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科学(UBC & UC 公开课)第二单元 宗教认知科学 4. 从神学偏差和轻微反直觉看宗教研究
宗教科学(UBC & UC 公开课)第二单元 宗教认知科学 4. 从神学偏差和轻微反直觉看宗教研究
以下是本节课视频,有兴趣请移步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F41147K6/
一. 神学偏差 theological incorrectness
阿奇姆·沙里夫:
1. 根据其典籍文本,佛教是一种非有神论宗教。众所周知佛陀不应被作为神祇而被崇拜,相反,佛陀被认为是一个非凡的人,通过达到涅槃的状态而摆脱了生与重生的循环。只有一个问题,这并非大多数的佛教修行者所相信的。
2. 今天,我们将进行一些老式的挑战。我们首先进行的2个挑战,关乎所谓的神学偏差观点。
3. 神学偏差指的是:经文中的宗教与实际生活中人们修行的宗教之间存在偏差。
Ø 现代主义观点视佛教为非有神论宗教,它更多的是植根于心灵自主的哲学传统。它之所以渗入西方文化,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与后启蒙运动价值观相一致,也恰巧因为它与佛教典籍中所著内容相一致。
Ø 但这并非我们从认知科学角度对宗教所进行的预测。在这个例子中,现实是至少如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所修行的,它发生在心理学层面而非神学层面。佛陀被奉为神明,人们向他祷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他就在场能够倾听祷告者。
4. 要对神学偏差这一观点了解更多,我们将和杰森·斯隆博士进行探讨。他写了一本关于神学偏差的书,名为《神学偏差》。
杰森·斯隆博士:
1. 早前研究宗教,人们的观点是如果要理解宗教就必须研习经文文本。因此你研读《圣经》、《古兰经》、亚洲宗教的经文典籍。但从19世纪60/70年代起,学者们意识到如果你真的要理解宗教,最好的方法是研究活生生的信仰宗教的人,和他们聊聊,了解他们信仰什么做些什么。
2. 我们所发现的是,如学者们描述的,鲜活的宗教或接地气的宗教,通常与典籍里的宗教大相径庭。我们发现在人们应该信仰什么与人们实际上信仰什么,以及人们应当做什么与人们实际上做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异。借用政治偏差这个概念,神学偏差这个概念指的是很多时候,人们的信仰和修行活动实际上与他们的传统神学相背离。
3. 这实际上是我们在跨文化跨宗教中发现的普遍现象。一个非常普遍的跨文化神学偏差形式存在于民间神灵概念之中。很多传统宗教的神学家认为他们的神灵是全知全能的,这就是神学家们坚持让人们相信的。很多人坚信他们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逻辑思考或随便的即兴思考,他们常常更多地将神灵视为人类,每次只能做一件事的存在。
4. 虽然人们确实可以记住神学里的正确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所记住的概念在日常的思维中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当人们进行推理、推断或进行判断时,他们通常默认使用更基本的直觉概念。那是他们天生的默认的认知架构的一部分。而非使用所记得的神学概念。
5. 所以要真正理解宗教,就必须了解认知。
二. 轻微反直觉minimally counter-intuitive
阿奇姆·沙里夫:
1. 现在我们要谈的并非普遍认同的宗教观点,而是探讨早期宗教认知科学中引发争议的观点。这就是被称为轻微反直觉观点的精神粘性推断。
2. 每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百上千的想法在我们的头脑中流淌。每个想法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其中一些想法相较其他想法被证实更易被记住,也更易被传递给他人并在人群中传播。
Ø 以竞选活动的口号为例:在美国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口号,它们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和思想份额。但只有极少数被证明能够为人记住、被我们铭记在心,占据并勃发于公共意识领域。你可以想到诸如“不自由 毋宁死”,“我们爱艾克”,"美国之晨再次来临“,”是的,我们能!“, ”让美国再次伟大”,”让人们超越政治“。
Ø 怎么?等等,最后一句是2016年乔治·帕塔基提名共和党竞选时的口号,记得吗?难道不是吗?好吧,确实不是。
3.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轻微反直觉观点。
Ø 其论点是,使得某些特定的宗教观点(如某个特定宗教角色行神迹)这样的观点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并非完全符合直觉,它们有一点反直觉,还没有反直觉到使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又足够反直觉到使它们从喧嚣的完全符合直觉的观点中脱颖而出。
Ø 这是个很棒的观点,是个看似合理的假设,关于这个观点后来发生了什么,要找到答案,让我们和艾亚娜·魏乐德博士探讨一下。
艾亚娜·魏乐德博士:
1. 这是帕斯卡·博伊尔在早期的宗教认知科学中所进行的工作,它实际上是最早的研究工作之一,提出了如下观点:
Ø 你可以研究宗教理解宗教,通过理解人的思维和认知、理解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入手。
Ø 这是个非常错综复杂的理论
2. 但我认为不幸的是,随着我们对人类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世界感知世界了解越多,从理论上来说,它并不奏效。
3. 它最根本的观点是:
Ø 我们具有的一些信仰违背了我们对世界的直觉,那是些不寻常的事物,也许它们不符合我们对于世界的科学理解,正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基本的直觉,我们发现它们更会被记住。
Ø 比如像耶稣在水上行走这样的例子,我们明白这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物理原理。对于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已有一个概念,但这个例子却有点背离这一概念。于是它就更会被人记住,但如果背离得太多,则变得无逻辑且难以置信。
4. 对这一观点最近有一些怀疑或缺乏支持了。
Ø 我们确实在宗教中发现很多事情,诸如使用精神状态来解释世界,这似乎是很直觉性很自然的。
Ø 实际上很多宗教观点并非这类轻微反直觉观点。你可以发现诸如耶稣在水上行走这样的例子,但实际上这是极少数的,在很多宗教系统中不是主要部分。
Ø 这些轻微反直觉观点是否真的更令人无法忘怀,关于这点各方都有证据。
Ø 有很多研究表明它们确实更易被人记住,但随着环境的改变,这也会有很大改变。
Ø 如果你以科幻小说或梦境的方式来表达,则记忆偏好会消失;如果你使用非常复杂的句子来表达,则记忆偏好会消失。所以确实有一些记忆偏好,但它并不牢固。
Ø 目前这个领域更多地转向环境偏好,如文化传播及我们如何向他人学习这类文化结构。如果一个声望很高的人信奉某个神灵或具有特定的精神信仰,则更可能为我们所接纳;如果它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展现出来,诸如用某种仪式的方式来展现,或有人以某种自我牺牲的方式使该信仰对其他人更为可信,那人们就更倾向于接受它;还有一点是一致性偏好,如果你周围的每个人都持有那个信仰,你自己也更可能接受这个信仰。
Ø 所以一个观点是否能够成功,这些因素相较于无论是轻微反直觉、极其反直觉或单纯直觉观点更为相关。
阿奇姆·沙里夫:
1. 因此这个轻微反直觉观点假说的问题在于,大多数宗教观点是非常直觉性的,而大多数的反直觉观点并没有宗教性。
2. 现在讨论这个过气的科学概念意义何在?
Ø 因为这是一个很好关于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例子。科学研究是一个进程。显然,我们最初的假设不会都是正确的,如果它们完全正确,也就没有理由去实际验证这些假设。
Ø 这也正是科学与其他知识体系的不同之处。每个研究成果都被认为是暂时的、要接受进一步的验证,有可以支持这一成果的证据才能表明其合理性。我喜欢在我的心理学100课程里引用这句话:“没有理论的数据是碎屑,但没有数据的理论则是狗屎”。
Ø 在开始阶段,我们需对可能的狗屎观点持开放态度,但当证据指向另一个方向时要甘愿丢弃我们最珍视的狗屎观点。
Ø 这个轻微反直觉观点的故事就是科学研究的例子,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进行系统的实证检验,以确定它是否得到现实世界数据的支持。在这个例子里,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支持。
Ø 儒勒·凡尔纳在他的《地心游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孩子,科学是建立在许多错误之上的,但犯错是有用的,因为它们是通往真理的台阶。”
3. 在接下来的讲座里,我们会讲到很多科学观点,也会讲到很多支撑这些观点的科学证据。与此同时,你必须记住科学是一种方法,我们所谈论的证据是正在进行的工作,它永远是暂时的,只有不断地累积证据,才能渐渐将之推向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