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菜鸟日记4:学琴1000小时回顾
大概去年年底前就学琴1000小时,每天练琴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习惯。一直拖着没写记录是因为越学越觉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无论如何,还是简单记录一下。
练琴满500小时的时候正好2019年8月,时隔两年半,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家里的小环境都发生了巨变,练琴也多少受到干扰。2020年停了几个月,手指灵活度明显下降。在恢复期做了一些技巧训练:
1. 音阶:现在花在音阶上的时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越听越不顺耳。高抬指、断奏、附点、快速、反向...总之就是变着花样地练。琶音也每天都练。经常单手练习,找出不利落的环节单独练。
2. 继续练车尔尼,练完了849,299练完两个...
乐曲
1. 汤普森三:算是”必修课“。我非常喜爱的一个系列,乐曲风格迥异多变,接触到不少好玩好听的乐式。
2. 其他:算是”选修“,跟着我自己兴趣来。很多我目前还无法完成的曲子,虽然感到挫败感,但音乐本身还是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 格里格小品试了一首(Arietta 一页纸,很短小,但是特别美好,总让我想到家里的小女儿)
- 老柴的Album for the Young选弹了一些(差不多汤普森三难度吧)
- 老柴四季里的三月和六月(烂尾了,很多段落反复练习依然无法完成)。正所谓高不成低不就...但乐曲本身实在是太美妙了。
- Faure的3 Romances sans paroles, Op.17 No. 3。超级好听又比较冷门。关键是不难~
- 肖邦的A小调圆舞曲和B小调圆舞曲
- 莫扎特的奏鸣曲Rondo in D Major, K.485 - 难,太难了,完全无法听....也因为这个听到了Horowitz的版本,觉得需要跪着听才对得起神一般的演奏...
- 看了小泽征尔、马友友和帕尔曼在布拉格演出德沃夏克的幽默曲,特别羡慕和感动,跟朋友一起合了一个钢琴小提琴版本的
演出/比赛: 汤普森三的溜冰圆舞曲, Faure的3 Romances sans paroles, Op.17 No. 3, 肖邦的B小调圆舞曲还有车尔尼299的第37
总的来说曲子难度加大、老师要求高;自己也觉得,既然弹给自己听,至少要过自己耳朵这一关,不然没啥意思,经常两三个月才能通过一个曲子。我突然意识到这辈子好像也弹不了多少曲子...
练习重点:
1. 乐句
现在弹熟一个曲子已经不难了,但曲子越来越长,就更要讲究乐句的走向以及段落之间的对比。每个曲子都会逐个小节跟老师讨论。
曲子如果听得多,基本也可以判断出应该怎么处理,但经常脑子跟不上,或者脑子跟上了手又做不到....
2. 放松
对于我来说是挺难做到的一点。曲子越弹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身体和手指僵硬都会影响演奏效果,怎么才可以从头到尾保持一种毫不费力的松弛感?这涉及到弹琴前的身心准备、演奏过程中找机会放松(某些轻松的段落)等等。
3. 踏板的使用
具体的说就是怎么样防止踏板过重、过于明显(尤其是肖邦)
4. 各种技巧练习
非常琐碎,比如什么时候要把手腕送过去,什么时候压住手腕,什么时候提手腕,什么时候靠手指主动,什么时候用道手臂重量,什么时候五指要亮出来...等等
最后说一下演出/比赛的一点想法。对于高龄学琴的老阿姨来说,每次当众弹琴(通常是一群5-12岁琴童及他们的家长)无外乎一次小型社死。所有小朋友都弹得比我好,更糟糕的是他们几乎从来不翻车而我是车祸专业户。
一开始也觉得演出对我来说没啥意义,但又不好意思拒绝老师,再加上脸皮厚,就上了。参加以后觉得演出和比赛对于精练曲子还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让我清晰看到目前能力的边界:某些段落、技巧,就算每天练习、练上三个月,也无法提高,绝对不仅仅是”熟练“的问题,必须通过全方位的练习(甚至是钢琴以外的修身养性)系统性地提高。类似健身吧,想增强局部肌肉,必然整体心肺功能、柔韧性、耐力也要很强。
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跟老师讨论了下一步练习计划:
1. 放慢脚步,做大量基础练习,具体来说就是吊指练习、音阶琶音还有a dozen a day练习。299继续练
2. 视奏训练:找简单乐谱,每天花几分钟视奏几页
3. 乐曲方面,除了汤普森四必弹以外其他都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