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文明观——读葛教授的《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一文
葛教授“担心”有些中国人的“文化优越感”,但并没有解释这种“文化优越感”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只是给出了一种判断,认为“我们现在需要理性地、历史地、自觉地认识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够和各种民族、各种文化有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与平等的态度”。看来,葛教授认为“文化优越感”妨碍了我们对其他文化的认可和尊重(注1)。可是,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近代以来的中国对他者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恰恰不是不认可和不尊重,而是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来臧否中华文化,这其中表现的难道不是文化自卑感?而在中国已完全融入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即使有些中国人是有“文化优越感”,那些西方文化的拥趸可能才是随处可见的。在随后的文章中,我们将会发现,葛教授恰恰也是其中一员。
在概括了“汉族中国的文化”的几大特点后,葛教授“一再强调”:“各种文化没有高低,只有文明是程度不同的”。他征引一位西方社会学家的著作,认为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才是普遍的(注2)。我们从而可以推论,加了限定词的“中华文明”当然不是“普遍文明”了。于是,在葛教授这里,中华文明变成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被作者拉平到这个星球上无数个平等的文化之中(注3)。
我们常说“某某文明的消亡”、“文明的冲突”之类,这类表述的前提是文明确实是多样的,作者却说"普遍的文明"。所以,我们好奇,什么才是葛教授所认为的“普遍的文明”?葛教授又征引那位西方社会学家的著作,认为“‘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还说“因为‘文明’常常是在前进的,时时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这不就是在说近现代西方吗?
于是,一个历经5000多年历史依然存续、对周边诸多国家产生较大文化影响的大国,其文化不能上升为文明,其奠基文明的诸多伟大典籍不是可以引起“优越感”的(过于优秀而超越绝大多数),而伴随战争与殖民的西方“行为和成就”是文明的,还(暗示)这是程度更高的文明!原来这才是这位思想史教授的文明观!
接下来,葛教授又提醒听众/读者要对古代和历史文化有“同情的”、“历史的”理解和“温情”。可是,葛教授在一开始不是还不喜欢我们有“文化优越感‘吗?现在又反过来暗示有人不同情中国文化。就是说,你不能认为中华文化就比别人好,但也不能否认古代和传统的文化。于是,葛教授就以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看似中允但实无营养的文化观点补充进了他的文明观里。
与葛教授的文明观紧密相联系的是他的思想史观,或者说,作为思想史研究者的思想史观孕育了他的文明观(至于葛教授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他又是另一个问题—注4)。在多个演讲和访谈中,针对教科书和思想史的撰写,葛教授表述出了“这种‘天朝中心主义’观念是要打破的”、“不要滑入国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泥淖”、“摆脱这些意识形态和国家立场的纠缠”、“(不要)过多受到‘时代情绪、政治背景的影响’”这样的思想史研究立场(注5)。在葛教授看来,任何有价值判断倾向的文明观(例如;当我们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为优秀的文明之一”)或含有政治视角的思想史/文明史研究(例如:当我们说“缺少政治思想史的思想史就不是思想史”)都是需要努力清除的(注6),只有这样,思想史/文明史才能变成世界性的(注7),才是有价值的(注8)。当然,因为葛教授明显表达出的是对新中国而非古典中国政治视角的厌恶,所以,他的相对主义的文明观就比他的去政治的思想史观更为刺眼。
于是,我们可以推论,葛教授这位中国思想史学者把中国思想和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可能仅仅是因为他偶然地成为了一个中国人,而不是被中华文明吸引,更遑论热爱它。而作为一名“做历史研究”的学者,当他自以为能拆解思想史与政治的耦合时,他还具有了“历史”的视角和智识吗?他所研究的东西与历史还有什么关系?那是不是一种试图脱离大地而建起的空中楼阁?
2022-03-18 一稿
2022-03-21 二稿
2022-03-22 修订二稿
2022-03-23 修订三稿
2022-03-24 修订四稿
注1:从上下文语义判断,葛教授说的“理解”不是一种智识上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态度,即一种认可和尊重的态度。
注2:作者连续使用了以下描述:“普遍的文明和规则”、“普遍文明规则”、“‘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
注3:作者正是在这种意图上来概括“汉族中国的文化”。
注4:见葛氏在《我·思想史·以及中国》中谈及的文革经历对其文化和政治认知的影响。
注5:见访谈葛氏的文章和葛氏的演讲:《葛兆光:“忍不住”的关怀》、《我现在对各种教材非常不看好》、《我·思想史·以及中国》、《葛兆光:我们这一代人的政治关怀很重》等。
注6:葛教授认为自己“政治关怀”很重,其实“政治关怀”一词只不过是葛氏厌恶政治影响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特别表现为他对自己国家而非对西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厌恶。见上述注解中的相关文章。
注7:葛氏在访谈和演讲中多次提及了“世界”的视角,如“世界公民”、“世界史”、“国际学界”等概念。
注8:见《葛兆光:“忍不住”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