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作麻花
母亲是典型的勤劳的农村老太太。农村每逢年底的风俗要置办年货。除了街上的糕点采买,早些年村里的妇女们都会一些手作糕点。如米字糕(大米炸开花+糖,做成方块形状)、麻糖(纯手工,很费时间,特别甜腻,款头也大)、金果(方言)、苕膏(红薯厚片)、苕皮子(红薯片)、麻花、翻饺子...家家户户都有一门手艺,母亲最拿手的是麻花,她的手巧,搓出来的麻花形状大小一致,颜值也高,下油锅也不会散开。每年搓麻花时,各家都会相互商定抽出一天一起搭伙来做麻花。当天也是目前极为忙碌的时刻。村里都默认她是高手,只要有母亲帮手,麻花这项年货自然能超预期完工。母亲通常会忙上一整天。务必要把各家来搭伙的指标给完成了。做麻花的分工中,母亲是搓麻花的主力军。一直要不停的搓成品。负责炸麻花和收拾的是另外的邻居们,偶尔母亲也会换手去炸。麻花是面制品,入油锅时,油的火候温度也是有一定的掌握技巧。经常有别家阿姨炸糊了,或者炸的太老。品相不好看。往往到收工的时候,搭伙的几户都是大大的一整蛇皮袋子,相当壮观,而这还有可能不够吃!
往年穷困的旧时光早已过去多年,经济飞速发展,农村人们也迎来了崭新的生活。高速公路通车,老一辈在儿女们经济支持下逐渐脱贫,家家户户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村里楼房也是越盖越高,往年的小两层逐渐被大三层替代。整齐划一的新农村面貌让我完全忘却了儿时村屋的面貌。成年后由于每年只回去一两次,除了左右邻居,远几户的基本认不到门了。
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不如以往匮乏。在机器化生产的促进下,物资产量激增,种类多且齐全,年货的置办,完全实现超市采购+网购的模式。年货产品出陈推新,年年变化。自我们子侄辈开始,儿时记事的年货食品慢慢的消失在零食盘里。村里近年做麻花的也越来越少。即便做的不多,也面临吃不完的境地。母亲却一直坚持做,只是慢慢的会减少产量。除开给外公和亲戚们准备的,不到小半袋子的麻花给我们。过年回家,她拿出来询问我们吃不吃。看到熟悉的袋子,特别惊喜,伴随美食而来的是扑面而来的记忆,以及味蕾上熟悉的味道。
今年,母亲依旧准备了麻花。春节结束,临行出门给我们准备行装,她置办的肉类、菜类,家里的零食等等等,东西多到塞满了整个后备箱,却依然装不下,转战到车座位上了。到出发时,母亲拿来麻花,询问是否还有空间装上。本来不想带,看到母亲殷殷的眼神,接过来抱在了怀里。放在家里多日不曾想起来吃。家中小儿不到2岁,正是贪玩的年纪。周末通常休息晚,小孩也跟着大人的节奏,爱玩不睡。想起晚上他没怎么吃晚饭,怕他肚子饿,到厨房看看有什么可以准备的,抬头看到了那熟悉的袋子。回过来询问小儿:你吃麻花么,妈妈给你泡麻花可好?小儿答曰:好。开始烧开水,拿碗筷,拿一玻璃锅盖。小儿不解妈妈为何如此操作,我看着他说: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麻花几根放入小碗,注水直至最上面。盖上锅盖。不几分钟,透过玻璃盖能看到麻花在水里膨胀,那是麻花吸收水分之后的状态,胖胖的有点萌新感。小儿看到也倍感神奇。麻花刚泡好,水很烫,小儿等不及,我用筷子夹断一小节,吹吹放入他嘴里。起初他没什么太大的感觉,慢慢的温度下降,他吃的越来越顺畅,麻花吸饱了水,他吃到嘴里,满满的软糯感,且易咬烂。同时麻花里面的汁水吸溜到嘴里,对于他来说是比较稀罕的感觉。小儿吃着突然说道:妈妈,真好吃!听到这句话的那刻,大有感于母亲勤劳成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的心情,那一刻莫名的情绪用上心头,直想给母亲打个电话,想用最开心的语调告诉她,她的外孙喜爱她的手作麻花。说味道真好吃!老太太在电话那头一定会朗声大笑!她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她的手艺,来自孙儿的赞美,她受之无愧。可惜时值深夜,不便打扰,就此作罢。
麻花泡着吃这种吃法在我的童年里已经吃过无数次却依然吃不腻。只是长大后过于懒惰,就连烧开水的准备工作都来不及去做就选择了放弃。母亲是极为勤劳的,对生活有着极大的热爱,对于新事物也有着很开放的心态。每每围桌而谈,谈及准备年货过于忙碌,希望她能减少这些准备,多多休息。她说相比以往,已经没有农忙事务,平日里只需操持家里家务;一年四季最忙的也只年前这几天,而且她也比较享受准备年货的过程,如此未尝不可。谈及身体健康,她说无碍。倒期望我们在外保重身体,开心生活!在母亲看来,儿女们的幸福,是她莫大的幸福。此生能成为母亲的子女,大抵是这世上顶幸福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