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得利益者的傲慢

一位老熟人生于一线城市农村,7岁时随父母进城。虽父母均是市井小民,但他从小混迹少儿图书馆,一路享受着最好的公立教育资源长大,也从未体验过应试教育的白热化竞争之累。自然,他如今生活美满,宛如戴上岁月静好的滤镜后看到的风景。
某日回忆往事,他感慨万千地对我说:“我算聪明,也很努力,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这种个人奋斗式的颅内高潮不禁让我笑了。
真正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是怎样的呢?还未上学时,我就听到有人说“女孩读书有啥用”。因为缺钱,也想逃避法定责任,及至入学年龄,我爸把我从外婆家接回后竟不愿送我去幼儿园。幸有外公雪中送炭,我才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小学时,我爸又想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挟不让我上学。我一直年级第一,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但我妈因为短视竟让我放弃学业去打工。我长年生活在父母的哭穷声、争吵声和抱怨声中,也被我妈这位重度厌女症患者辱骂多年。而我爸从我初中开始便要求我偿还学费,讨债声至今不绝于耳。
早年农村的教育资源极为匮乏。我小学时有老师是代课教师,小学和初中都没有图书馆。记得小学时参加全县珠心速算比赛,在考场上我才发现心算是有方法的,我那些来自城镇的竞争对手掌握了诀窍,但我的指导老师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没有任何课外书,初中开始我写作文时便深感灵感枯竭。我的高中推行军备竞赛模式,虽有一个小型图书室,但从不开放。在这家位于县城的高考工厂饱受三年摧残后,大学时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图书馆的模样。
这位熟人偶尔自称农民,但他其实并不足够了解农村,更谈不上能够理解农村孩子的命运。他非常关心国内外时局,但显然并不关心他生活过的农村。也许他无法想象,与他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农村,有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罩着农村孩子。这张网由贫困缺爱的家境、愚昧无知的父母、繁重的农活和家务、重男轻女的陋习、薄弱的文教资源针脚细密地织成。即使天资聪颖,如果性格不够强势、一时考了低分或贪图玩乐,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通过教育翻身。与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城市孩子相比,太多农村孩子不是不够努力,也不是天分不够,他们只是落入了网中密布的陷阱,被过早赶入了社会。
能够写下这些,是因为我侥幸成了一条漏网之鱼。与这位熟人相反,我从不会因为早年的经历陷入自我感动。随着时光流逝,我越发感觉曾经走过的路太过凶险,但我又深知自己是幸运的。虽然我的原生家庭如一个深渊,但我有幸成长于耕地紧张、农活较少、整体相对开化、高度重视分数、几乎无人辍学的长三角地区。幼时被父母遗弃后,我5岁前因祸得福得到了外婆无条件的爱,长出了一个纯真、向阳的自我内核。如果出身偏远地区农村,又生于黑洞般的原生家庭,也许我丝毫无法脱身,甚至无法幸存。
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花了整整23年的时间,我不过抵达了这位熟人一直所处的一线城市,与他成了前同事。我几乎可以断言,如果他成长于农村,哪怕是其所在的一线城市农村,他不可能与我共事。而既得利益者如他,不仅丝毫觉察不到自己享有诸多特权,在道德上也想着占据一个高位。
2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