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轻展 | 一席"东方色"的器物思考

一场风有信,一树心花开。春寒过,春风起,青绿遍地,想来新岁轻展,又有一番别样天地。

初春的景德镇微微醒,开年新器物还没出窑,那抹窑变的汝瓷天青,尚在窑炉里酝酿。匠人们静守在炉旁,自成一个天地。守,就是得比一般人看得更细,入得更深,一切构成器物的要素:原矿土、风、水、温度、湿度、火、天气,一切指向最终窑变的纯粹天青色。一场窑烧,终极意义上,是一场关于器物守护和美学传承的哲思:在东方美学的器物文化里,以天青汝瓷所承载的东方绝色。

青,最早见于甲骨文或金文,其本义是蓝色、蓝色矿石或草木的颜色,后延伸至绿色、黑色,又可形容茂盛或年少的样子。《说文解字》认为是“东方色”,因而可以代指东方、春,其义又可延伸至青绿色的草、未成熟的农作物和竹简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颜色,在我国古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它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这也是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的原因。

正色天青,东方绝色,直到今天,依旧是寥寥者识之、得之、稀之。在瓷器界里,以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为代表,纯粹无瑕疵的天青色,是历经了近千年,跨越了上达天子下至走卒不计其数的试烧方才成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烧制汝瓷的匠人,不仅仅知晓泥土,懂得火焰。他还需带着诗人的灵性(器韵),物理学家的严谨(釉料),哲学家的思辨(窑变),社会学家的洞察(体感),有一个丰富的外围知识支撑,才足以构建其充盈的艺术造诣。

众窑之首,皇家贵器,“静而美,静而有气节,静而有光辉”,这是一种包容万有、囊括万象的大韬略、大怀抱、大情怀、大气象、大营造,凝结在一枚小小的器物上,实现“器以载道”的古老夙愿。以一只聆风杯为例,创作时取的是古代经典铃铛杯的造型,形似庙宇古刹间檐下空灵的风铃,与来往的清风对话,每夜闻声,即知有风。古人在烧水煮茶时,听到水烧开的声音,就会想到微风拂过林海的松涛声,堂中穿风,心生青羽。

如今已是九百年之后了,青依旧是不变的灵魂。春晚舞台上,《只此青绿》的衣袂还在心里轻拂着,冬奥会开幕式上,青苗摇曳,小男孩儿轻轻吹起蒲公英的那一刻,依稀看到一个东方大国的民族自信从容升起,举重若轻。莫名的感动,在那一刻,轻盈跃上心头。

记得《只此青绿》团队拜访故宫的王中旭先生时,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千里江山图》会突然这么火? 先生说,他一开始也很懵,但慢慢研究下去他意识到,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时代,《千里江山图》的时代到了。 此刻我想,东方绝色的时代,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