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光》
论孤独
孤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和他人建立需要和被需要的联结去解决。当一个人需要别人时,他就会和对方产生依赖感;当一个人被需要时,他也会产生价值观,这两种感觉都是治愈孤独很有效的东西。
很大时候,人都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蜕变的,因为孤独不仅会让人痛苦,更会给你一种力量。孤独中蕴藏着极大的思维活动能量,它给人更清晰、更客观、更有条理的思维,从而使人做出巨大的改变。
孤独的价值是不能忍受孤独的人难以体会的。
面对孤独是需要智慧的,古人云,君子慎独。意思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保持着一致的情操和素养。对我来说,我希望自己经历过生活的曲折、荣辱,依然能热爱生活,坦然告白青春,迎接苍老。
有人时,形如少年;无人时,也能安然自处。不为功名所累,不受情绪所控,永葆初心,心中坚定,沉默亦如雷。
论利己与利他
我觉得在不影响和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利己是中性且无可厚非的。这是一个人选择的权利。
利己是人的第一层需求,利他是人的第二层需求,只有第一层得到满足,才会有可能实现第二层。利己是人的天性,利他是道德的影响,从有助于社会秩序来看,利己的优先序更高,价值也更高,而利他在其他渠道上可以得到完善与提升。
论幸福
说是现在很多成年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溺水模式,就是认为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才会幸福,在此之前都要忍受痛苦。比如,有些人认为,发财了就是幸福了,找到一个爱人就是幸福了,创业成功了就幸福了......而在实现此目标前,就是得忍耐痛苦的过程。另一种是春游模式,就是整个环节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快乐的。就像我们童年听到春游的通知会开心得跳起,会回到家快乐地做准备,然后坐上大巴愉快地和同学们聊天,到了目的地后的每一刻也都十足兴奋,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幸福的感觉。我们成年后,很难再有这种感觉,慢慢地从春游模式变成了溺水模式,其实就是对于幸福的感知力开始变弱。
我相信人与人、人与世间万物之间有一种超越语言和行为的联结,如果能用一种正念的思想与世间相处,人就会收到相应正念的回馈。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也是不确定的,我能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刻。感受一枚树叶从空中飘落,飘飞出漂亮的弧线,感受一枚橘子瓣在口中爆裂,清甜的滋味蕴藏着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微小的幸福都是值得珍惜和体会的。当我用这种心态去生活时,我会觉得每时每刻都有种充实的幸福感。
不把某种目标当作幸福的唯一砝码,而是用一种正念的心态去面对当下,用乐观的心态去构建未来,这种人往往无论取得什么结果,内心都是幸福的。所以幸福不是外部给予,而是内心发起。
我们这一代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信仰,只有信仰能让人活得更加有目标感和价值观,它是迷失时远方的灯塔,也是痛苦时的一种安慰。当一个人有了信仰,物质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而不只是唯一寻求的目标了。
很多人认为,幸福就一定要每天开心、快乐,没有烦恼,然而人的情绪中,悲伤、内疚、悔恨、愤怒同样有它的价值,就像一颗钻石,因为拥有多面才能绽放光芒,内疚让我们弥补过失,悔恨让我们自强,愤怒让我们对抗不公,所以要接受生活本身就有晴有雨,有起有落。没有淤泥,怎能开出莲花。回首过去的诸多挫折,往往也会有种欣慰和感恩,感恩曾经的自己那么坚强地走了出来。
有人一生都在寻找安慰,内心却总没有安全感,害怕失业,害怕失恋,害怕落于人后,害怕老无所依,这种对安慰的执念也会导致不幸福。我觉得人生怎会安慰,正是因为充满不确定性,人生才显得如此值得期待。就像骑自行车,不动就会摔倒,在骑行中不断地寻找平衡才能稳定地行进。人生也是如此,在行进中,太多的不确定性反而会给到不同的选择,在选择中平衡、面对挫折,没有倒地不前,内心有种面对不确定性的自信,才是幸福的最大动力源泉。
人在面对某一中痛苦时,有一个很有效的缓解方法,就是自我解离。当人陷入一种痛苦中难以自拔时,要试试自我解离,把“我好痛苦”变成“我现在正在被一种痛苦捆绑着”,把自己从主人公视角变成旁观者视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们在作为旁观者时往往能理性又平和地看待和解决问题,而轮到自己时常常又左右徘徊无法自救。每每我遇到此类问题时,我都会想到这个方法,然后自我解离,再去观察自己,体会那个痛苦的来源和形状,然后尽量去把它客观化,然后会发现它就像一团气体笼罩着我,只需要一股风就可以将其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