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谶纬?
文/张沫
谶纬,这个听上去有些玄虚的词语其实对于我们而言并非那么陌生和难以理解。秦始皇因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言而发兵三十万击胡;陈胜、吴广将伪造的“大楚兴、陈胜王”的丹书谶言置入鱼腹中,收买人心。谶,验也,即以某种征象来预测未来吉凶。谶验观念,自古有之。纬,织横丝。织物上的横线就是纬原初的含义。经则是织物上的竖线。经纬在织物上的特征产生了相类的引申义。当经作为经典时,纬即是辅助、阐述经的读物。
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谶自谶,纬自纬。但谶、纬二字相合,又产生了更丰富的含义。谶纬在两汉成为流行的社会政治思潮,与当朝士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又影响着两汉文学的创作。谶纬在汉光武帝刘秀朝被校定颁布天下,获得崇高政治思想地位。由此可知谶纬绝不只是那些“怪力乱神”而已。那么谶纬究竟该如何定义?谶纬思潮又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影响着两汉士人的思想行为?谶纬思潮之演进又与两汉文学创作发展有何种联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峰屹《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一书,即在尝试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的起始须落实到最基本的文献中,作者首先对谶纬文献做了一番梳理。谶纬文献可确定的篇目主要是刘秀中元元年(56)十一月“宣布图谶于天下”删定的81篇。《后汉书·张衡传》载:“《河》《洛》《六艺》,篇录已定,后人皮傅,无所容篡。”李贤注:“衡集《上事》云:‘《河》《洛》五九,《六艺》四九。’谓八十一篇也。”《隋书·经籍志一》载:“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皇帝至周文王所受文本;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为八十一篇。”这81篇即汉代谶纬的基本构成。然而完整的谶纬文献今已不存,只零散的见于其他经史子集之中,清人虽有辑佚,但谶纬文献杂乱散逸的特点,还是为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
面对此种困境,作者寻求折中之道,即“把可信的存世谶纬佚文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做综合解读而得其精神,以之作为其他方面研究(比如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研究)的思想背景。这样的研究工作,可以不必太多关注谶纬佚文的此一文句、彼一片段应该属于哪一经(谶)的哪一篇。这固然不是十分严谨的方法,不过,在现有谶纬佚文的实存情状下,这可能是使与谶纬相关的其他历史研究得以有效展开的可行途径”。

“谶纬”思潮的演变命运
对于如何认识谶纬,唐以来学者各执一词,大体持“谶纬有别”与“谶纬无别”两种观点。作者认为两种观点都失之简单。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从动态的角度观察谶与纬在历史中的分合纠结之情状;摆脱名与实的搅扰,还原谶与纬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演变进程,可能更贴近所谓“谶纬”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通过梳理先秦至两汉与谶、纬相关的文献,作者认为:“西汉初年伴随着儒家经典的逐步确立,随即出现了以谶‘纬’经的学术思想实践,两汉四百年一直不曾间断。在长期的以‘谶’纬经实践下,尤其在东汉初年三代帝王的强势引导下,以谶‘纬’经已经成为官方正统的思想方式和话语方式。为了高尚以谶‘纬’经之事,遂将以谶‘纬’经的思想成果即称为‘纬’,以与‘经’相并峙。”“至于谶纬之称,可能正是鉴于‘纬’之远离‘传’而偏向‘谶’的实际,而发明的一个更加能够显示所谓‘纬书’实质又不失尊贵的名称,故比较后起。”
谶纬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思想,其自身在两汉经历着由批判政治到迎合政治到被官方认可成为国家纲领的三级转变。对谶纬持不同态度的士人也不得不面对时代赐予的种种命运。而随着汉王朝的覆灭,谶纬思潮也逐渐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
新书推荐

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张峰屹 著
定价:66元
978-7-5506-350

张峰屹,1998年获文学博士,师从罗宗强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编委、天津市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西汉文学思想史》《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九流十家:思想的争鸣》《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学术专著十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南开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