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诗
查看话题 >抄诗021:《哦,孤独》(约翰·济慈)

【解读】
由昨天《春天》里的郊游,想到了“让我们爬上山”的济慈。但,刚刚抄完这首《哦,孤独》,就看到了东航客机在广西梧州坠毁的新闻。也看到有一些群里也在讨论,先进的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什么,要不要再坐飞机问题的讨论。不妨先抛开这首诗,先来谈谈约翰·济慈的科学技术观。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英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的巅峰,指的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段时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英国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
科学技术与诗歌的碰撞,浪漫主义诗人们是怎么看待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呢?分为两派:
第一派是乐观派,比如前面抄过的柯尔律治。柯尔律治对科学始终抱有乐观的态度,他不仅喜欢读各个领域的科学著作,还写了很多反映科学发展的浪漫主义诗歌,甚至还有不少科学家朋友,比如著名的化学家汉弗莱·戴维。
另一派是悲观怀疑派,约翰·济慈是代表。济慈是个自然主义者,他反感科学的主要还是出于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比如他不喜欢牛顿的三棱镜,认为他通过三棱镜解析彩虹,破坏了彩虹的自然之美(详见《解析彩虹》一书)。
当然,还有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比如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的媳妇玛丽·雪莱,她所写的《弗兰肯斯坦》(又译作《科学怪人》)被认为是最早的科学小说,里面就描写了由科学创造的怪物,它虽然力大无穷,但却贻害人类。
科学的乐观派和悲观派当然不仅仅存在在诗人当中,普通人也会选择站边,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飞机失事的消息又让人话题重拾。是不是因为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火车事故、飞机失事,就要放弃飞汽车、火车和飞机,从此就选择11路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噎死呛死,就不吃饭不喝水一样。人类既然选择了科学,就应有承受风险的准备,不能因可能发生的失败、意外、灾难就丧失信心,裹足不前。
当然,我们也总在试图避免这种灾难。去年在“喜马讲书”讲《人类飞翔史》一书,处于安全原因,人们先后放弃了热气球和飞艇作为飞行工具。总的来说,飞机仍然是最为安全的飞行工具(科学技术层面的,人为因素除外),但也并不排除,有一天人们会有更为理想的飞行工具,来延续人类的飞行之梦。
社会学家柯林斯和平奇曾经把科学技术比作犹太神话中的怪物勾勒姆(科学怪人的升级版),它由人类创造,力大无穷,但也有可能自我伤害,以及伤到人类。归根到底,勾勒姆就是哈哈镜中变形了的人类,虽然看起来强大,但也有和人类一样的缺点,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会犯错,会失控,会伤害自身。不必因此对科学丧失信心,就像不必对自身人类丧失信心一样。
扯的太远了,再回到这首诗来。济慈喜欢大自然,不喜欢人造物(灰色的建筑)。作者并不爱孤独本身,而是静谧自然带来的美的享受。作者人生的理想状态并不是独享这种美,而是和爱人一起避入孤独的港湾,做一对神仙眷侣。可惜的是,虽然也遇到了芬妮这样的爱人,但无奈的是,世事无常,济慈英年早逝,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诗意的人生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