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游记 | 江西婺源:阳春三月,古韵花香,朱子故里,寻找最美乡村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休了三天年假,临时起意去婺源走走,看看徽州古韵,油菜花海,朱子故里。

坐上高铁,一路辗转合肥,再到婺源,路上耗费3个多小时。走出车站,做完核酸,买了张去篁岭的中巴车票(车票19元,车程约50分钟)。一路上昏昏欲睡,早已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抵达目的地已是下午一点多了。 (一)旅途安置

刚出停车场,一群本地拉客的阿姨凑过来,“老板,要不要吃饭?住宿订了没?”大叔们操着一口浓郁的婺源塑普,“租车不啊,要不要送一下?”被这么多陌生人簇拥,一时竟不太适应。 到一个新地方,习惯性打开某团,搜搜附近评价不错的酒店(客栈),有啥推荐的美食。翻看的间隙,一位热心的阿姨再次凑到跟前,“老板,还住宿啊?我家有房,先去看看嘛,就在那边。”她伸手指了指路边的那排房子。 150元一晚,倒不算太贵,索性跟去看看。这是一家位于篁岭山下的民宿,主人给我带去了一间大床房,房间宽敞明亮,少说得有30多平米,是我迄今见过的空间最大的卧室了,阳台、卫浴、沙发、书桌一应俱全,内饰木板吊顶,干净整洁,看着倒也舒服。于是一拍即合,定了下来。

这个季节,正值婺源旅游旺季,若不是这两天疫情反弹,想必此刻已经游人如织,人山人海,房价飙升,一宿难求了。听说前两天周末,从外地自驾过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今日倒是稀稀拉拉,房价也跌到了历史低位。 (二)梯田赏花 “又是丰收年展望,春田遍野泛金光。”

吃过午饭,买了张上篁岭的套票(门票标价135元,缆车往返120元),优惠之后共计145元,这个价位算是偏高了。要是去江湾、李坑、汪口、江岭、石城等地,团张180元的联票,倒也划算。不过这些地方都太小众了,景区之间公共交通不便,比较适合自驾游。 对于像我一样孤身一人,还拖着行李箱出行的,还是比较适合篁岭这种知名度相对较高,游客较多,公共交通、住宿和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成熟的景点。

游客太少,很多表演类项目随之取消,游玩体验倒是好了不少,至少坐缆车不用再排队,一人一车,落得轻松自在,孤芳自赏。在索道上向下眺望,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算是篁岭赏花的第一道“开胃小菜”了。

春、秋两季最适合来篁岭玩,春日看花,秋日晒秋,各有韵味。此次我的行程主要在于赏花。穿过古村落,抵达赏花观景台。山上共有三处观景台,远近高低,视角不同,风景各异,感受不一。

极目远眺,灰蒙蒙的天空,墨绿色的远山,金灿灿的油菜花,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站在步道上向下望去,梯田花海,层层逼近,让人眼泛金光。穿行在油菜花海中,蜂飞蝶舞,春风和煦,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第二处让人印象深刻的赏花观景点在水墨上河的文峰塔上,塔高七层,塔下成片种着油菜花,每向上多登临一层,看到的风景都不同。伫立高处,眺望砚湖、墨香亭、徽派建筑集群,与近处的油菜花海连成一片,碧水蓝天,虽是人造景观,倒也宜人。



途经月亮湾景区,本想进村看看油菜花田,不料因为疫情管控,进村的路口已经封锁起来,只能作罢。 (三)古建寻踪 “青砖黛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

婺源古属徽州府,解放后才再次划归江西上饶管辖。古代这里虽说交通不便,却是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文化,常年累月,徽派文化逐渐流淌进了婺源文化基因里,不断给人以滋养。

徽派建筑是当地景区的一大特色。像篁岭的曹氏古村落,水墨上河和熹园的朱氏古村。这些汇集在一起的古建筑,大多是在2010年前后进行的异地搬迁、集中保护,或是进行了一番旧址修葺和重建。其中,篁岭的古建筑依山傍水,聚集而居,是在当地古村落原址基础上进行的保护性开发。

村落里有不少几百年历史的参天古树,老式的房子、精致的木雕,还有民俗博物馆里摆放的各式农具、宗祠里摆放的乡风民俗,无不透露着当地原住民朴素的生活方式。


再往东走,有一个石雕刻的天街牌坊(圣旨坊),大理石建造,颇有古韵。 我此行还特意去水墨上河看了看,这个景点相对较新,据说是当地一个私人老板开发建造,目前虽已运营接待游客,还是有不少待开发的地块尚未施工。



(水墨上河景区门票70元,游客服务中心可免费寄存行李,游玩时间大概1小时左右) 水墨上河的整体设计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的风水元素,以“纸、墨、笔、砚”为文化背景,内设茶歇、酒吧、饮料、小吃街区,还有古戏台、古茶商、近代民居等风俗遗物展览,为旅居创作的艺术家和游客提供一个高品位的休闲空间。


此地的古代建筑和近期重建的对比痕迹相对明显。有些老房子,光从门框和雕刻的精巧度,便可知是从其他地方收集过来的老物件组装而成,有些则是旅游开发商后期机雕而成。

挑个不错的天气,前来走走,古建寻踪,桥上写生作画,亭中观湖赏景,塔上看花望远,倒也自在地很。 (四)朱子遗风

婺源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从这里走出去的文人墨客、高官巨商甚多。地处低山丘陵地带,特有的酸性土壤,雾气腾腾,是种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毗邻歙县、宣城、泾县,古代的文房四宝供应充足。 婺源当地有句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民谣,讲述了当地商人被迫外出经商的无奈。 正是这种从小在外闯荡经商的精神,造就了中国古代南派特有的徽商,他们多数前往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从事茶叶、盐铁、小物件的买卖,把当地特有的文化也带到了全国各地,影响尤其深远的是华东区域。 在外打拼有所成就后,衣锦还乡,在老家建起了房子、宗庙、祠堂、学堂,既彰显了各自的身份地位,又进一步宏扬光大了徽派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儒商文化。

祖籍在婺源的名人,如朱熹、詹天佑、金庸等,其父辈一代多为通过做官、经商走出了婺源。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朱熹了。一方面当地特有的文化给了朱熹滋养,另一方面,朱熹后来的成就(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理学的集大成者),再次反哺了他的老家。 据记载,朱熹生平曾两次回到婺源祭祖,组织重建过白鹿洞书院和岳麓山书院,他所留下的思想理论著作也数不胜数。 此次婺源之行,最后一站特意去了熹园看看,领略一番朱子遗风。景区门票55元,单独请了一位讲解员花了30元,边听边看,若有所思。

熹园位于婺源县城内的星江河畔,原名“朱家庄”,是朱熹的二、三世组居住地。园子内的空间不算大,2010年前后被一商人整体买下,而后进行景区开发,2013年正式对外开园。 园子内有一棵硕大的苦槠树,距今有800多年树龄,据说是当年朱熹回乡祭祖时手植的。园子中央有一水池,映衬着蓝天白云,亭台楼阁,是后人从朱子的《观书有感》中截取那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而挖。

池子旁边有一片古建筑群,很多是从周边收来的老房子,进行整体性的搬迁,从而达到保护和观赏的双重目的。有些建筑是当年“朱家庄”代代留传下来的。

从房子的门楣大小,砖雕、木雕、石雕精致程度,主梁的用材讲究,便可判断屋主任的家庭背景,或是为官,或是经商,亦或者平民百姓。在这里,还能看到旧时的小姐居住的闺阁、抛绣球的楼阁。


穿过回廊,再往后走,可以看到朱世祖的墓园图,学堂,朱氏祠堂。后面是文化碑廊,老砚馆,陈列着各式名贵的歙砚,大可一饱眼福。


至此,此次婺源之行便算是满圆结束了。虽因疫情影响,略有遗憾,倒也有不少预料之外的收获,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