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工作中,如何界定评估和诊断的区别?
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要求,心理咨询师只能做评估,不能诊断。但是现实工作中,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的区别往往不是那么明显,很难鉴别,很多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谈一下实际工作中的感受。首先,我先讲一下诊断和评估的区别。诊断(diagnosis)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有判断、识别和甄别的意思。诊断学是研究、认识疾病和健康,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检查方法的一门科学,其基本理论是研究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发生,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识别疾病的各种表现,判断疾病的本质。通俗来说,就是专业人员依赖精神症状的具体表现,结合临床病史、采集、唔谈、生理特征等综合分析,进行识别的过程。你有什么特征,具体什么症状,符合相应的症状学标准,然后定性。

比如,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是心境低落、兴趣与愉快感丧失、易疲劳,附加症状伴随有自我评价降低、睡眠障碍、饮食减退或增加等,这些都是抑郁障碍的症状特征。医生给你诊断的时候,会根据会谈、心理测量的结果数据,还有仪器检查的结果来综合分析,看你是否符合这里面的特点,从而分析你是否是抑郁障碍。根据症状的轻、中、重的判断,判断你是处于哪个阶段,是否符合症状学、病程以及程度的标准,达到相应的要求之后,才能够确诊你是否得了抑郁障碍。

诊断的过程比较直接,纯粹,医生会认真地观察患者和来访者,通过交谈和检查,判断内心感受、躯体状况、饮食睡眠等各种问题,从你进门的那一刻起,医生就在给你分析和鉴别了,诊断你是什么样的问题。是抑郁、焦虑、强迫还是恐惧,这些都可以通临床诊断的综合分析判断出来。从专业性讲,诊断很考验医生的基本功,唔谈技术和沟通技巧,还有病史收集、精神状态检查是其基本技能,也是必须掌握的技术。精神疾病、心理问题本身特点就比较复杂,没有一定经验是很难诊断准确的。

02评估(assessment)的话,跟诊断有类似的地方,评估工作咨询师也会综合运用会谈、心理测量的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也会判断来访者是什么样的问题。不过与诊断相比,评估在工作中跟诊断略有不同:1、评估泛,诊断细。心理咨询师在心理评估工作中,收集资料主要是为了判断问题的性质,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分析问题目的主要是为了判断有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比如咨询师会问来访者,最近你身体情况怎么样?来访者会说我胃部有些不适,头还有些痛,感觉头晕,半夜还失眠。问到这里,咨询师大概就知道了来访者是存在躯体症状的特点,需要注意,心里有个数,可能无法排除躯体化和器质性疾病,只到这个程度。精神科医生则不一样,如果听到患者、来访者说这句话,会引起警惕,发病原因是什么,疾病症状的演变经过如何,病程的发作形式,是间歇性、持续性还是阶梯式渐进性?时间长短如何,是否有既往史,如脑部感染、外伤、癫痫、抽搐等,都要予以了解

医生接下来可能还会问,也要澄清,你过去是否存在这方面的特征,了解会特别细,相比评估会严谨仔细很多。再举个例子,幻听,医生会询问你何时开始听到这个声音?是一个人、一群人、熟悉的还是陌生人?具体声音内容是什么,发生何时何地,伴随有哪些异常,何时开始服药,效果如何,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等……诊断的要求会比评估仔细,难度更大。2、评估精度较差,需要时间长,要随时修正;而诊断准确率高,耗时短,能够精准甄别。评估跟诊断相比,有个劣势,就是主要靠会谈分析结论,但是会谈的准确率是不够的。举个虚拟的例子。比如来访者跟你说,我被丈夫打了一顿,鼻青脸肿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还被打出了脑震荡,丈夫对我特别不好,实在太坏了。乍一听,肯定会觉得丈夫坏透了吧?事实上呢,后来做夫妻关系咨询,把丈夫请到咨询室做咨询,才发现不是这回事,确实两人发生了争执,有吵架,但是丈夫只是骂了妻子一顿,恼羞成怒下轻轻推了一把,并没有打她。前后的事实存在巨大矛盾,有夸大之嫌。类似这种情况,心理咨询工作里非常多,很多时候来访者说的并不完全准确,有很多偏向,有些会偏向自己好的,说别人坏,还有些则是符合创伤的特点,譬如解离、闪回等症状,导致记忆出现偏差,这时候咨询师在评估的过程里,就不会特别精确,准确度较差,需要多做几次咨询,评估分析前后的会谈内容,做出客观的结论。

诊断的话则不同了,刚才的例子拓展来讲,来访者跟你说我被丈夫打了一顿,真打还是假打,马上在医院做检查,现场采集,结果出来就能分析,你说的是真还是假,一目了然,来不得半点掩饰。有没有病,诊断很快就能明确,而评估的话则很难达到这个要求。所以从工作的特点来看,评估工作的难度是很高的,不亚于诊断,对咨询师的能力和经验也有一定考量,除了会基本的倾听、共情之外,还得评估来访者会谈之中的真伪,以及评估的到位性。同时,评估之后如何转介,帮助来访者寻找更为适合的工作对象,也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03其次,说完诊断和评估的区别,接下来就要说了,心理咨询师怎么评估来访者的问题是生理问题,需要去医院诊断?这个的话主要靠心理咨询工作的“三板斧”。第一,心理测量数据的客观分析。运用SCL-90、MMPI等量表,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具体选项,看来访者选择哪些选项,在躯体化、生理特征的选项中进行筛选统计,评估来访者是否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数据来不得假,也许来访者的会谈会掩饰,或者朝好的方面去填,但是问卷做得多,有些也有诈病选项,数据能够显示出来,分析出来问题,这时候就可以看来访者是否存在生理方面的困扰。

第二,会谈评估的内容。心理咨询评估会进行会谈,会谈里面咨询师也会问来访者的各种信息,特别是躯体化方面的特征,咨询师会留意来访者说的症状,然后具体问相关的过程。譬如,来访者说自己脾气暴躁,容易焦虑,发脾气,有时还会胃部不适,出现出血的现象。听到这样的对话,咨询师会引起警惕,接下来会询问来访者,你胃部出血多久了?有没有出现便血,吃东西是否吃得下去,有没有呕吐等症状?这些了解,虽然没有诊断那么要求到样样精确,还要做检查,但是咨询师可以评估,评估程度,如果了解到来访者胃出血有出现便血,可能会存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特征,这时候就可以建议来访者去医院检查,跟来访者说,你的胃部出血情况较为严重,都便血了,我这边咨询没法给你做检查,评估下来还是有点恼火的,建议你去医院消化内科看一看,是否存在这方面的困扰。评估对来访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强调就医也是帮助来访者尽快确诊,排除生理疾病对情绪的影响。

第三,社会功能的受损程度。咨询师判断来访者问题是否严重,主要看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的相处能力、躯体化特征、工作、生活的状态等方面,综合各个信息,判断来访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受损程度高,表明来访者问题严重,需要看医生;要是轻微,能够自我独立面对,则不需要看医生。假如是生理问题,躯体症状是很明显的,头痛、头晕、胃部不适、失眠、体重增加或者减少、糖尿病、高血压等,会谈评估中能够得到这些信息,综合数据分析,还有社会功能的受损情况,加上会谈评估的细节,咨询师大概也能够判断来访者是否严重,是不是生理问题需要去医院检查。 04说到这,有些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来访者说谎或者夸大事实呢,本来没病,然后故意说自己有病,咨询师听了让来访者去看,会不会有问题?像这种情况,咨询师最好的办法是分析而非诊断。甄别事实真与假没有任何意义,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不必考虑来访者生理症状是真还是假的问题,只需要注重感受,然后做出中立、客观的评价,来访者说胃不舒服,出血,还经常吃不下饭,这时候就不要纠结这件事是否这么严重,而是要去看医生。在生理层面,诊断不是咨询师该做的事,咨询师也做不到精确评估,具体严重到什么程度,到达哪种症状,只有医生能判断,咨询师越权给来访者做诊断,担心来访者有没有问题,这是违反咨询工作设置的,拖久了反而会影响咨询工作。

只要来访者说了生理方面的特征,而且说的很严重,那么咨询师最好的做法就是劝其就医,挂个号检查一下,现在挂号检查也不难,去医院都可以诊断。然后咨询师向来访者要诊断的结果,看看来访者去医院的诊断依据,是否是在器质性疾病等问题,从而排除心理问题是由生理层面导致的。再说,躯体症状很难伪装,来访者要说谎,迟早有一天疾病也会导致他出现问题,他自己觉得严重了也会去看医生,也不需要咨询师劝也会主动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