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用技能成功打造知识IP?|直播回顾
写在前面:
2月,「自由会客厅」举办了一次IP打造系列直播,分别邀请了3位个人IP成长计划的优秀学员,和大家分享:如何从0到1,把知识技能转化个人IP。
今天的文章,来自于第一位分享嘉宾——法拉学姐Sarah,与自由会客厅创始人林安,关于IP打造的对谈整理。
“香港大学教师”、“年入百万”、“《乔布斯传》译者”,这些标签可能会让你她望而却步。 但她在打造IP之初,也和每一个想要把技能变成职业,却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的人一样,受困于内容定位——感兴趣的领域那么多,到底要选择哪一个作为IP的长期发展方向呢?
1年过去,她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个人IP方向,还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变现产品—英文外刊阅读课。
她到底是怎么当初的定位问题?这一年的时间和积累,又给了她哪些启发和经验?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分享吧。

一个在香港用英文授课的大学老师,一个翻译了320万字的畅销书和外刊译者,一个全网15万粉丝的知识内容创作者,一个预备役数字游民。
打造知识IP初期遇见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
S:大家晚上好。我在小红书上的网名叫做法拉学姐,这其实是学生给我起的一个外号。我在香港当大学老师6年了,副业是翻译,已经做了十多年。我是从去年3月开始尝试做自媒体,打造知识IP的,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目前正在做我的第一期读书营。 林:法拉学姐主要是英语领域的知识IP。我记得去年夏天她给我留言,说想做一个自己的账号,但不知道该做哪个方向。大家看她的个人介绍,会看到很多标签和不同身份。她刚开始找我的时候,标签比大家现在看到的还要多。所以她比较困惑,有太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反而无从下手。
S:我当初想做自己的账号,但是因为感兴趣的领域太多,涉猎的东西也很多。本来我想通过小红书做测试,看看这些内容的受众群体大小,结果发现好像什么内容都有人看。这使我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到底应该选哪一个,作为自己长远的IP发展方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找林安之前,我自己做了一个 Excel 表格,罗列了备选的7个方向,是我的7个不同身份。我把每一个身份对应的技能、我对它的认可度、是否有足够的社会背书、我的热爱程度、市场接受度、可变现渠道等,按照百分制依次打分。比如:大学老师、译者、旅行作者、公关人等。通过罗列和分析。我自己首先排除了几个方向。图片来

然后我把这个表格给了林安,和她打电话沟通,她给我做了1小时1对1的咨询,提供了一份很完整的咨询报告,给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后来我又去参加了林安第6期的个人IP成长计划,训练营里讲到了一些精简的定位方法,我又用这些方法再次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林:如果你现在和法拉当初的情况类似,有很多可选择的方向,但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我建议大家也可以像她一样做一个相同的表格,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填一下,我觉得还是挺有用的。
平时我接触到的个人IP咨询案例,包括训练营的学员,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是卡在定位上,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方向继续细分。大家可以先利用这个方法做一个自评。
如果想再精简一点,可以归纳成可做、能做和想做三块。这是我今晚听的一期播客里谈到的观点,说如果这三个方向重叠,那就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我认为放在打造IP和自由职业者方向选择上,同样适用。
四象限画布定位IP方向&市场验证小技巧
S:对的。自评表格属于大家对自己的认知的,但是缺乏向外求证的环节。IP 定位除了要充分了解自己以外,还需要去市场上进行验证。在我参加了IP训练营之后,根据课程内容画了一个个人定位的四象限画布。

左上角第一个象限,有点像自由书写,需要写上你能想到的,人生中让你感觉做完后很快乐的事;右上角第二象限,需要写你的擅长。这个比较严谨了, 得在后面写上一些事实进行支撑。
比如:有没有别人赞赏,或者别人是否经常找你请教某一领域的问题等,这些说明你在某个领域是擅长的;第三象限写成就感,就是你达成什么结果会让你感觉到有价值;最后第四象限是性格优势,可以推荐大家去做一些测试,比如MBTI、盖洛普等等。
依次填写完四象限,就要把自己探索之后得到的结论写下来,要把内容定位写下来。
通过自我研究以后,我找到了几个方向。一个是自媒体内容创作,我对写作非常感兴趣,包括对文字的感知力和敏感度都比较高,还有共情力。自媒体内容创作其实是一个大领域,并不能算是一项技能,属于一个渠道吧。你在渠道上发什么内容,就要看技能本身。但是内容创作确实需要一些写作技能,还有对语言的感知度。
第二个方向跟英语学习有关,比如阅读、写作。我无论做翻译还是做学术,都是和英语密不可分的。
第三个是留学相关,因为我申请学校时从来没找过中介,无论硕士还是博士都是自己DIY拿下的,也积累了许多相关经验,能够给大家提供面试辅导。
最后旅行、户外摄影,我也一直不太舍得放弃。一方面我不想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工具号,而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这就需要一些不同角度的领域去辅助塑造。另一方面人设也不是凹出来的,得是真实的。运动爬山本来也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打算把这个方向继续写下去,但是调整一下比例,把主要优势和领域放大。

内容定位方向锁定后,就需要进行市场验证了。在IP营里,市场调查也是我作业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个课程是非常良心干货的,我的作业每周都能写三五千字。
向外调研就是把你想做的领域,利用搜索工具进行了解。看看哪些领域过热,或者有没有人已经做过类似的内容,结果是怎样的。一方面给自己做减法,一方面对领域的了解也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

你在同一时间做了那么多事,是如何管理时间的呢?
林:知识 IP 是很容易变现的一个领域,因为你能够比较容易地把自己的技能转化为知识,加上现在有了大家比较愿意为知识付费的大环境,所以知识 IP 离变现还是比较近的。 Sarah我记得第一次和你聊天时你说,将来的一个计划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数字游民,所以要提前先做一些准备,比如做个人 IP账号。那你一边需要在香港的大学当老师,一边要运营账号,一边还在IP营里保持高质量的学习状态,如此忙碌的情况下,你是如何做到平衡的呢?
S:我经常跟大家说我是自我剥削型的人。大家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再怎么时间管理,也不可能变成25小时。工作占据8—10小时,睡眠8小时,剩余时间就是所谓的业余休闲时间,我其实是没有的。
严格来说,我基本上除了睡眠和工作的时间,都在做自媒体方面的事情,从去年3月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
第二点是,你有多渴望达成某个目标。时间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目标管理,就是你今年想要做到什么程度,你觉得哪些事情更重要,可以做一个优先级排序。我今年蛮想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就是缓慢但有深远改变的事情。
说到具体平衡,我基本上想选题的时间都是碎片时间,比如等车的时候。我几乎从来没有休息过,也没有听歌看剧看综艺什么的,基本都是拿着手机在写。
我会在备忘录上写一些想法,或者规划每周要写哪些内容。我每个月会有个规划,比如要发多少篇,比例是多少。我有一个备忘录是关于内容计划的,另一个备忘录是灵感备忘,想到什么就马上拿起手机来写,等到写文章时就可以把这些碎片组织起来了。
说到真正的平衡也是不存在的,大家看到的都是很光鲜的结果,但中间也舍弃了很多。你选了 A 可能 B 就得到少一点,你选了 ABC就说明你选择了不要 DEF。
做小红书的时间分配是怎样的?
林:那你小红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更新的?最开始的时间分配是怎样呢?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这上面?
S:我是从 2021 年3月开始写小红书,那时候主要是想先试验一下。前几篇都是跟摄影有关的,没想到数据还不错,就在个人介绍里写了摄影师,跟大家现在看到的内容完全不是一个样子。 那时候知道小红书日更会比较好,所以基本第一个月 30 天都是日更。但是我在真正开始更第一篇之前,已经储备了三五篇。
当时也刻意在用不同领域的内容去试验市场的反应。一开始摄影、爬山、户外运动比较多,一直没有显示出老师、博士这些身份。直到四月份,刚好是我博士这个头衔的五周年,就去写了一篇,数据也很好。再后来就开始更相关内容,再把自己老师的身份拿出来。
后来翻译的身份也是如此,到某个时间点,就写了翻译的心路历程。我一直在慢慢实验究竟什么内容能得到更显著的反馈。
打造个人IP的一些建议
林:对,有个问题很多人讨论过,到底是要做一个工具人还是一个真实的人。现在很多自媒体平台倾向于让博主和自媒体人工具化,一些很套路、模版的东西短期内可以带来很高的流量。一些短平快的内容,或者很干货的内容,比如新媒体必备的十大网站。大家都会点赞收藏,也很喜欢看,但不会关注你。因为没有真实的人在背后,就是把你当工具用了,获得价值之后就走了。
这又引出抄袭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做个人账号一定要带一些个人的东西,因为那才是你独一无二、别人抄不走的,这反而是一个竞争力。所以个人故事还是挺重要的。
S:还有一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就是小红书账号粉丝量跟赞藏比例。高赞藏但是无法转化成粉丝其实也没什么用。比如赞藏好几十万,但是不涨粉。或者某一篇或某几篇数据爆了,但是点进主页看别的文章或简介,并不想关注。比起追求短暂流量,我还是希望能够比较稳的去发展账号。
林:如果你发现你的赞藏特别高,但是关注人数少,得思考一下你是不是被当成了工具人,或者你的主页是不是太乱了,导致别人没有关注欲望,又或者说是你的主页不够垂直。别人整体看你主页时,需要知道你是谁,你对他有没有帮助或吸引力,需要一目了然。
Sarah你最初好像也是有一个阶段粉丝转化率比较低,后来做了一些调整。
S:对,因为我以前每周会发一些爬山、户外相关的内容,但是比例比较大,不太符合知识博主的定位。后来上了IP营,有一堂课是关于选题库的规划。我拉了一个思维导图,按照比例把我的选题重新规划了。有核心选题、花边选题,还有一些系列专题。之后就按照这个规划去调整比例,粉丝转化率就有了提升。
林:因为内容比例和后面做产品变现有很大关系,粉丝够不够垂直决定了你将来知识产品变现的难易。如果关注你的人是因为不同内容,比如摄影、旅行、户外。当你推出一个知识类的,比如说英语类的产品,他们很大概率就不会为此付费,就只有通过英语关注你的人有付费动机,变现率就会很低。
所以如果你希望将来通过知识产品变现,那粉丝的精准度上就很重要,就需要通过主页的内容垂直度吸引大家。

目前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
林:Sarah,你之前来上课目标是希望一段时间后能够成为工作自由、时间地点都自由的人。你可以分享一下你现在到哪一步了吗?
S: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也是比较艰难的阶段,因为所有事情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包括课程开发、选题策划、广告对接。我现在账号收入最主要的部分是知识产品,还有一部分是广告合作。 之前小红书邀请我做过一次付费课程直播,就是小红书上的一个专栏,会邀请知识博主参与。当时开了一个海外硕博申请的一堂小课,大概两小时左右,转化了一些一对一咨询用户。还有一些我自己想做的课程,比如外刊阅读,目前大概有 80 多个人报名。
广告收入因为我的内容不垂直,客户来源还蛮多。一开始我认为这是好事,后来意识到不太对,因为我并不希望这个账号主要靠广告来变现,我是想去做自己产品的人。所以目前广告在收入占比重并不大。
目前IP打造的现状就是,训练营授课中让我们规划的课程,目前已经成型、上线了,后天就要开营了,就是一个跟外刊阅读相关的课程。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联系我。
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
林:你接下来的长远规划是什么呢?或者说数字游民的计划在你的规划内大概还有多长时间可以实现呢?
S:目前规划就是继续做好手上的事情,把账号矩阵搭建好,包括产品也需要完善。目前是靠我一个人, 等稳定下来还会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今年下半年会开几期阅读营,一两期原版书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课程。然后计划开通公众号,因为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写深度文章,洗小红书因为字数限制没办法把观点说得很全面。
林:好的 IP 是可以多面开花的,每个平台都有适合的展现形式。微信公众号比较适合去展现一些深度长内容,做用户沉淀。小红书就把它当做一个图文展示平台和轻量级轻内容的展示平台,一个外部引流渠道,搭配起来还蛮好的。
除了小红书和公众号,还有很多平台,比如:知乎、B站,油管等等。不同平台的玩法和内容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Sarah,期待你能够早日实现数字游民和自由职业的梦想,我们也可以有更多可能,一起联动做更多的事情。 以上就是法拉学姐Sarah的个人IP直播分享内容。如果你也像曾经的她一样,想要打造个人IP,却受困于定位而迟迟无法展开行动,也许今天的文章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我们还将继续整理发布第三位分享嘉宾冷凡社长的直播内容,如果感兴趣,请持续关注。
加入「自由会客厅」自由职业/斜杠青年/远程工作线上交流社群
欢迎添加微信:freehouse2021

「自由会客厅」是一个帮助新时代青年实现职业自由的成长平台,是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轻资产创业者的聚集地,我们希望通过定期举办的线上线下主题沙龙/工作坊/交流会,链接无限+位自由人,共同探索自由不设限的无边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