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伦逃税,我妈塌房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邓伦因为税务问题被罚款并追缴1.06亿的新闻是上个礼拜比较大的瓜了,但是吃瓜群众们相对还是情绪比较稳定,毕竟比不上去年的那些大瓜那么震撼,除了担心香蜜被下架之外,网友们也就没有过多的感情想要抒发了。
但是伴随这个新闻产生的另一件事,倒是激发了大家的讨论热情。
起因是有个女孩在B站发了一条视频,标题是:我妈塌房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标题图上的摘要是: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妈塌房了!!
UP主是个00后的年轻女孩,现在待在家里准备考研,她在视频里说妈妈是邓伦的粉丝,平时有机会就会给她安利邓伦的作品,还因为邓伦在饭桌上和她以及她爸爸吵过架。
她还控诉她妈妈因为追星,平日对她关心不够,甚至在生大病、还有高中最艰难的时候也忽略了她的感受。
所以看到邓伦塌房的新闻,她第一时间就发消息高兴地对妈妈说邓伦塌房了你知道吗?在她做视频之前妈妈都一直没回信息。
然后UP主就以一副大仇得报的模样做了这个视频上传到B站对妈妈公开处刑。
B站那边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所以一开始都在与这个女孩共情,在弹幕和留言里各种嘲笑,甚至是辱骂UP主的妈妈这个“中年老阿姨”痴心妄想,实在可笑。
看看孩子们恶毒的评论吧:




后来不堪入目的评论越来越多,这个女孩可能也觉得有点过了,就新做了一个视频找补了一下,说她妈妈平时还是对她挺好的,追星也没有花过什么钱,就是看看邓伦演的电视综艺什么的。
她还补充了说妈妈在她高一的时候精神出现问题,一直需要吃药和治疗,但在高三为了照顾她还减少了理疗的次数更多地回归家庭,她自己高中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吃过和妈妈一样的药,吃了三天就头昏脑涨恶心反胃,所以也能理解妈妈情绪各方面的状态不是太好。
最后她请大家不要再骂的那么难听了,但是因为大家都是站在她的角度帮她打抱不平,所以她也不怪大家。
但是很明显,这个解释的视频的点击远没有前一个视频点击量那么高,很多孩子还是在前一个视频里肆意地倾泻自己的恶意。
后来这两个视频被搬运到了豆瓣,还搬运到了微博,舆论的风向瞬间逆转,被顶到最高的评论都是:“生这样的女儿,还不如生块叉烧。”


因为豆瓣和微博平台上的很多人不是站在女儿的角度,而是站在妈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从女儿两个视频中极具倾向性的言论里,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为家庭牺牲奉献一生却得不到理解的母亲形象。
女儿说,妈妈十八九岁的时候父母就都去世了,是妈妈一个人努力工作,养大了弟弟妹妹,非常辛苦,结婚后妈妈在生了二胎之后为了照顾孩子,又放弃了事业回归家庭做全职主妇。
女儿青春期叛逆的时候,总是大半夜和妈妈吵架,后来去外地上高中,很不适应很孤独,就每天打电话跟妈妈哭诉,就这样了她还觉得妈妈不够关心和理解她,认为是邓伦分走了妈妈对她的爱。
所以邓伦塌房,女儿心中有着报复般的快意。
一是觉得又战胜了妈妈一次,“你看,我就说你喜欢的人不靠谱,你做的事不对”;
二是觉得邓伦塌房了,妈妈的心思和爱意又可以百分百给她了。
女儿双标的嘴脸,在视频中袒露无遗。
相信上B站的她,以及在视频里对这位妈妈冷嘲热讽的孩子们,也是追星的,但他们完全不觉得自己追星有问题,没有收入的他们为爱豆花多少钱也觉得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他们的妈妈,就不被允许有自己的喜好,她们只是正常的喜欢一个明星,把他/她的作品和自己的孩子分享,就要被嘲笑,被批评,被孩子们说“让你爸打一顿就好了。”

相信没有人会以为自己追星是梦想真能和偶像在一起,但是“中年老阿姨”追星,就要被孩子们嘲笑痴心妄想,精神出轨。
原来,在很多孩子们的心里,妈妈不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她们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理想,她们从生下孩子那一刻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成了“xx妈妈”。
你看评论区里一个孩子对他妈妈的褒扬是:“还是我妈好,心思全在我们家人身上。”

原来,孩子眼里的好妈妈,必须要完全失去自我,100%为家庭付出才可以。
可是,他们有这么要求过自己的父亲吗?
母亲必须100%付出,连追星都是需要被放在网上公开处刑的大罪,可是父亲呢?
从那个女儿两个视频的描述里,我会以为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因为她的父亲是完全缺位的。
在母亲和女儿都先后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当女儿和母亲半夜大吵大闹的时候,父亲在哪儿呢?

可是,女儿最终将自己人生中的一切不幸都归结到妈妈喜欢邓伦这件事上,却对自己的父亲没有一点点的要求。
像这样自私的孩子,在我记忆里已经好几个了。
一个是妈妈追星三年,用自己的工资花了800块买了偶像代言的一个咖啡机,就让女儿暴走崩溃的:

而她所谓的花钱打榜,不过是妈妈花19.9开了会员好每天能送几支花而已。
还有一个,是一家三口去旅游,妈妈点了一个60元的青菜,就被女儿挂到网上网暴说她骄纵的:

这个女儿还觉得自己可委屈,自己只点了一份50元的食物,怎么妈妈就可以这么铺张浪费呢!再说了,自己今年换了电脑、手机,还要参加夏令营,妈妈就不能懂点事,省点钱吗? 最后女儿还要总结陈词:“我要是男的,以后才不会找这样的老婆!”
当然,网友们不是全都像她们这样白眼狼,质问她们:
“你可以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你妈不可以只为自己高兴花点钱吗?”


而且我发现,这三个女儿对待母亲的态度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还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她们,偏偏认为自己是成熟理智的社会人,把自己成年许久、有赚钱能力的母亲看成是一个不懂事、没脑子、无理取闹的小孩子,需要她们用心良苦地“教育”母亲。
这种思维,明显是社会上长期对中老年女性、更年期母亲污名化的结果,仿佛每个人到中年的母亲,都是不讲道理的疯婆子。
但是仔细看看,她们的懂事,不过是自私。
自己可以追星,母亲不可以;
自己可以花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母亲不可以;
自己可以发脾气闹情绪,母亲不可以。
母亲必须一年365天24小时全天候地围着他们转,自己吃糠咽菜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她们那个残存的自我稍一冒头,不但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还可能要被挂到网上网暴。
我不想什么都扯厌女,但又不得不说,这种年轻女孩对中老年已婚女性的全方位价值贬低,也是一种厌女的表现。
男权社会就是以女性的生育能力来评判女性的价值,所以越年轻漂亮,能够诞育越多后代的女性,在婚恋体系中价值越高。
而年轻女性与已婚年长女性的割席,不仅因为她们被这套评价体系所影响,也因为她们对此感到恐惧,所以通过拼命的贬低和打压,表示自己绝对不会成为这样的女性。
可是,没有人能永远做18岁无忧无虑的小仙女,绝大部分女性,还是要迈入婚姻成为母亲,少数不结婚的,也要被笑是“没人要的老女人”。
也许,只有她们也成为了母亲,才会懂得当时对母亲的道德绑架有多么离谱。
不要再歌颂母亲有多么无私伟大了,她们需要的不是这种带着荆棘的王冠,她们需要的是对她们的期待低一些,对她们的理解多一些。
她们的第一身份,是她自己,而不是某某的妻子、母亲或者女儿。

「本文首发我的公众号识装(funfashion),更新比较快,文章也比较全,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