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老刘讲论语》——为政第二(六)
原创 刘长志 刘长志 2022-03-23 19:47收录于话题#儒学133个#老刘讲论语23个#国学35个为政第二
为政篇主要讲的是为政这件事情的要点。
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上一节介绍了孟懿子这个人,孟懿子是鲁国大夫,本姓仲孙,也称孟孙,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谥号懿,是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孟子的六世祖。
“唯其疾之忧”这句有两种解释。
一、父母爱自己的儿女是无所不至的,因此经常会担忧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做儿女的能将心比心,体会父母的这种心意,在日常生活多加谨慎,不要让父母放心不下,就是孝的体现。
二、做儿女的应该时刻保持谨慎持身,除了疾病之外,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疾病这类事情不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谁都不想生病,但是摊上了也没办法,生病是人力不可及的范畴。其他凡是人力可及的范畴,都让父母安心放心,这就是孝道的体现。
个人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圣人原意。
(说到这个“孝”字,让我回忆起来“学而第一”中讲过的孝【003】《老刘讲论语》——学而第一(二),摘抄如下)
“孝”字在不同典籍里的解析角度是不一样的,把这些不同角度的描述综合起来,“孝”字的意思就出来了。
《说文》中说:“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是由“老人”的“老”字去掉下面的“匕”字,换成一个“儿子”的“子”字,就变成了“孝”字,表达的意思是子辈要继承父辈并传承下去。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赵岐在《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中说,“三不孝”是指:“於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後为大。”
第一种不孝:不检点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一味顺从父母,最后导致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通俗的说,就是自己做事是非不分,对父母又哄又顺,最后结果导致父母丢人现眼,甚至身败名裂。
第二种不孝: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自己只为了贪图他人说自己孝的名声,不出去谋生挣钱养活家人。通俗点说,就是开启一种表象上对父母很好的啃老模式,最后大家都温饱不济,父母甚至还要为自己离世之后儿女的生存问题提心吊胆。
第三种不孝:不结婚不生孩子,断绝后代,甚至连找个能传承父辈好东西的载体都不找。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父辈好的东西要靠具体的人作为载体去传承的,载体没了,又谈何传承呢?前两种不孝还有改正的余地,后面一种是没有改过的余地的,所以孟子如是说。
这里的传承,指的是无形的东西,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不是有形的金银财宝房子土地等等。比如说“家风”、“门风”等,就是传承的主体。通俗的说,父母非常诚信,街坊四邻有口皆碑,做儿子的能把这个口碑继承下来,让街坊四邻都觉得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就是“有后”,这是“孝”的一个具体表现。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类能雄踞于食物链顶端是因为人类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基础是分工合作,能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分工健康运转,靠的是健康的伦理关系,伦理是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