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和阿赖耶识都是意识吗?
有人说:「意根是意识,过去的意识作为现在意识现起的等无间缘,我们把它施设成意根,其实意根就是意识,只不过是过去的意识。阿赖耶识也是意识,是意识落在真如心中所有的心王、心所的运转所呈现的影像,影像落下去就是色法的种子。」
「过去的意识作为现在意识现起的等无间缘,我们把它施设成意根」的说法,源自于《瑜伽师地论》卷52:「复次云何等无间缘?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说此为彼等无间缘。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亦名意处,亦名意界。」
这段话大意如下:什么是等无间缘呢?如果这个心或者心所没有间隔,那个心或者心所出生,就说这个(心或心所)是那个(心或者心所)的等无间缘。如果这个前六识是那个前六识的等无间缘,那就施设这个前六识为意根,也称之为意处,也称之为意界。
经典原文是「此六识」,即前六识,并非单指第六识。这里描述的是意根作为前六识等无间缘的功能,并非说意根就是前六识,更不是说意根就是意识。这一点在讨论眼识时更为明显,《瑜伽师地论》卷1:「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这段文字中「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与「等无间依谓意」所表达的意思是同一个,也就是说意根作为眼识的等无间缘时,就是没有间隔的过去眼识。而不是说意根就是眼识。
「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只是讲了意根能作为前六识等无间缘的一部分功能,而非其全部。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意根的功能并不是只有这些。
《瑜伽师地论》卷1:「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大意如下:意有什么特性呢?主要有心、意、识三种。心是一切法的种子所依止、所跟随,心体能执持身根、令生觉受,以及摄持异熟果报(令不坏失)的阿赖耶识。意是恒审思量的意根以及(作为)前六识无间已灭过去识的意根。识是现前了别所缘境界(的前六识)。
类似的描述还有:
《成唯识论》卷5:「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麁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
藏识说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诸境相 是说名为识
又大乘经处处别说有第七识故此别有。诸大乘经是至教量。前已广说故不重成。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如彼颂言。
染污意恒时 诸惑俱生灭
若解脱诸惑 非曾非当有
彼经自释此颂义言。有染污意从无始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对治道生断烦恼已。此意从彼便得解脱。尔时此意相应烦恼。非唯现无亦无过未。过去未来无自性故。如是等教诸部皆有。恐厌广文故不繁述。」
这段文字是针对「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这个问题的回答,整段都是在说明第七识离开前六识还另有一个自体。最明确的一句是「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第七识是意根,缘藏识、恒审思量执为我。论文还分别引用了《大乘入楞伽经》和《解脱经》的偈颂来证明。这是「意根不是意识」最有力的教证。
说「阿赖耶识也是意识」等同于说「阿赖耶识根本不存在」,因为意识的存在是大家都能觉察的,阿赖耶识既然等同于意识,也就没有必要再另立了。这样的谬论古已有之,《瑜伽师地论》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辩证,以下论文字字戳中要害,这里都懒得再解读,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研究。
《瑜伽师地论》卷51:「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有明了性不应道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何故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由五因故。何等为五?谓阿赖耶识先世所造业行为因,眼等转识于现在世众缘为因,如说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识身无覆无记异熟所摄类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于彼彼依彼彼识转,即彼所依应有执受,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设许执受亦不应理,识远离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识于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第五因。如是先业及现在缘以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异熟种类不可得故,各别所依诸识转故,数数执受依止过故,不应道理。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谓有难言:若决定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俱时生起。应告彼言:汝于无过,妄生过想。何以故?容有二识俱时转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知,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由彼尔时作意无别,根境亦尔。以何因缘识不俱转?
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与眼等识同行意识,明了体性不可得耶?谓或有时忆念过去曾所受境,尔时意识行不明了,非于现境意现行时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许诸识俱转或许意识无明了性。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谓六识身展转异故。所以者何?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复善性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有种子性应正道理。又彼诸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是故此亦不应道理。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谓若略说有四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此诸了别剎那剎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剎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别不应道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无思虑或随寻伺,或处定心或不在定,尔时于身诸领受起非一众多种种差别,彼应无有,然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应如舍命识离于身,非不离身。如世尊说当于尔时识不离身故。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