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大潮下,多一些同情心吧
飞机失事的新闻一出,揪心难过的同时,我为看到的那句“尚未发现失事者踪迹”而庆幸,暗暗祈祷没有消息或许就是好消息,一休息就去刷一刷新闻看看有没有新的进展,期盼能看到生还者的信息。
但是,刷着刷着就觉得不对味了。新闻下的评论诸如“一笔赔偿金赚了”、“空姐可惜了”之类的言论,新闻相关的话题诸如“关于2022年的三大预言”、“某某早已预言此次事故”之类的话题,新媒体创作群鼓励带话题“东航客机坠毁”相关的话题,都让我感到一阵恶寒。132名遇难者生死未卜的时候,132名遇难者背后的家庭揪心等待消息、期盼奇迹的时候,一些旁观者却在想着怎么牟取其中的利益。是因为这些人与我们隔着十万八千里?还是因为我们本就事不关己?可再如何,宁可当做看不见,也不该拿这样的事情来当做调侃、流量话题,博取大众的眼球。或许是互联网的氛围过于常态化,让我们把人只看成了人类,而不是具体的人,从而理性压制着感性,将同情心禁锢,就像熊培云在《慈悲与玫瑰》中拷问“我为何失去了同情心”时写的:“这些年来我已经借助它(互联网)看到了足够多的死亡,差不多每天都有各种纪念亡者的蜡烛在我的手机里飘摇。这些消息让我的心肠变硬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是未曾与我们有过交集的人类,他们没有与我们吃过饭、共过事、结过伴,甚至,我们与他们素未谋面,所以他们的幸与不幸,都与我们无关,我们只是旁观者。冰冷吗?人因为七情六欲而丰富,因为各种情感而丰盈。在陌生人的遭遇中牟取利益,在网络大环境中运营形成话题、热度蔓延,随着人们阅读次数的增加,会不会增强对这样一种价值观的认同感?随着认同人数的增加,又会不会再带动其他人的从众心理?如果人人都抱着手机,漠不关心盘算利益,那么人世间的纷繁,也不过是躯壳在动作、在生活,这又会不会是现代版的悲惨世界?
可是,我们的同情心也是有限的。众多报道之中,如若每一个报道都产生共情,同情心泛滥而变得悲情让我们走上另一个极端,从而可能会变得消极悲观。这是两种极端,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无法选择信息种类,被动接受着能让我们产生各种情绪的信息,被他人带动情绪波动,慢慢地人也变得浮躁起来,无法沉下心去专注做事、去深度阅读、去思考,越来越追求短暂的情绪刺激,恶性循环,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氛围。多么令人毛骨悚然!
两种极端之下,如何破局?我们是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任何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起到反映事件的作用,在被引导性言论、行为牵着走之前,或许我们先要遵循自己的价值取向,倾听自己的判断,重视自身的情感反映。人云亦云的行为或许只是一人云而百人盲目跟风点赞的表象,“人云”之下未必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个体的自我判断,眼见未必为实。我们唯有沉住心,警惕那些简单粗暴的情绪冲击,增强自我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沉下心去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强化自己的情绪价值。
再说回飞机事件,在没有确切的消息之前,我们静静祈祷,有其他需求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己所能。虽然感觉希望渺茫,但我还是盼望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