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
Kindle标注笔记
Kindle Mate, 2022/3/2 23:59:24
清醒地活 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
l 在这些卡住的时刻,我反复体会着这样一种经验: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认识自己、回归内心并保持清醒和觉察是一件十分重要,却又如此充满挑战的事。这种挑战往往并非事情上的困难,而是当内心世界遭遇波动时,我们尝试对真实世界发起的定义或控制,以及这种注定徒劳的尝试所带来的消耗。
l 身处这个嘈杂的世界,我们每天在真实和虚拟的生活中往返、体验、沉沦而又不断醒来。我无法期待自己一劳永逸地从卡顿中走出,也不可能掌控生活的全部剧情。正如此刻、下一刻、再下一刻,我都在这条河流之中。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试着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无论是一本书、一个产品、一次散步,还是吃一顿饭、喝一杯水、做一次冥想,放松下来。从此刻开始,我们一起踏上这趟认识自我、回归内心的旅程。
l 尤其要紧的是,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威廉·莎士比亚(朱生豪译)
l 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1927)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他认为本我是我们原始的动物本性;超我是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判断体系;自我则是我们面对外部世界时的代表,它努力在另外两种强大的力量之间保持平衡。
l 如果我们敢透过“自我”这个词的表面去探讨自我,就会触及很多人不愿问的问题:“我的存在的诸多方面都是我的‘自我’中平等的一部分吗?还是说只存在一个我?哪种情况是真的?我在哪里?这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这样?
l 我们将探索一个单一的来源,它在这个主题上拥有惊人的直接知识。我们将求助于一位专家,他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收集必要的数据,以便最终完成这一伟大的探索。这位专家就是你。
l 我们唯一感兴趣的是你对你的本性的直觉体验。我们不是在寻求你的知识,而是在寻求你的直接经验。所以你不可能做不到,因为你的自我就是你的本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如此。我们只需要把它厘清,毕竟它在内心世界中可能会变得相当混乱。
l 本书中的各个章节仅仅是一面面镜子,让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自我”。虽然我们即将踏上的旅程是一个内在的旅程,但它会影响你人生的方方面面。它对你唯一的要求就是,以最自然、最直觉的方式诚实地看待自己。记住,虽说我们是在寻找“自我”的根源,但我们真正要寻找的其实是你。
l 你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如果你选择义无反顾地踏上持续不断的自我实现之旅,你就会对真正的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尊重。只有到那时,你才能完全领悟这句忠告的深刻内涵——“尤其要紧的是,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
l 你的脑海中一直在进行着无休无止的心理对话。对话滔滔不绝,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你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它是如何决定说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说的?它说的话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你现在听到一个声音,“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的脑海里没有任何声音”,那么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那个声音。
l 你离它太近,无法做到客观。所以你必须离得远一些,才能观察它是如何交谈的。
l 如果你花些时间观察脑海中的这个声音,你就会注意到,它永远都不会停止。当你不理会它时,它就在那里自说自话。想象一下,如果你看到有人一边走来走去,一边不停地自言自语,你一定会觉得他很奇怪。你会想:“如果他既是说话者,又是听众,那么他在说话之前显然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你脑海里的声音也是如此。它为什么要说话?说的人是你,听的人也是你。当这个声音与自己争论不休时,它究竟是在与谁争论?谁有可能在争论中获胜?这让人越琢磨越困惑。
l 要让自己摆脱这种没完没了的唠叨,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中抽离,客观地看待它。就把这个声音看成一种发声机制吧,它能让你觉得有人正在你的脑海中和你说话。不要去想它,注意到它就可以了。不管这个声音在说什么,都没有什么区别。不管它说的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俗世的事情还是宗教的事情,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说到底,它只不过是你脑海中的一个声音罢了。事实上,唯一能让你远离这个声音的方法就是停止辨别它在说什么。别再将它说的一些话看作你本人想说的,而另一些则不是。如果你听到它说话,很显然说话者并不是你。你只是那个听到声音的人,是那个注意到它正在说话的人。
l 不管这个声音在说什么,它都只是一个在说话的声音而已,而你则是听者。这个声音说的任何一句话都绝对不会比它说的其他话更能反映真实的你。假设你正注视着三样东西——一个花盆、一张照片和一本书,然后有人问你:“你是其中的哪一个?”你会说:“一个都不是!我是那个正看着你摆在我面前的东西的人。不管你摆在我面前的是什么,我始终是那个观看者。”你瞧,这就是主体感知各种客体的一种行为。听到脑海里的声音也是如此。这个声音究竟在说什么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那个意识到它的人。只要你还认为它所说的一些话是你本人想说的,而另一些则不是,你就依然没有客观性。你可能想把自己当成说好话的那一方,但说好话的其实仍然是那个声音。你可能喜欢它说的话,但说话者并不是你。对真正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你并不是脑海中的声音,而是这个声音的倾听者。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纠结于无数的声音中究竟哪一个才是你。人们以“试图找到自己”的名义不断改变自己,想要发现在这无数的声音中,在他们的种种个性里,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答案很简单:全都不是。
l 问题真正的根源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思想给生活造成的混乱。
l 如果脑海中的声音大多是无意义且不必要的,那么它为什么会存在呢?
l 当你看到一棵树时,你会毫不费力地看到树枝、树叶、花蕾。那么,为什么要把看到的事物转化成言语呢?“看那棵梾木,绿叶衬着白花,真是漂亮极了。看看它开了多少花,哇,树上都开满了!”如果你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样的叙述会使你和身边的世界相处得更加融洽,就像在后座上指挥别人开车,会让你感觉好像事情基本上在你的掌控之下,你好像和那些事物产生了联系。这棵树不再是这世上与你无关的一棵树;这棵树被你看到了,描述过了,判断过了。通过心中的言语,你把自己对世界最初的直接的体验带进了你的思想王国。在那儿,它和你的其他思想融合,比如那些构成你的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过往经历。
l 你对外界的感受和你与内心世界的互动到底有什么不同。当你仅仅是在思考时,你的脑海中可以自由地产生任何想法,这些想法会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你非常习惯于在心灵的操场上创造和操纵思想。内心世界是在你控制下的一种替代性环境,而外部世界却依照其自身的法则运转。当声音向你叙述外部世界时,那些思想就与你的所有其他思想平等共存。这些思想会相互融合,并影响你对周遭事物的感受,因此,你的感受其实是你个人对世界的表述,而不是对外部世界未经过滤的直接体验。这种对外部体验的内心操纵可以使现实在进入内心时得到缓冲。比方说,在任一特定时刻,你可以看到无数的事物,但是你只会叙述其中的几个。你的思想会进行阐述的这几个事物对你而言必定很重要。你以这种微妙的预加工方式控制你对现实的感受,以使其能与你的其他思想共存。你的意识所感受到的实际上是你用现实构建的心理模型,而不是现实本身。
l 当你仅仅是在思考时,你的脑海中可以自由地产生任何想法,这些想法会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你非常习惯于在心灵的操场上创造和操纵思想。内心世界是在你控制下的一种替代性环境,而外部世界却依照其自身的法则运转。当声音向你叙述外部世界时,那些思想就与你的所有其他思想平等共存。这些思想会相互融合,并影响你对周遭事物的感受,因此,你的感受其实是你个人对世界的表述,而不是对外部世界未经过滤的直接体验。这种对外部体验的内心操纵可以使现实在进入内心时得到缓冲。比方说,在任一特定时刻,你可以看到无数的事物,但是你只会叙述其中的几个。你的思想会进行阐述的这几个事物对你而言必定很重要。你以这种微妙的预加工方式控制你对现实的感受,以使其能与你的其他思想共存。你的意识所感受到的实际上是你用现实构建的心理模型,而不是现实本身。
l 当你在冬天外出,开始战栗,有声音会说:“天很冷!”这对你有什么帮助?你已经知道天很冷,你正在感受着寒冷。它为什么还要告诉你天冷?你在心中再塑世界,是因为你虽然不能控制世界,却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这个声音向你说话的理由。如果你不能把世界变成你喜欢的样子,你的内心就会用言语表达、判断、抱怨,然后决定要对它做什么。这会使你觉得自己更有力量。
l 你总能在内心世界做些什么来控制自己的感受。
l 你在内心重造了外部世界,然后便住了进去。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会怎么样?如果你决定不进行内心叙述,而只是有意识地观察世界,你会感觉更加开放,更加坦然。其实你真的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你的大脑已经习惯于帮助你。它帮助你的方式是加工你当下的体验,使其符合你对过去的看法和对将来的想象。这一切帮助你制造了一个掌控全局的假象。
l 你会发现大脑一直在说话,因为你赋予了它这个工作。你把它当作一种保护机制、一种防卫手段来使用。说到底,它会使你感到更加安全。只要你想,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不断把大脑当作自己和生活之间的缓冲,而不是亲历生活。世界在不断展开,它其实和你以及你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关系。在你到来的很久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而在你离开很久之后它也还会存在。你名义上是想把握世界,但实际上你只是在力图把握自己。
l 真正的个人成长应该超越你自身存在问题且需要保护的那部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始终记住,你是在内心中注意到有声音在说话的那个存在。这就是你的出路。那个存在觉知到你始终在对自己叙说着自己,但它始终保持沉默。它就是深入你自身存在的入口。能觉知到自己正注视着脑海中的声音说话,就可以开始奇妙的内心之旅了。如果使用得当,那么原本是担忧、烦恼和大多数神经症之源的脑海杂音就可以变成真正的精神觉醒的起点。了解了正在关注脑海中的声音的那个存在,你就了解了造物的伟大奥秘之一。
l 瑜伽信仰的伟大导师拉玛纳·马哈希(Ramana Maharshi,1879—1950)曾经说过,一个人要获得内在的自由,就必须不断地、真诚地问:“我是谁?”他说,这一点比阅读书籍、学习祷文或是前往圣地更为重要。你只需要问:“我是谁?当我看的时候是谁在看?当我听的时候是谁在听?谁觉知我所觉知的事物?我是谁?”
l 如果你是正在观看某个事物的主体,那么这个事物就不是你。所以你可以立刻知道你不是外部世界。你是正从内心深处向外观看着世界的人。
l 想象一下你正在看一只狗在户外玩耍。突然,你听到身后有声音——一种嘶嘶声,很像是响尾蛇!现在你还会像刚才那样聚精会神地看着那只狗吗?当然不会。你的内心会感到极度恐惧。尽管这只狗仍在你面前玩耍,但你会完全沉浸在恐惧的体验中。你的所有注意力很快就会被你的情绪吞没。但是感到恐惧的是谁呢?和之前看着狗的你不正是同一个人吗?当你感受到爱时,是谁在感受爱?难道你不会因为感受到太多的爱,以至于很难睁开双眼察看外部事物吗?你可能会过分沉浸在内心的美好感受或恐惧情绪中,以至于很难专注于外部事物。从本质上说,内部和外部的客体都在争夺你的注意力,你既有内在体验又有外部体验——然而你是谁?
l 思想可以停止,也可以变得非常嘈杂。有时候你会比其他时候拥有更多的想法。你甚至可能对别人说:“我的脑子快把我逼疯了。自从它对我说了那些话以后,我甚至都睡不着觉。我的脑子就是不肯闭嘴。”对你喋喋不休的是谁的脑子?又是谁在关注这些想法?难道不是你吗?难道你没听到你内心的想法吗?难道你没觉知到它们的存在吗?事实上,难道你不能摆脱它们吗?如果你开始产生一个你不喜欢的念头,你就不能试着让它消失吗?人们总是在与各种想法做斗争。但是,觉知这些想法的是谁?与它们做斗争的又是谁?你与你的思想之间其实也具有一种主客体关系。你是主体,而思想只是你能觉知的又一个客体罢了。你并不是你的思想本身,你只是觉知了你的思想而已。最后你说: “好吧,我不是外部世界里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各种情感。这些外部和内部的事物来了又去,而我只是在体验它们。另外,我也不是思想本身。思想可以是安静的,也可以是嘈杂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悲伤的。思想只是我所觉知的另一种事物。但是,我是谁?”
l 当你有觉知时,你就不会完全沉浸在周围的事件中。相反,你将始终能觉知到,你是一个正在经历这些事件以及与之相应的想法和情感的人。当一个想法在这种觉知状态下被创造出来时,你就不会迷失于其中,你将始终能够觉知你是在思考这个想法的人。你是清醒的。
l 人的意识有能力进行所谓的“聚焦”,这种能力是意识本质的组成部分。意识的本质是觉知,觉知有能力对一个事物进行更为清晰的觉知,而对另一个事物则次之。换句话说,它有能力将自己集中在某些对象上。老师说:“专心听我讲课。”这意味着他希望你把你的意识集中在一个地方,也就是他讲授的内容。老师认为你知道该怎么做。那么谁曾教你该怎么做?中学有哪门课曾教你如何将意识转移到某个地方,以便专注于某件事物?没人教你怎么做。这种能力是直觉的、天生的。你从一开始就知道该怎么做。
l 了解意识的最好方法是借助你自己的直接经验。例如,你非常清楚,你的意识可以觉知范畴很广泛的客体,但也可以非常专注于某个客体,以至于觉知不到其他任何事物。这就是当你陷入沉思时会发生的事情。比如,你本来在好好地读书,然后你突然不读了,开始想别的事情。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外部客体或各种想法随时可以吸引你的注意。但是觉知本身并没有变,不管它是在关注外部事物还是在关注你的想法。关键在于,人的意识有能力让自己聚焦于不同的事物。主体,即人的意识,有能力选择性地把觉知集中在特定的客体上。如果你后退一步,就会清楚地看到客体在思想、情感和生理三个层面上不断地从你面前掠过。当你的意识没有居中时,它必定会被这些客体中的一个或多个吸引,并聚焦于它们。一旦达到足够的聚焦程度,你的觉知就会迷失在客体中:它不再觉知它对客体的觉知,而是只对这个客体有意识。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全神贯注地看电视时,你不会觉知自己正坐在哪里或是屋子里在发生其他什么事。看电视的类比很适用于检验我们意识的中心是如何从对自我的觉知转变为迷失在我们所关注的客体中的。只不过,真正的你不是坐在客厅里专心地看电视,而是坐在意识的中心,全神贯注于那个呈现着大脑、情感和外部世界的屏幕。当你专注于身体感受时,它会吸引你。然后你的情感和思想反应会进一步吸引你。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不再位于居中的“自我”;你被你正在观看的内心演出吸引过去了。
l 你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就和你家里的生活空间一样,令你感到熟悉而舒适。你的情感也形成了某种常态:一定程度的恐惧,一定程度的爱,外加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你知道,如果某些事情发生,这些情感中的一种或多种就会爆发并支配你的觉知。然后,慢慢地,它们终将恢复常态。你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你的内心一直很忙碌,以确保不会发生任何事情,从而导致这种紊乱。事实上,你是如此专注于控制你的思想、情感和生理体验,以至于你甚至察觉不到你自己也在里面。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典型状态。
l 但你其实始终只是静静地坐在内心深处向外观看所有客体。
l 电影的声音和场景通常是完美同步的,所以电影会吸引你的所有觉知,你会忘记自己正坐在剧院里,忘记自己的个人想法和情感,你的意识会被拉进电影中。
l 事实上,在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时,你可以在没有任何自我觉知的情况下连续度过两个小时。因此,要让你的意识被电影所吸引,视觉和听觉的同步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才仅涉及你的两种感官而已。
l 想象一下,电影不仅能吸引人的五种感官,还能让你的思想和情感与屏幕上发生的事情保持同步。在观看电影时,你在听、看、品尝,然后突然间你开始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并且像角色那样思考。角色说:“我很紧张。我应该向她求婚吗?”这时,你的内心突然也充满了不安全感。现在我们获得了所有维度的体验:五种感官输入,再加上思想和情感。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将终结你所知道的自己。所有的意识对象都将与体验同步。你的觉知所能抵达的任何地方都将是电影的一部分。一旦被电影控制了思想,一切就都结束了。不会有另一个你在脑海中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想离开。”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存在一个独立的思想,但现在你的思想已经被电影控制了,你已经完全迷失了。
l 迷失的灵魂,就是坠入了这样一个世界中的意识:在这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其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方面的感知都是同步的。而这些信息都会聚集到同一点。由于意识能够觉知任何事物,它犯下了一个错误,即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这一点上了。当意识被吸引进去,它就不再知道自己的本质了。它会认为自己是它正在体验的对象。换句话说,你会把自己视为这些客体。你会认为你是你所获得的体验的总和。
l 那就是这一切都只是意识正在体验的事物而已。这一切都只是意识的客体,而你就是意识。
l 一旦你意识到意识本身,你就会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当你觉知到你是谁,你就已经成为一个觉醒的存在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这就像你一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你完全沉浸在节目中,以至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这时有人摇了摇你,于是你又恢复觉知,想起了你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并没有发生其他事情。你只是停止把你的自我感觉投射到那个特定的意识客体上了而已。你清醒了。这就是自我的本质。这就是你。当你回归到意识中,这个世界就不再是个问题了。它只是你正在观看的事物。它一直在变化,但是你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你越是愿意让这个世界成为你觉知的对象,它就越能让你成为真正的你——觉知,自性,阿特曼,灵魂。
l 你认识到你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你甚至不是一个人类。你只是碰巧在观看一个人类。你将开始在你的意识中心获得深刻的体验。
l 你会发现自己非常浩瀚。当你开始探索意识而不是形式时,你会认识到你的意识之所以显得渺小而有限,只是因为你在专注于渺小而有限的客体。当你只关注电视节目时,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此时在你的世界里没有其他事物。但是,如果你退回意识的中心,你就可以看到整个房间,包括电视。同样,后退可以帮你看到一切,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感官体验上。你可以从有限进入无限。这难道不是基督、佛陀,以及所有时代、所有宗教的伟大圣徒和智者一直试图告诉我们的吗?
l 他们中的一位伟大圣徒拉玛纳·玛哈希曾经问:“我是谁?”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你要不停地问这个问题。然后,你会发现你就是答案。这个问题没有智识性的答案——你就是答案。去成为这个答案,那么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l 人们在生活中思考、感觉和行动,但却不了解是什么使这些活动发生。事实是,你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你产生的每一种情感,以及在你脑海中出现的每一个想法,都会消耗能量。正如在外部的物理世界中发生的一切都需要消耗能量一样,发生在内心深处的一切也都需要消耗能量。
l 如果你专注于一个想法,而另一个想法却前来进行干扰,那么你将被迫施加一种反抗性力量来对抗干扰性想法。这么做需要能量,可能会让你精疲力竭。同样地,如果你有一个想法,你试图将它保留在脑海中,但它却不断地试图飘走,这时你就必须靠意志力保持专注,以便将它拉回来。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向思想输送更多的能量,以便将它保留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在处理你的情感时,你也需要施加能量。如果你产生了一种你不喜欢的情绪,它干扰了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就会把它推到一边。你几乎会本能地这么做,以免你不喜欢的情绪涌上来干扰你。这一行为也需要消耗能量。
l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己的体内蕴藏着大量能量。这些能量并非来自食物,也不是来自睡眠。它一直都在那里,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利用它。它会从你的体内涌现,并且充满你。而一旦你被它充满,你就会觉得自己可以直面这个世界。当这种能量汹涌流动时,你能感觉到它化作一阵阵波浪袭遍你全身。它从你的内心深处自发地涌出来,并不断地恢复、再生,振奋你的精神。
l 你应该了解这种能量,因为它属于你。它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且它是无限的。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调用它。
l 能量不会衰老,不会疲倦,也不需要食物。它需要的是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这种能量。太阳不会用不同的方式照耀不同的人:如果你是好人,它会照耀你;如果你做了坏事,它也会照耀你。内在的能量也是如此。二者的唯一区别是,你有能力关闭内心并封住内在能量。
l 过去的印象预设了我们当下的反应,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开放或关闭自己。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每一天都在发生。
l 你永远都不该让偶然性来决定能量流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喜欢能量——事实上你也的确喜欢,那就永远不要关闭自己。你越是学会保持开放,就会有越多的能量流入你体内。
l 活着的意义在于体验你正在经历的那个时刻,再体验下一个时刻,接着是再下一个。各种各样的体验会进入并通过你。
l 如果你能生活在这种状态中,你就是一个完全觉知的存在。一个觉醒的生物就是这样,始终生活在“此刻”,在此刻亲历生命的完整性
l 如果你在人生的每一次体验中都能这样充分投入,让你的体验深深地触动你的存在,那么人生的每一刻都将是一次激发你、感动你的体验,因为你会完全开放自己,生命将畅通无阻地在你身上流淌。
l 对于眼睛摄像头来说,这辆车和其他车并没有区别,它们同样地反射出光线穿过你的视网膜,在你的脑海中留下视觉印象。所以在生理层面上,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精神层面上,这辆车留下的印象并没有顺利通过。当下一刻来临时,你不会再注意其他树,也看不到其他车。你的心灵和思想都集中在那辆车上,即使它已经消失不见了。此刻你遇到了一个问题。你的内心出现了阻塞,一个事件被卡住了。接下来的所有体验都试图通过你的内心,但是这个问题使本应通过的体验未能完成。
l 业力是一种障碍,是某个来自过去的印象,是未能通过的能量,最终将主导你的生活。
l 你要先从自我保护和防御的倾向入手。人有一种很深的、天生的封闭倾向,特别是涉及自己的软肋时。但最终你会发现封闭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一旦你封闭了自己,你就必须确保你要保护的东西不会受到干扰。然后你将在你的余生中一直执行这项任务。另一种选择是让意识足够清醒,单纯地观察你心中不断试图保护自己的那个部分。然后你可以送自己一份终极礼物,即决定不再这样下去,相反,你要摆脱那个部分。
l 不保护你的内心,你将获得解放。你可以自由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不会有什么事成为你内心的问题。不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只会乐在其中,因为你已经摆脱了恐惧的那部分你,不必再担心受到伤害或困扰。你不再需要听自己说“他们会怎么看我”或“哦,天哪,我真希望自己没那么说,这听起来太蠢了”,你只管做自己的事,把你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中去,而不是把你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个人的敏感多虑中去。
l 你有能力不去跟随任何想法。你可以坐在意识的位置上,然后放手。一种思想或情感出现,你注意到它,然后它就可以过去了,只要你允许它通过。
l 如果你想获得自由,那么每当你感觉到能量流发生任何变化,就放松你自己,不要与之抗争,不要试图改变它,也不要评判它。
l 你只需下定决心,不管思想在说什么,你都不要参与。不要和思想抗争,甚至都不要试着去改变它。在面对它主演的夸张情节剧时,你只管去做一个放松的游戏。你只需学会如何消除容易被能量吸引的倾向。这一倾向的根源就在意识觉知到这些能量的吸引力的地方。
l 人们不明白,恐惧只是诸多事物中的一种,是宇宙中又一个你有能力体验的对象。你可以用两种办法对付恐惧:一种是你认识到你怀有恐惧并努力释放它,另一种是你保持恐惧并努力躲避它。
l 你会觉得生活是一场斗争,每一天都很沉重,因为你必须控制每一件事情,与它们做斗争。
l 你只需允许痛苦进入你的心灵,然后从那里通过。如果你这样做,它就会过去。
l 你每一次看法的转变都是在提醒你放手。当你发现你不再喜欢以前喜欢的人了,当你发现你的人生面貌大不一样了,当一切都开始变得消极时——立即放手。你以前就应该放手,但是你没有。而现在放手变得更难了。你本可以深吸一口气,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放手。但现在你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够在不经历整个循环过程的情况下回归先前的意识之座。
l 如果你感到羞耻,让它过去。如果你感到恐惧,让它过去。它们都是被阻塞能量的残余,它们终将得到净化。
l 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被给予了巨大的机会去超越自我、进行探索。
l 但事实却是,棘刺主宰了你的全部生命。它影响着你的所有决定,包括你去哪里,你喜欢和谁在一起,以及谁喜欢和你在一起。它决定了你可以在哪里工作,你可以住什么样的房子,以及你晚上可以睡什么样的床。归根结底,那根棘刺主宰着你生命的方方面面。 事实证明,将一生用于保护自己不受问题困扰,这非常完美地反映了问题本身。你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如果你不解决问题的根源,只是试图保护自己不受问题困扰,那么问题最终会主宰你的生活。
l 你所做的不过是把生命消耗在逃避问题上。问题将成为你的宇宙中心,你世界中唯一的存在。
l 你不是在思考该如何摆脱这个问题,而是在思考该如何避免自己受它影响。
l 你会像那个长着棘刺的人一样,孤独会主宰你的全部生活。你会与一个让你感觉不那么孤独的人结婚,你会认为这很自然、很正常。但这与避免棘刺之痛而非将它拔除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你没有消除孤独的根源,你只是试图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感受到它。如果有人去世或者离开你,孤独会再次困扰你。当外部环境无法使你不受内心事物侵扰时,问题就又回来了。
l 如果你不拔掉棘刺,你就得对棘刺以及你为了避免它而牵扯到的周围的一切事物负责。如果你有幸找到了一个能够让你减轻孤独感的人,你就会开始操心如何和这个人保持关系。就这样,由于逃避问题,你使这件事情复杂化了。这与使用设备来防止棘刺被触碰完全是一回事:你必须据此调整你的生活。一旦你允许核心问题继续存在,它就会扩展成许多问题。你不会想到要摆脱它,相反,你能看到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尽量避免感觉到它。现在你别无选择,只能去解决任何可能影响它的事物。你必须操心你的衣着和谈吐。你必须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因为这可能会影响你的孤独感或对爱的需求。如果有人被你吸引,而这能减轻你的孤独感,你甚至可能会向对方坦言:“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取悦你?我可以变成你喜欢的任何样子。我只是不想再时时感到孤独了。”
l 不让自己最脆弱的部分主宰自己的人生。你要摆脱它。你希望你和别人交谈是因为你觉得他们有趣,而不是因为你孤独。你希望你和别人建立关系是因为你真心喜欢他们,而不是因为你需要他们喜欢你。你希望你坠入爱河是因为你真心爱上了对方,而不是因为你需要逃避内心的问题。
l 你还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你能做的是注意到你注意到了。你可以注意到你的意识刚才在看电视,而现在它正在观看你内心的夸张情节剧。这一切的观者是你,是主体。而你观看的事物则是客体。空虚感是一种客体,它是你感觉到的事物。但谁是感觉者呢?你的出路就是注意到是谁注意到了这一切。这比装着滚珠轴承、轮子和液压机的保护装置要简单得多。你要做的就是注意到究竟是谁感觉到了孤独。能注意到的人就是自由的。如果你想摆脱过去储存的能量,你必须允许它们通过,而不是把它们藏在内心深处。
l 你得清醒过来,意识到你就在那里面,意识到你的内心中还有一个敏感的人与你相伴。单纯地观看敏感的那部分你感到不安、嫉妒、需要和恐惧。这些感觉只是一个人本性的一部分。如果你集中注意力,就会发现它们并不是你:它们只是你感觉和体验到的事物,而你是觉知这一切的内在存在。如果你保持冷静,你甚至可以学会欣赏和尊重哪怕是令人不满的体验。
l 外部变化无法解决你的问题,因为它们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问题的根源在于,你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圆满、不完整。如果你不能正确识别问题根源,你就会去寻找某人或某事来掩盖它。你将躲藏在财富、人物、名誉、崇拜后面。如果你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爱你、崇拜你,并且也成功了,那么你实际上是失败了。你没有解决你的问题,你所做的就是把那个人也卷入你的问题中。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人际关系上遇到那么多麻烦。一开始你自己的内心出现了一个问题,然后你试图通过和别人交往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段关系会出现问题,正是因为是你的问题导致了这段关系的缔结。一旦你退后一步,敢于诚实地看待这段关系,就很容易看明白这一点。
l 你和你的心理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种成瘾症。它不断地向你提出要求,而你则不得不把你的人生奉献出来,去满足这些要求。如果你想获得自由,你就必须学会像对待其他成瘾症一样对待它。例如,吸毒者有能力参加戒毒,停止吸毒,以后再也不吸毒。也许这并不容易,但他们的确有能力这么做。心理上的成瘾症也是如此。聆听自己没完没了的心理问题是一件很荒谬的事,你有能力终止它。你可以在早晨醒来,对接下来的一天充满期待,而不去担心会发生什么。你的日常生活可以像度假一样。工作可以是有趣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有趣的,你可以享受这一切。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全力以赴,你只不过是在快乐地全力以赴而已。然后,晚上睡觉时,你会让一切都过去。你不会因为生活而紧张担心。你实际上是在过生活,而不是害怕生活或是与它做斗争。
l 你可以过一种完全没有心理恐惧的生活,只要你知道如何去做——停止。让我们以戒烟为例。说到如何戒烟,关键词是“停止”,这并不难理解。使用什么戒烟贴片并不重要;说一千,道一万,你必须停止吸烟。停止吸烟的方法就是停止把香烟放进嘴里,其他所有技术都只是你认为会有帮助的方法罢了。说到底,你要做的只是停止把香烟放进嘴里。如果你做到了,你就一定能停止吸烟。
l 这不是说你的大脑必须安静,而是说你要安静。你是在内心观看大脑的神经质表现的那个人。你要放松,然后你会自然而然地停留在大脑的后方,因为你本就一直待在那里。你不是正在思考的大脑,你只是觉知到了正在思考的大脑。你是大脑后方的意识,你觉知到了思想。当你停止把全部心灵投入到大脑中,不再把大脑当作你的救世主和保护者,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大脑的后方看着它。
l 你只是看着大脑思考。你只是在那里,觉知到你在觉知着。你是内在的存在,是意识。意识不是你必须思考的事物,你就是它。你可以观看大脑的神经质表现,而不参与其中。只要你这么做,就能让烦扰不安的大脑停下来。大脑之所以在运转,是因为你在通过你的关注给它充电。失去你的关注,大脑就会减少思考。
l 从小事开始。假设有人对你说了一些你不喜欢听的话,或者更糟的是,他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比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个朋友,向他打招呼,但他却没有理会你,而是径直离开了。你不知道他是没听到你说话,还是故意无视你。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在生你的气,或是发生了什么事。你的大脑开始疯狂运转。这时候你就得做一次现实检验了!这个星球上有几十亿人,其中一个人没有和你打招呼。你接受不了这一现实,这合理吗? 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来释放自己。在上文的案例中,你只需选择不参与你的心理活动。
l 每当你上车,在座位上坐定时,花一点时间想一想你正在浩渺太空中的一颗行星上旋转;然后提醒自己,你不会参与自己的夸张情节剧。换句话说,你要立刻对脑海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放手,提醒你自己,你不想玩大脑的游戏。之后,在你下车之前,把同样的事再做一遍。如果你真的想保持冷静,你也可以在拿起电话或打开一扇门之前这样做。你不需要改变任何事情。你只需要注意到你注意到了。就像清点库存,查看自己的心灵、大脑、肩膀等情况如何。你要在日常生活中设置触发点,帮助你记住自己是谁,以及你的内心中发生了什么。
l 内心的痛苦始终存在于心底,隐藏在我们一层层的思想和情感之下。当内心陷入混乱时,我们对它的感受最深,比如当世事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这是一种深层的心理痛苦。
l 任何基于逃避痛苦的行为模式都会成为通向痛苦本身的大门。如果你害怕被别人拒绝,为了赢得其认可而接近他们,你的麻烦只会更多。
l 如果你觉得尴尬,那也只是一种感觉,它只是造物的一部分。如果你妒火中烧,你可以客观地看待这一感觉,就像你看待轻微的瘀伤一样,因为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的事物,正在穿过你的内心。你可以嘲笑它、享受它,但不要害怕它。它不会碰你,除非你碰它。
l 当能引起痛苦的事物触碰你的身体时,你会本能地避让,比如难闻的气味和糟糕的味道。事实上,你的心灵也有这样的倾向。如果有什么令人不安的事物触及它,它会往回缩,向后退,以保护自己。它也这样对待不安全感、嫉妒以及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其他任何感受。从本质上看,你“关闭”了,你试图在你的内心能量周围设置一道屏障。
l 当你处理一件事情,抵抗它引起的痛苦时,你将不得不调整你的行为和思想,以保护自己。你必须这样做,这样才不会使你内心对这件事的看法恶化。你最终会在被封闭的能量周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保护结构。如果你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切的发生,并理解其长远影响,你就会想摆脱这个陷阱。然而,除非你愿意释放最初的痛苦而不是躲避它,否则你将永远不会自由。你必须学会超越那种逃避痛苦的倾向。
l 聪明的人不想成为对痛苦的恐惧的奴隶。他们允许世界自然发展,而不是害怕这个世界。他们全心全意地参与生活,但不是为了利用生活来逃避自己。如果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会引起你内心的不安,那就让它像风一样吹过你的身体,而不是退缩。毕竟每天都会发生可能引起你内心不安的事情,你随时都可能会感到沮丧、愤怒、恐惧、嫉妒、焦虑或尴尬。如果你观察一下,你会发现你的心在试图把这一切推开。如果你想自由,你必须学会停止对抗这些人类情感。
l 你的房子是用你的思想和情感建造的。房子的墙是用你的心灵建造的。这幢房子就是你的所有既往经历,你的所有思想和情感,你积聚的所有概念、观点、意见、信仰、希望和梦想。你把它们安置就绪,将你的四面八方堵得严严实实。你把一套特定的思想和情感拉到大脑里,然后把它们织成一个概念的世界,让你自己住进去。这个心理结构把你和墙外的自然光完全隔绝开来,厚实、密闭的思想之墙里除了黑暗什么也没有。你不可自拔地关注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来不会越过它们划定的边界。
l 生活的自然流动每天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们的墙,想把它们摧毁,可是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保卫着它们。你必须知道,当你保卫自己时,其实是在保卫你的墙。墙里并没有其他什么值得保卫的事物,除了你对存在的觉知和你建造并居住的空间有限的房子。你保卫的是你建造的用于保护你自己的房子。
l 去一趟动物园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假设你一直玩得很开心,直到你看见一只老虎被关在一个小笼子里。这使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得不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余生,会是什么感受。这个想法使你极其恐惧。而实际上,你的舒适区恰恰打造了这样一个笼子。这个内心的笼子并没有限制你的躯体,它限制了你意识的延展。由于你走不出你的舒适区,你本质上是被囚禁起来了。
l 笼子不一定要看起来像笼子,也可以是由你对不舒适的恐惧制造的。如果只要你走近边界,你就会开始感到不适和不安,那么边界就是你的笼子的铁条。
l 你想在内心制造一种稳定性,这可以令你产生一种虚假但受欢迎的安全感。你希望你周围的人也这么做。你希望人们足够稳定,这样你就可以预测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不稳定,你就会觉得不安,这是因为你已经把预测他们的行为当作你内心模型的一部分了。内心模型作为关于外部世界的信仰和概念的保护墙,成为你和与你互动的人之间的隔离层。通过预先形成对他人行为的观念,你会觉得更加安全,更有掌控力。如果整堵墙倒塌了,可以想象你会有多么恐惧。失去了心理缓冲器的保护,你会让谁直接进入你真正的内心自我?谁也不会,包括你自己。
l 当你的思想受到打扰,不要问“我该怎么办”,而要问“看到了这个过程的我到底是谁”。
l 你要愿意研究抵抗的过程。为了抵抗,你首先要确定你不喜欢哪件事情。有许多事情都能从你这里通过,你为什么偏偏要抵抗这些事情呢?
l 一条非抵抗之路、接受之路、放弃之路。它的关键在于不抵抗从你这里通过的能量。如果这对于你来说有困难,不要沮丧,继续努力克服。要变得足够开放、足够完全、足够完整是一项终身的工作。
l 生活正给予你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从你出生到去世流过你的所有事件。这些事件令人激动,具有挑战性,并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成长。要自如地应对这股生活事件流,你的心灵和思想就必须开放和扩展得足够大,能够包容现实。你做不到的唯一原因是你在抵抗。学会停止抵抗现实,那么原先看似紧张的问题将会变成你灵性之旅的踏脚石。
l 一个聪明人应该彻底地拥抱死亡的现实性、不可避免性和不可预测性。
l 想象一下,一个天使下来对你说:“把你的事情都处理好,你今晚睡下去就再也不会醒来,你要到我这里来了。”于是你就知道你将与这天和你见面的人见最后一次面。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样和他们互动?你还会为了一直以来的一点点不满和抱怨而烦心吗?当你知道这将是你最后一次和所爱的人在一起了,你会给他们多少爱呢?想一想,如果你和每一个人每一次都这样相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你的生活会完全不一样。
l 死亡是一生中最了不起的老师。
l 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你认为你需要的东西。看看你在各种活动中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想象一下,如果你知道你将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内死去,你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你会怎样调整你的优先事项?你的想法会如何改变?诚实地想一想你最后一周会做些什么。
l 如果你确定某事就是你最后一周要做的事情,那么现在除了做这件事的时间,你剩下的时间会做什么呢?浪费掉?把它当作不值钱的东西对待?你是如何对待生活的?这就是死亡问你的问题。
l 假设你在生活中从未想到过死亡,死神来到你身边说:“来吧,时间到了。”你说:“不不不,你应该先给我一个警告,这样我才能决定我最后一周要做什么。我应该还有一周的时间。”你知道死神会对你说什么吗?他会说:“天哪!仅最后一年我就给了你52周的时间。我给了你那么多星期,你怎么能再要一个呢?你在那么多星期里都做了些什么?”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回答?“我没有注意……我以为没什么关系的。”这样谈论自己的生活真是令人吃惊。
l 如果死亡会在一个小时后到来,如果死亡会在一周后到来,或者如果死亡会在一年后到来,他们只会像现在一样生活。他们心中并没有更想做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充实地生活着,没有做出过妥协或与自己玩游戏。
l 你必须好好思考如果死亡正盯着你看会是什么样子。然后,你的内心必须平静下来,这样无论此事是否发生,都不会有任何区别。一个伟大的瑜伽修行者曾说,他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觉得好像有一把剑悬挂在他头顶的蜘蛛网上。他活着时始终能觉知到自己离死亡很近。你离死亡也很近。每一次上车,每次过马路,每次吃东西,都有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次。你能否意识到你在任何时候所做的事情都可能是某个人死的时候正在做的事情?“他是吃晚饭时死的。他死于车祸,死去时离家两英里。她在去纽约时死于飞机失事。他上床睡觉后再也没醒来。”有的时候,事情就这样发生在了一些人身上。不管你在做什么,都可能有人是在做这件事时死去的。 你不能害怕谈论死亡。别太紧张了!相反,你要让这些知识帮助你充实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刻,因为每一刻都很重要。有的人知道他们只剩下一周时间的时候才开始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你,最后的一周是他们最重要的一周。在最后一周,每件事的意义都要比以往扩大百万倍。如果人们每周都这样生活会怎样呢?此刻你应该问问自己,你为什么不这样生活。你知道你会死亡的,你只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你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夺走。你将把你的财产,你爱的人,以及你对今生的所有希望和梦想都留在身后。你会被带离你此刻所在之处,你再也不能扮演你一直忙于扮演的角色了。死亡瞬间改变了一切,这就是现实情况。如果所有事情都能瞬间被改变,那么也许它们终究不是那么真实。也许你最好搞明白你是谁,也许你应该看得更深一些。
l 拥抱深邃真理的美妙之处在于,你不必改变你的生活,你只需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你要改变的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多大一部分的你在做这件事。
l 是什么不让我们亲历生活?我们的内心中到底有什么恐惧到让我们无法享受生活?这部分的我们总是忙于确保下一件事顺利进行,所以我们总是无法亲历当下的生活。一直以来,死亡都在注视着我们的脚步。你不想在死亡来临之前充分地活着吗?但是你可能不会收到死亡的警告,很少有人会被告知他们将在什么时候死亡。几乎每个人都只是喘了一口气,却不知道自己再也没机会喘第二口气了。
l 既然你知道你终将死亡,那就乐于说该说的话,乐于做该做的事,乐于全身心地在场,而不必担心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这应该是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生活方式。你也要这么做,因为你每时每刻都在面对死亡。
l 生活本身就是你的事业,你与生活的互动是你拥有的最有意义的关系。你所做的其他一切事情都只专注于生活的一小部分,试图赋予生活一些意义。而真正赋予生活意义的是乐于亲历生活。
l 生活不是你得到的东西,而是你经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