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别让“标签”害了你的孩子!
贴标签/评价或许很容易,可当孩子不断接收这样的评价时,他们的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认同,甚至不惜以进一步的行为表现来捍卫它,以证明“我就是这样”。
——《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心理学中,有一种常见的症状叫做“自证预言”。它是指,人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而贴标签/作评价,会让还以为孩子以为别人眼中的自己,就是最真实的自我,并为此不断的努力靠拢。
有人会觉得,负面的标签才是对孩子的伤害,正面的积极的标签是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其实不然。
小时候我妈总对我说“你是聪明的,只是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所以从小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很多东西不会只是因为没花心思去学而已。直到大学时为了考证在培训班复习的那个暑假,复习期间会组织很多次的考试,可是每次我的成绩都不理想。最终我在临近正式考试前的一次模拟考后崩溃了,隔着电话对着父母哭诉了两个小时。主题就是: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结果还是这样,我其实一点都不聪明,就是一个笨蛋。
那一次,我虽然幸运的通过了考试,却对自己有了新的认知。聪明只是父母给我贴的标签,是他们内心对我的期待,在潜移默化中我认同了他们的观点。但我并没有想象中的聪明,取得好的成绩也不是有天赋就可以,学习的方法、心态也很重要,我只是被标签给困住了。
可见,积极的、正面的标签也会对孩子产生伤害。
现在追星有个名词叫“人设”,指有的明星向粉丝所展现的样子,其实是按照粉丝们的喜好,所做的设定。比如深情、礼貌、开朗等等,当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个明星真实的样子与设定相差甚远时,就造成了人设的崩塌。
同样的,孩子为了变成别人口中的样子,也会隐藏真实的自我。他永远会因为害怕自己辜负期待,而变得没有安全感。而当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与自己期待的不一样时,亲子冲突就此开始。
作为父母,当孩子被标签化时,应该怎么做呢?
《童年不缺爱》书中提到,当我们意识到可能会有标签化行为时,可以这样提醒自己:
首先,我们要关注眼前,不过度联想。比如见到长辈不打招呼,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本性害羞,而不是孩子不懂礼貌,不轻易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
其次,对孩子不好的行为,客观中正的进行批评。对孩子好的行为,要进行恰当的鼓励。比如,孩子控制不住玩电子设备的时间,可以先对他之前按时关机的行为进行肯定,再询问这次的原因。
生活中,即使我们已经尽量注意不给孩子贴标签,但阻挡不了他人的评价,这时该如何做呢?
第一,站出来,勇于维护自己的孩子。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从他人处获得的,当别人对他进行评价时,父母的沉默会强化这些标签。相反的,父母站出来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和接受,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第二,教会孩子如何建立稳定的内心秩序。毕竟嘴长在别人身上,父母也不可能时时陪伴在孩子身边,为他们阻挡外界的评价。这时候,要寻机会告诉孩子,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锻炼自己强大的内心。
这些年,分享似乎变成了家长们强加给孩子的良好品质,也变成了评判一个孩子是否好的标准。我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因为孩子不愿意分享,而被对方家长批评成坏孩子而生气。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我们其实可以套用上面的方法。当孩子的面表达不认同,孩子不愿分享是其对于自己东西的占有欲,这没有错,分享与否是孩子的权利。也可以在事后告诉孩子,别人不了解你不是你的错,你相信自己足够好就可以。
孩子被贴上标签,就像被套上定型器的水果。就如书中所说:他们会忘记自己其实是立体的,丰富的,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可以自在舒展的,如他们所愿的。
所以,请警惕标签对孩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