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关注点思考系列之01
思考、总结、复盘、复用是积累提升的有效路径,用文字存储的方式算是另一种记忆,日积月累,终将有所沉淀与收获。
1、行业选择:行业天花板意味着被投企业成长空间,当然除却企业开辟新的领域,深水养大鱼的道理同样适用股权投资行业,与其螺蛳壳里做道场,倒不如在大海里捞鱼。其次,关注产品的应用领域,是否有比较大的扩展空间,比如消费电子的能否迁移到汽车电子、硬件产品能否同时绑定软件服务,用在工控的产品能否在机器人、汽车、新能源领域迁移等,都是值得考量因素;最后,如果该领域天花板不高,则重点关注是否是长尾市场,在行业中关键的卡位,客户粘性、议价能力以及可开发的附加价值(互联网平台做法较为常见)。
2、管理层团队:首先,针对早期创业团队,一般一个创始人带几个核心员工的情况较为常见,但需评判创业团队的质量,毕竟早期项目很多拼的就是响应速度、反应灵活,一个分工合理、能力互补的团队对于公司的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相反,一个创始人如果是事必躬亲,则势必影响公司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配合默契分工的团队是加分项,也有利于集聚不同的资源;其次,关注创业团队的背景履历,在过往公司担任具体的岗位与职责,具体项目或产品经历,以及创业的动机,能够一定程度衡量成功的概率;再者,关注创始人的战略目标,了解创始团队的打法,有助于评价项目的可行性;最后,比较核心的是团队的学习能力,成功的项目不一定意味团队配置优秀或者技术很顶级,核心在于能否及时、快速、高质量、高性价比的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创业过程中最初的想法到最后核心的业务板块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取决于团队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创业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也是有窗口期,就看团队能否对市场需求保持敏感,并快速响应,这也取决于创业团队是否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特性。
3、业务:业务是结果和目标导向,同时也受到行业选择的掣肘,行业的价值链条在选择之前就已经决定好了。首先,关注商业模式,是否是一门好的生意,好的生意我理解不只是当下的盈利能力和水平,而且包括可拓展的空间(适用与互联网平台,有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多种变现方式)、是否是产业的核心入口和重要环节(卡位、路桥费、卖水、卖铲子理论),更细分一点的要素包括产业生态链、服务链条长短、产品或服务的工具属性(支出型、生产工具型、政策要求型、锦上添花型)。其次,提前了解行业的价值链环节、竞争格局就非常有必要。业务核心是关注下游客户的需求,创业类项目刚开始肯定是依赖一两个客户,配套开发产品与服务,但按照市场需求法则而言,客户的质量决定你业务的空间,行业28法则依然适用,20%的大公司可能占据行业80%左右的市场份额(充分竞争行业除外),所以投资前期一定要重点关注公司面向的下游客户。最后,关注解决客户的具体需求,在客户下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比如何,是否下游客户自身某一天也会采取自建供应链去解决这一需求,以及与下游客户的粘性,下游客户的转换成本,这都是影响与下游客户业务长期捆绑合作的关键因素。在硬件、产品日趋标准化的时期,拼用户服务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要素,一流的服务、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人才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