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一幅悲愁与欣喜的人生画卷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撒哈拉的故事》是奔着浪漫和唯美去的,就像三毛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正好看到了介绍撒哈拉沙漠,就莫名其妙地去了。为何而来?从三毛的经历来看,她就是一个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人。
“我想,你不可能习惯长期住在沙漠的,等到旅行结束了。我就辞工,一起走吧!”荷西说。
“你来撒哈拉是一件表面倔强而内心浪漫的事件,你很快就会厌它。你有那么多钱,你的日子不会肯跟别人过的一样。”荷西说。
荷西是为三毛而来,但是三毛却是为荷西而留。
有谁能够每天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沙漠住一年,每天为面包和牛奶而发愁,提心吊胆地提防着邻居的各种骚扰和占便宜?但是,他们把破屋变成了家:用棺材店讨来的木板做家具,用骆驼的头骨做了一盏灯,用轮胎缝上布做了坐垫,用捡来的深绿色水瓶插上了野花,三毛自嘲是“拾荒者”,却是拾起我们不曾珍惜的宝贝吧。
他们可以去沙滩捡贝壳,去河边钓鱼卖,去捡骆驼的头盖骨,去沙漠旅行,把生活过成了诗意,但是这不是生活的全部。
三毛的可贵之处不是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而是用悲悯的眼光去看待撒哈拉威形形色色的人,发现他人的生活来照耀自己的生活。
那个十岁就结婚的姑卡,在落后的婚俗中,很早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贞和自由,成为了裹着头巾,不能被别的男人看到的娃娃新娘;那个一直努力赚钱,明知妻子在欺骗自己,还是梦想能团聚的沙仑。在这古老婚姻中的男男女女们,好像被不幸裹挟着,被不幸诅咒着,就是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
“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三毛这样安慰着他们,也安慰着自己。沙仑有那样一瞬的觉醒,哪怕是偷着钱去找自己的妻子,也比在没日没夜地麻木赚钱中烫伤自己的日子好。
平凡的男女如姑卡,如沙仑,也承受着梦想和现实的痛苦。那么那些承担着国家的责任,身不由己,又有着良知的人又有着怎样痛苦的选择呢?
看着自己的同伴被撒哈威人杀死的沙巴军曹是如何生活在十六年如一日的痛苦中?又如何在最危急的时候,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向视作自己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他一定恨着那些撒哈拉威暴徒,但是又同情这些单纯而无辜的孩子,人性不变。
那个选择为撒哈拉威自由而战的游击队队长最后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而她美丽而勇敢的妻子也惨遭同胞的强暴而死,这一切都是让人无法言说的痛苦。
三毛穿越了政治,穿越了地域,站在人性的高度上看待这些悲剧,不论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无论是西班牙的军曹,还是撒哈拉威的游击队伉俪,都是善良而动人的。如果,我们能够用人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故事,还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故事,我们都会看到一副悲愁与欣喜交加的人生画卷。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从贾谊的《过秦论》,到苏辙的《六国论》,秦朝一直定格在“暴秦“的形象上,但是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却还原了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民族,秦帝国从崛起到灭亡的过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兴亡盛衰。
从贾谊的《过秦论》,到苏辙的《六国论》,秦朝一直定格在“暴秦“的形象上,但是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却还原了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民族,秦帝国从崛起到灭亡的过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兴亡盛衰。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没有国难,何来变法?痛定思痛,改变那个偏僻弱小的秦国,几代君王臣子的努力才能成就辉煌的秦国,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奋斗史。
一、商君变法
此时的秦国荒僻山川,穷山恶水,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要想变强谈何容易?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士子们纷纷上书,有《兼爱治秦》、《无为治秦》、《更张刑治论》,商鞅以各家的学说来试探秦王,先示劣货,终出珍奇。商鞅详细地分析了各国变法之强:“魏国乃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乃明君吏治之强,楚国乃地广人众之强。”但是这三种变强在商鞅眼中都是指标不治本。商鞅提出了自古以来的变法都是围绕着田制和税制的变化发生,却无一例外地被不断推翻,最终万劫不复。那么该如何改革落后的田税呢?
商鞅提出了《强秦九论》,一为田论;废井田,开阡陌,田可买卖之法。二为税赋,废弃无定数的旧税制,推行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田论和税赋是国之根基,这两项制度都体现了民活则国活,民富则国富的原则,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格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政令一出,损害了孟西白三族的利益,白氏族背后甚至迁出了太子赢驷的封地利益,如此这般错乱复杂,只要有一点徇私,新法就会毁于一旦,老秦族又回到了喝苦酒吃苦菜的生活,可是处罚太子又如同在秦孝公的身上割肉,商鞅如何处理都会伤及感情。在这痛苦交织的时刻,他只能处置自己的同盟,太子左傅,秦孝公的哥哥嬴虔。割去了嬴虔的鼻子,如同割断了自己的同盟。
当秦孝公登门看嬴虔时,原来的那个嬴虔已经死了。“就刑护法,大哥有功。”“大哥历来支持新法,支持商鞅。”“何须逼我?答应你,嬴虔不反对新法。”“然则,大哥仇恨卫鞅。”死一样的沉默。
二十年的变法,又有多少这样的朋友、同盟变成了仇人?连卫鞅自己都身不由己,把自己当作了新法的祭品。在很多电视剧的情节中,赢驷是出于私心和复仇才车裂卫鞅,因此新法的下场是可悲的,然而孙皓晖的理解却不同。
大局观会俯视一切的恩怨是非,如同波涛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归于平静。在商鞅被捕之时,流传着一个很广的故事。在一家客店里,因为没有照身贴(如同身份证),商鞅被赶出店家,露宿街头。世人笑他咎由自取,恨他新法严苛。可是孙皓晖却并不这样认为,新法已经深入人心,不枉这二十多年的心血,曾经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死又何惧?在牢里,卫鞅对赢驷说:“处鞅极刑,实则大彰氏族之恶,日后国君可借机发难,鞅死而能有利于国,死也无憾。”一醉泯恩仇。
作者用了三十年的研究,十六年的写作拨开了层层的迷雾,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真正有大智慧和大勇气的人。也许,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有血有肉,有流血牺牲,有肝胆相照,有背叛复仇,也有同仇敌忾,化作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
道不同不相为谋却情同手足的苏秦张仪,也从历史的迷雾中缓缓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