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向归约在解题与写作上的思考
近来一直在研读刘未鹏的《暗时间》,虽然语言很平实,不算难懂。但是因为涉及到大量的定义、名词,所以想要化用还是得颇费一番功夫的。
今天最为启发我的,是在谈到解题思路时,应用“双向归约”指个方法。
对于我自己,更喜欢使用“双向坍缩”这个更装13的叫法。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因为自从我从大量的认知学与佛学的书里面了解到,世间瞬息万变,“存在”并非永恒之后,对于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的猫”有了更有趣味的解释,即由“观察——定生死”模型,感悟到了“行动——确定性”模型。
正如《薄伽梵歌》中黑天劝阿周那“行动”那样,或许是“行动”的“因”,必将产生“果”(佛学解释)
也可以理解成,“行动”的“观测行为”,将某种“不确定性”固化下来,坍缩成为“确定性”。
由此我想到了两种场景:
1,解题,即刘未鹏在《暗时间》中举的例子,用一个9L桶和4L桶,得到6L水的过程。
2, 推理小说的写作。
以上两种场景,都是有着相对的“确定性结果”,而追求“坍缩过程”。那么在正向推导不利(可能性太多且不唯一)的情况下,尝试从逆向入手,进行双向推导,加速“坍缩过程”,尽快找到“唯一解”。
这个思维方式将对我在未来学习和辅导女儿学习上非常有益,暂且记下以备。
2022.03.17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