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为什么对我来说SIX和汉密尔顿属于“第二眼”音乐剧
看剧千字小论文,废话超多,最好跳过 这是两个“现场看嘛嘛,事后(某种程度上)真香”的例子。 百老汇从西区那里引进上新了一部新音乐剧“SIX”,就类似B站引进的BBC历史科普节目“糟糕历史”,边唱流行歌边讲亨利八世六个王后的故事。舞台形式直说了就是演唱会,如果熟悉英国流行女团的大概一眼就能认出来,很像 Spicy girl 或 Little Mix。 我当时听说很嗨,现场气氛也很给力,老美看宽街叫好肯定不藏着噎着,何况这剧对标年轻观众。但是我没有预想的那么嗨,而且还被结尾生硬升华点题的“女权”给噎着了,回来自己还好一顿吐槽。我后来是去B站看了观众偷拍的摄影,以及油管听歌,这时候才开始上头了。而且对比英国原版后,我才觉得宽街果然设计的更好。本身这六个王后每个人对应一两个流行歌后,其中美国人偏多,就内核特别适合那种“贱女孩”式sassy文化,宽街这边小动作设计特别丰富,观众偷摄拍特写就很好玩。坐剧院太远了我实在看不清小表情。再说了英国人“小家碧玉”的口音确实不太搭碧昂丝和A妹的曲风哈哈 上一次出现类似情况还是看《汉密尔顿》,也是前期看现场没有沉浸进去,到后来听专辑才有点喜欢。汉密尔顿说实话,歌真的好听,但现场连续两小时饶舌嘻哈battle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真的太容易审美疲劳了,好歹场外我听油管还能暂停播放倒杯水再回来继续听呢。我估计像这种非传统、偏流行的文化形式可能本质就不适合宽街那些传统古典剧院。DB短评还开玩笑说不如拆了椅子大家一起蹦迪算了。我感觉“SIX”其实更适合上 live house,或者直接让观众从电视里看直播。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是通过电视看“演唱会”的,长大后也有去室外音乐节什么,这也算是长期下来一套“默认”文化观看形式了。所以你把我箍在宽街小小的椅子里正襟危坐看台上又唱又跳怎么嗨得起来。 说起来红磨坊其实也算“演唱会”,但我觉得它也比SIX更嗨,毕竟它再怎么点唱机好歹还是有剧本和场景转换的。其次人家是真的把椅子拆了几排做道具,力求一百八十度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冲这个怎么也要加个分吧…… “糟糕历史”以前也搞过线下,我还看过他们的官摄,特别会整活儿。首先他们地点选的皇家阿尔伯特厅,是个环形音乐厅,比剧院宽敞多了。其次他们官摄加了很多东西,比如开演前假装采访“快活王”查理二世啊,节目进行时幕后的乔治三世四世父子斗嘴啊,还有中场休息时各个历史人物排队上厕所,寓教于乐典范了[允悲] 个人觉得汉密尔顿和SIX能够胜出本身就是现代流行文化尤其美国文化的胜利。换以前没推特没油管甚至没官摄,热度就不一样了。不少观众尤其年轻观众,很可能在来现场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接触这两个剧了,包括同人手创动画和翻唱,那么他们来看这个剧的预期可能和我这种白板一块的观众不一样。不过就算有我这种白板观众,回去反复接触个几次,也是可能改变观感的。这也算是现代流行文化的“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