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可见的CBT治疗师SP/SR小组可能的影响因素
学习模式: 1.参与者更习惯于通过传统的学习模式学习技能,而SP/SR则是以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
相关基础: 1.有些参与者才刚刚开始接触甚至还没有接触过CBT,而有些参与者已经非常精通CBT了。 2.有些参与者已经对在小组里进行自我开放非常熟悉,而有些参与者则对自我开放还没有做好准备; 3.有些参与者在参与之前已经有良好的自我反思能力,有些参与者对此还很陌生; 4.有些参与者可能会有面对个人问题时失控的担心; 5.参与者是否选择适度情绪唤起水平的问题进行练习; 6.有些参与者可能会有很多的自我反思,但难以将其与CBT的具体实践建立联接;
社会因素: 1.重大生活事件对成员参与的影响; 2.参与者所具备的社会支持;
参与动机: 1.有些参与者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种新的小组模式,而非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 2.新手CBT治疗师可能更关注如何将CBT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的操作步骤,而成熟的CBT则更关注与复杂个案工作时带来的挑战;
双重关系: 1.有些参与者在入组之前就彼此熟悉,有些参与者可能彼此陌生; 2.带领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小组活动中;
小组设置: 1.知情同意:参与者是否清晰明了小组的工作方式以及基本原理; 2.保密: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在小组外讨论小组中涉及的议题以及是否匿名,反思是聚焦于内容还是过程; 3.学习安排:学习的内容以及不同模块分配的时间,什么是富有成效的反思; 4.承诺:是否以书面形式进行反思,是否每个模块都进行反思,积极参与的形式,提交反思的时间和截止日期,反思的长度或质量,可能影响正常参与的情形; 5.评估:是否对小组的内容进行评估以及如何评估。 6.交流形式:线上还是线下进行。 7.阻抗:参与者可能会觉得某个模块不适宜,参与者的担忧是否得到充分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