吃火锅(留个彩蛋)。
但是如果是疫情,我们也会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而且我们也在考虑未来在线下也采用直播的动作,因此,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都可以一起参加。



二、书友诊所是用什么样的形式?
有的小伙伴在看见书友诊所后,特别好奇,会问采取哪种方式,比如大家在现场共同看完一本书?大家提前看完一本书然后现场讨论?或者其他的方式。
我们的方式很简单,找三个人每人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分享一本书,分享的书籍内容不限,方向不像,我们最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分享的书让你觉得开心就好。
所以,在这个看似不是规则的规则下,我们书友诊所的 选书范围方向特别广泛,每一期可能都会遇到很奇葩的书籍,比如有宗教,有音乐史,有荒野求生,有食谱,有临终关怀,有哲学、有商业、有管理、有鸡汤、有小说、有自传等等等等。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遇不到的。与此同时,我们的讲者基本上都会提前做好PPT内容,现场不管说的怎么样,但是至少准备的很用心。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种方式无法把一本书讲透。这是正常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讲者讲书更多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书的内容到底怎么样,还是需要大家去看书,我们只负责勾引起大家的兴趣,然后大家回去后自己去买书看书。
顺便说一声,我一直认为来书友诊所只是为了听,实在太可惜,强烈建议(忽悠)有机会的人都来讲一本书(狗头保命)。


三、书友诊所收费吗?
书友诊所一直免费,上次在朋友圈有朋友问,啥时候商业化,我有点扯的回答大概要到500期之后吧。
这个问题其实特别有意思,尤其是很多人听到这是个免费的组织更是讶异。
实话实说,截止到目前依然都没有所谓的收费的概念,严格意义上做这件事情绝对是贴钱贴精力的一件事情。
但是,很感激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人的帮助(不只是我一个人在贴),比如张群、仇姐姐、惠红、偲宇、安娜、阿逄等等很多人的帮助。
截止到现在如果按照现在这个模式来看的话,依然不会商业化,除非哪天脑洞大开,想到一个神奇的想法需要钱了,到时候和大家同步。

四、有没有担心过没有人来参加书友诊所?
会有担心,尤其是书友诊所刚开几期后的那段时间,最少的时候我们只有4个人参加。不过还是蛮超出我的想象的,比我想象中要好。
书友诊所并不是一个商业的组织,希望有很多小伙伴们来,但不过度追求所谓的客流量,或者上座率。如果哪天一个人也没有,可以自己一个人看书,如果来了一个人,那么两个人就可以聊一本书,如果来了两个人,完全就可以三人分享,圆桌派搞起来。
五、书友诊所会搞多久?
这是一个很难去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有思考过。在最早期的时候,我在想,我们会不会搞两期就散了,毕竟在快餐时代,搞两期行为艺术也不是啥少见的事情。
但是后来,每一期还都坚持下来了,我觉得还蛮诧异的。尤其是中间经历过很多事情,简直各种奇葩:
比如,太晚通知活动,没有讲者有时间来讲书。相信我,前几年的我有严重的拖延症,不少时候都是在活动前一两天甚至当天才会邀请讲者,大家当然都没空,于是就很尴尬的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最夸张的时候,我好像曾经一个人讲了三本书(哭泣)。


比如,我不在现场,这种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最早的那次是因为我出差?记不清了。反正那次我各种原因没到现场,现场做的特别好。尤其值得说明的,那天现场的都是一群小姐姐,听说聊得特别开心。再后来,这种事情就很普遍了,因为阿逄、阿源、静静以及很多很多小伙伴都能撑起场子。

(美女专场)
再比如,因为疫情,线下根本搞不起来,很多人在想是不是延期(现在想想还好没延期,要是延期不知道要延期到什么时候)举行,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后来还是决定搞起来,就在线上搞,也不用什么直播网站啥的,就在微信群里搞,大家用文字、图片和60秒语音的方式,在群里分享,每人20-30分钟。结果没有想到,这种方式反而让很多平时没机会来现场的人有了发挥的机会,好多小伙伴都在群里做了分享,也是难得的收获。
所以,经历了这么多奇葩的事情,书友诊所依然还在搞,未来大概率还会搞下去,但是能搞多久也说不上来。只是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六、书友诊所弄线上直播?
之前的时候做过,后来放弃。
原有很多:1、没有时间精力,开通账号,现场维护,互动,都需要时间;2、书友诊所更关注的还是线下的“四目相对”,关注到对方眼中的光,以及遇到一些有趣的灵魂;3、线上的资源太多,如果不来现场的话,看看其他的内容也不错,没有必要看书友诊所的分享;4、保持专注,做好线场就很好;5、当然,也说不准未来哪一天心血来潮就开通直播。
上面这段话是第55期的时候说的,现在是第82期,我们的直播已经搞起来了。

关于看书
0、为什么读书?
这是一个非常直面内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无数人有自己的答案。
我自己曾经在几年前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看书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我的理解很简单,无非就是满足个人的需求,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那么答案也就不一样。
比如有的人看书就是为了休闲娱乐,就是觉得工作太累,想通过看书好好放松下。
有的人看书就是为了考试考证,书必须要看。
有的人是希望通过看书增长见识,要不然知识面越来越窄。
有的人则是希望通过看看书交交朋友。
让我震撼的一点是will童鞋说自己看书就是为了走出大山不下地干活。

1、我就是看不进去书,看不下去书怎么办,一看书就犯困。
我的理解无非就是“动力不足”。动力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兴趣爱好,比如网络上的各种玄幻小说,科幻小说,爱情小说,很多人虽然不愿意看各种正式书籍,但是看这些内容的时候津津乐道。这就是因为这些书写得好,而且自己也喜欢看。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的就是,如果你想看书,先从自己想看的书开始看起,感兴趣的书开始看起,或者你去网络上去搜一些书籍,看看大家的评价,这些书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调性。
第二、对自己有用。大多数人至少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不是要看很多书,我知道无数人都讨厌读书,但是,很多人依然看了不少书。为什么?因为那些书有用啊,家人老师强迫自己必须看。
而现在,我们需要给自己找到一个“有用的借口”,让自己看书,很多人都会提升自己,在工作方面在生活方面,那么就顺便看看这些方面的书,也挺好。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强迫”的理由,很重要。
2、书也看了,但是记不住怎么办?总感觉是白看了。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并且在一段时间里持续怀疑自己。后来反而释然了,就是我们需要问自己,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把书背下来吗?
想想,并不是这样。我看书,依然是为了兴趣以及有用。兴趣就是为了看着好玩,看的时候有点开心,就足够。有用是说明看书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工作或者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者疑问,看完后,自己的疑惑解决了或者有了些许的概念我认为也OK。
看书不是为了记住原文的100%,而是为了邂逅书中的1%,一本书我们能记住某个闪光点就足够。

3、没时间看书。
这句话我遇到非常多,我想了想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发现这里面有1个隐藏假设:看书是一件很耗时间的事情。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的感受是:市面上95%的书籍不值得花费超过5个小时的时间,专业书籍、经典书籍除外。如果每天能抽出来一个小时那就是5天能看完一本书,如果每天30分钟,那就是10天一本书。当然,如果自己每天30分钟也没有,那么就10分钟吧,也够。
PS:我说的是最多花费5个小时。如果可以,我建议大家看一些畅销书籍(比如中信出版社的大多数书籍)的时候,甚至可以强迫自己用3个小时快速看完。

4、看书要不要记笔记?
每个人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有的人看书从来没有笔记,有的人看书不仅要记笔记,甚至还要写几千字的读后感。
我的观点是都行,看个人习惯以及书籍的选择,没有绝对的要求。一般而言,我个人会在书上写写画画,折角记录,遇到一些有趣的点和大家随手分享。

5、读书真的有用吗?
这又是直面人心的问题。可以从短期、中期、长期来看。
短期来看,极其有效。我们看完一本书,可以感到很愉悦,或者这本书帮我们解决了某个问题我们感到很爽,很可能是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期来看,没啥效果,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是没错,但是很多时候还是没有办法直接从书中找到答案。或者哪怕从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但是对自己的影响还是依然没什么用,至于说通过几个月、一两年的看书希望获得人生的答疑解惑,那更是很扯的事情。
长期来看,好像很有效果。这一点其实我没有资格来回答,但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历史上的大多数人对于看书这件事情都是持支持态度,为数不多的一些一些嘲讽读书的诗篇如“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也没有对读书有太大的贬义,我觉得如此这般就足够了。
人生太长,坚持做一件不出错的事情,想来就是很正确的事情。

6、不看书难道一定是坏事吗?
这是鬼扯,看书仅仅是一种方式或者工具。在当下,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方式千万种,每个人擅长的方式也不一样。通过直播、短视频、沟通交流一样可以获取很多内容,不能神话看书。而且,从人类的接受能力来看,视频、音频、交互更多的媒介更能让人接受。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

最后,
书友诊所,书即良方。
期待遇到你。
修改于2022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