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现在的我,一定能和30年前的爸爸好好对话
手机里循环着许冠杰的《浪子心声》,纯粹是喜欢粤语的声音,但是却因为歌词爱上一首歌。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好像就是认命。
不扑腾。
或者在认命的前提下。
得过且过。
这是我的年轻时候的理解。
但是人到中年,再听此歌,意味又不一样了。
应该是在尽情扑腾完了后,才得来一句争取过了,尽兴过了,不留遗憾的一句总结。
老爸30岁生我,我10岁爸爸已经40,爸爸开始对人生有一些总结和心得,我当时并不了解。
我的10岁到20岁,经常听到爸爸的消极言论,有神论,信风水,信迷信,偶尔会说,这就是命。
不理解,不尝试理解,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开始任何尝试就接收爸爸的言论和总结。
人到一定的年龄,都会根据自己的人生所见所闻所感总结一套理论,这和现在的一些大V不无不同。有名有钱的理论更能获得更多的载体,然后载体再次裂变,然后理论扩大变成方法论。而不管有没有道理,要么是原本就认同,要么是希望获得资源和力量使得自己变得更好。
而彼时我不了解,爸爸总是回国文革时期,回顾他因为成分不好度过的经历的,和没有扑腾起来的过往。不理解,也没有尝试去理解。
年轻的时候很排斥枯燥的历史,而那时候的历史老师也只是让你背题。我可以背题得高分毫无压力,至今分不清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历史。背完可以立马忘记,删除缓存,有一套自己的考试记忆模式。
而再读历史我也是爸爸那个年纪,似乎开始理解爸爸的言论和生活态度。不讨论认知差,就是光感性上的,唯心论在我的心里也有生根发芽。
日常的抑郁似乎都能靠唯心论来给自己鸡血,再次听到这首歌,也感受不到那种悲伤,反而是平静和一种,怎么说呢,去得失心,而平静,但是继续努力。
可能再次循环这个歌曲,我能和爸爸和解了。
我能和爸爸共频,进入爸爸的世界,听听他一如既往的唠叨和那些畏首畏尾又悲观的言论。
然后少说一句,可能才是最好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