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支持?
这两年,世界和周遭似乎都停滞了,可是万物生长,我们徒增年岁,孩子们也在实打实地一天天长大。还好,最近不多的几件开心事,都来自认识的孩子们。
珍珠的大堂姐考上大学了,离家不太远,她在家庭群里发了举着通知书的照片,笑容满面的,真为她开心。要知道她的初中三年,因为不适应,几乎没有去过学校,中学三年的学业全靠每周几次的家庭教师,化学教授的老中弟弟虽然工作很忙,也能随时解答她的问题。一度大家都很担心,怕她出问题,弟妹因为过度焦虑还住了一阵医院,好在之后上了个私立高中,变成普通的高中女生,也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和同学一起旅行。新年弟弟一家回奶奶家,大堂姐为备考自己留在家里学习,我们视频是看到仍然是那个爱笑的小姑娘。
也许就是那个阶段过不去吧。本地的公立初中,几乎都是一起长大的孩子们,处得好的没问题,不对付的话躲也没地儿躲,有的孩子就选择逃避了,这样的孩子在日本好像不少,被称作“不登校”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
上周末,珍珠约了美术部的朋友们来家里,他们在楼下吃零食、画画、玩Switch,泉哥也凑了进去,他和其中唯一的男孩还有卡片游戏的共同爱好,我在楼上吃着瓜子听着楼下的欢笑声,感觉好安慰。
那个男孩小学一年级时就和珍珠同桌过,虽然彼此都不记得,六年级同班时关系很好,是个很善良、又有很多点子的孩子。毕业那年学校有几个月停课,他们五六个孩子常一起玩,买了《鬼灭之刃》的服装,自己写剧本在公园里“拍戏”,初中都在美术部。去年上初二,珍珠说和他又同班了,但是开学不久就没看到他来学校,大家都不知道原因,后来才知道因为他敏感又害羞的性格和班里的男生发生了冲突,气急的他从铅笔盒里拿出了裁纸刀“横刀相向”。
夏天的周末黄昏我们在附近散步,遇到过几次那个男孩,他骑着女式电动车从超市回来,说帮妈妈去买东西,停下来和姐弟俩聊天也和从前一样,之后他们就继续电话联络,有时候男孩也自己来我家玩,一呆就是多半天。男孩说他还好,其实也经常去学校,不过大家上课的时候他都在图书室里,看书自学,学校还有老师单独给他上课。男孩妈妈很热心教育和学校活动,小学阶段总能看到她骑车进出学校的身影,对他的要求并不严厉,想来对他中学后不上学的这一段是接受的,学校对孩子们青春期的冲突和问题,应该也是有应对措施,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候除了等待似乎没有什么好方法。
新年后的第三个学期,男孩重新正常上课了,有一阵儿和珍珠同桌,说他自己在查找高中信息,还去学校看了环境,感觉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真替他开心。
去年冬天,姐弟俩美术班的桑原老师开育儿心理咨询课,我偶尔去参加。泉哥就要上初中了,我想捋一捋这些年的育儿经历,总结经验教训,继续陪伴姐弟俩的新征程。一起上课的另一个妈妈E,每次来都要开车一个小时,刚开始的时候表情总是很凝重,也经常说着说着就淌眼泪,之后我们也经常跟着哭,没法不哭,她丈夫十年前因病早逝,自己带着俩儿子长大,小儿子上初中后开始不上学,每天钻在房间里,和家人也几乎没有沟通,她自己是个从小就谨慎隐忍的孩子,如今工作着还要照顾小儿子的各种情绪,找不到出口。
桑原老师的美术班定期接纳不上学的孩子,让他们在美术班做手工、做饭、在附近公园观察自然,给他们提供一个去处和缓解情绪的契机,来的孩子不少。桑原老师说,不上学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善良的孩子,处理不好和同学或老师的关系,又怕自己给家人添麻烦,所有的压力都给自己了,没处排遣,只能一步步退回到封闭的壳里,他其实最害怕的是看到家人的小心翼翼和各种关照,更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这个时候家长能做到的是继续自己的正常生活,接受他不去上学这个日常,陪他度过这个阶段等待转机。
想一想,珍珠堂姐不去学校的那两三年,老中弟弟除了积极想办法帮她补课之外,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堂姐和爸爸关系最好,经常一起看漫画和最新的电影,还一起去电影取景地玩,弟妹说“父女俩一样的幼稚样子,那么不起眼的漫画小雕塑,照片拍了又拍”,我能想出他们一起开心的样子。弟妹有一阵没上班,经常带女儿出去散心吃饭,搞得自己胖了好多,后来就恢复了在医院的工作,就这样过来了。珍珠班上那个男孩的妈妈似乎也一直在上班,有自己的节奏。
这些年E妈妈很压抑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总是左右烦恼没有去做,桑原老师鼓励她先不去想怎么改变孩子和解决孩子的难题,先让自己开心一些,比如一直想去的长崎豪斯登堡,比如捡起多年不打的排球,想养一直狗狗的愿望也总会有机会实现,还是那个“课题分离”,小儿子的问题最终还需要他自己去面对,未来会怎么样,家长要提供有利的帮助,前提是保留家长的自我和生活。
E妈妈是个很聪明并且行动力很强的人,上过几次课后,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她的变化,她自己去长崎玩了两天,参加了一个社会人的排球俱乐部,练球回家举着红肿的胳膊给小儿子看,小儿子久违地笑了。此外她也慢慢改变了在家里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尝试着让他开始做决定,比如去不去见心理医生,比如和老师如何沟通。
养孩子多年大家都有体会,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天性,想改变别人很难,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家长和孩子力量差异太大,孩子总要依赖大人,显得家长有力量,家长会觉得自己能改变孩子,能指导或者决定孩子的人生。到了青春期,体格差异变小,孩子只是还处于心智成长阶段,家长的生活状态就是最好的参照物,至于会有怎样的影响,要慢慢等。
最后一次见E妈妈时,她说小儿子最近不总呆在自己房间了,有一次还和她一起坐在沙发上看了电视,电视广告里是一个忙碌又充满活力的妈妈形象,小儿子扭过头拍拍她的胳膊说:“和妈妈一样啊。”小儿子说4月份开学的初三,他准备去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