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2019加个注脚
觉得疫情改变或塑造了些此后看来特别不得了的事情,应该提前做好注脚,并特意为此精心准备一场仪式,去纪念些什么,憧憬些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些什么…就像25岁的生日注定要来临一样,在当下应该算不上是过于敏感的觉察。
导读:
1.语言无法真正读懂,除非有丰厚的生命体验为联想和共情能力提供养分。
2.应该拿科学实证的经验当做自己的经验。
3.但自己的史观才是史观,别人的史观只是“叙事”,因为有黑水河和无定河,泥沙俱下。
4.疫情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重新建立连接的过程,但形成了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的孤岛。
全文共1251字,阅读时长预计7分钟
觉得疫情改变或塑造了些此后看来特别不得了的事情,应该提前做好注脚,并特意为此精心准备一场仪式,去纪念些什么,憧憬些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些什么…就像25岁的生日注定要来临一样,在当下应该算不上是过于敏感的觉察。
04年的非典,对那些处于他们的20s,30s,40s,50s…的人来说,也许就如当下的疫情于我一样,注定是一生都难以磨灭的印记,但于当初年幼无知的我而言,就只是一种会传染的“肺炎”,跟所有的流感病毒一样,让人生病或死亡。只有天知道当时的他们又花了多大的代价以避免我懂得这几个词语的现实意义。
语言是永远也无法读懂的。
因为你会发现,在我无比的受福里,肺炎约等于感冒咳嗽和针头输液,生病约等于四肢无力和苦口的中草药,死亡约等于从未见过的祖父和不知哪家哪户守灵时的唢呐曲调。
可以心安理得地保持无知,是受眷顾。
那时候不读科学,没有拿别人的实证经验来补画现实的机会,语言的养分就会因有限的生命体验致使联想功能的极大缺失而流失殆尽。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豁然开朗,但那些赐福于我的永远消逝的生命和事件,乱糟糟地散落在黑水河里,是dive in还是walk away?这个问题在无定河边同样累起皑皑白骨。
基督教的马太福音说“施比受者更有福”,是说只管施善行,自有天道酬己。巧合的是,施者投身伟大的解释,也许在东方的儒释道世俗小说里能窥见一斑。
《西游记》最后一话。唐僧司徒五人过了通天河,把唐玄宗御赐的紫金钵给了使者作人事钱,才得求真经。如来解释说:“真经从来不白给。”
一个紫金钵比起九九八十一难不值一提,也只有经历过磨难,趟过过鬼门关,才读得懂看似幻灭背后的真正涵义。我们有各自的历劫要渡,有各自的心魔要降伏,而神佛只能渡己,不能代替众生投河受洗,所以玄奘法师司徒五人功德圆满立地成佛之后,大唐盛世,情欲横流,依旧如故。
如来以下万般诸佛,是说跟前永远给他的信众留有席位,只要你能渡己,走到他跟前。世人都知道明哲保身易,远赴关山难,所以大家都只是发发誓愿,祈求神恩降临。
读历史也一样,自己的史观才是史观,别人的就都是“叙事”,不能替自己选择应该相信什么样的事实。
疫情无疑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除了必要的物理接触以外,人们减少了面对面式的交流,转而倾向于将生活的真实质感附着于虚拟的算法协议之上,更亲近于赛博朋友,而不再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理解、共情只在同一张网上同频共振,甚至愤怒和焦虑情绪的发泄,也不再囿于现实的方寸之间,不管网络那头是不是硅基机械或算法生命。
这一技术趋势,同时也是世界越发变得保守的潮流的镜像。我们越来越像活在一条单链或者说孤岛上的生物,单链或岛屿之间互不注视,互不对话。我们生活在方寸天地,重复走过相同的街道,看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吃不变花样的知识快餐…
好消息是,不少人在做着“出圈”的努力,尝试着用更兼容的协议,呈现除了我自己想看的内容以外值得被看到的好的内容,重申普世价值,缝合四分五裂分裂的社区。试想象一下,用一个巨大的银针,把五大洲的大陆板块缝合起来,会是种什么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