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和诸葛亮,有点小感慨
一口气看完了马亲王的《风起陇西》,有点点感慨,想写写。
《风起陇西》是那种有点阴谋论的小说,作者也说了是架空,是存在于历史中的某种可能,不能当真。这些都先不提。
我记得看亲王教儿子背出师表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大致意思就是,诸葛亮好烦,为啥要罗里吧嗦这么多。当时虽不以为意,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颇有一些凄凉在里面。
刘备手段高明,白帝托孤时不但跟诸葛亮说了可以随时取代这种话,还同时托付了李严作为与诸葛亮同等地位的辅臣。意义不言而喻,他还是想让自己家的亲儿子延续统治,哪怕他不贤明,哪怕无法兴复汉室。
诸葛亮肯定也是忠于刘备忠于蜀汉的,即便刘备不做那些“托付”,他也一定不会取而代之。在那个时代,被人赏识,被如此英雄所赏识,被如此英雄如此信任和赏识,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荣耀。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来来回回的说,我和我们大家都是感恩于先帝的恩德,所以效忠于陛下你的。绝对是真情实感。
然而,在被如此赏识并信任了大半辈子之后,信任感被剥夺了,心情失落是肯定的啊。刘备绝对也知道,李严怎么可能和诸葛亮竞争,怎么可能限制住诸葛亮的行动,此后必然是诸葛亮会把持蜀汉全部的权利。可他还是这么做了,害的李严多了个想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心眼子,害的诸葛亮多了个想把李严处置了的想法。真是多此一举。
但是啊,诸葛亮是真心想要实现刘备的愿望,真心想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怕别人做的没他好,想的没他全面,所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导致最后“累死”在北伐路上。他把刘禅当自己亲儿子,怕他不能好好照顾自己,怕他无法独自应对治理国家的种种困难,所以在出发之前写了那么多嘱咐的话。他真心想让刘禅当一个好的皇帝。
可孩子还是叛逆了,他没有他父亲的远大抱负,他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北伐,一定要兴复汉室。当然,这是二代们的通病,刘禅还算个好的。所以他在诸葛亮死后没多久,没人约束了,就降了。如果诸葛亮还活着,一定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吧。
这种坑爹儿子,难道他爹不知道吗?他难道不清楚自己儿子几斤几两,不清楚他儿子必无法担负起蜀汉复兴之责,必然会在诸葛亮死之后,坑他一把吗?刘禅傻,刘备可不傻啊。他明明知道把权力全放给诸葛亮都不一定能兴复汉室,那他为什么还如此制约诸葛亮,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呢?难道他不懂孔明的忠诚吗?
还是说,刘备都懂。他知道诸葛亮一定会尽心辅佐刘禅,一定会事无巨细的处理蜀汉的事物,一定会兵权政权全部负责,一边出祁山一边稳定朝局,结果早早累死。
刘备不想让孔明这样辛苦,所以他是真心想让孔明放手,让李严替他辛苦,让他能自由出战,不被老刘家所束缚。他想让诸葛亮好好活着。
只不过,他们君臣都太认定对方了。
最后,汉昭烈庙与武侯祠建在了一起, 成为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在刘备身边,诸葛亮才能完全展示他的军事才华,在诸葛亮身边,刘备才能实现他的终生理想。
【咋变腐了……】【我一定是脑子有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