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聊斋》(十六)》陈再明22、3、9
十六,有″蟋蟀宰相″并无″蟋蟀天子″
蒲松龄在《卿斋-促织》中,提到″蟋蟀天子″明宣宗,好像是仿照″蟋蟀宰相″贾似道而写的。贾似道是南宋末年的权相,以爱斗蟋蟀成了名。而明宣宗是不是真如《促织》中所说的″蟋蟀天子″,却有人表示怀疑。
明代王士祯,他就对《促织》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认为明宣宗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也是令主,他的台阁大臣又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诸位老先生,恐怕以斗蟋蟀的"蟋蟀天子″殃民,只是一时的误传。
清代所修的《明史-宣德纪》,也一改对胜朝君主的严苛态度,赞扬明宣宗的勤政爱民,详记他在天降大雪时,喜其为丰年之祥而作《喜雪歌》;他曾作《织妇词》,″复绘图揭于宫掖及戚里,合知民事之艰″;他还作有《捕蝗》、《悯农》、《减租》等诗,赐予臣下,《捕蝗》中说:″蝗虫虽微物,为患良不细″,感叹″伤哉陇亩植,民命之所系。一旦尽于斯,何以卒年岁″,告诫臣下″拯民于水火,勗哉勿玩惕″。
明宣宗虽非″蟋蟀天子″,但他酷好促织之戏(斗蟋蟀)却是不假。帝王的嗜好,常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全社会趋之若骛的风气,现实往往如民谣所形容的那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自然也是明宣宗始料所不及的。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