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2021读书笔记
去年读了一些书,有些感想,但一直太懒,也没有做读书笔记,借年终总结的机会,我想把阅读时比较重要的一些体会记录下来。
何伟:《江城》《寻路中国》
最大的感受是何伟把中国小人物的能量展示得淋漓尽致,展示了在中国发展时期个体的韧劲、爆发力。
费孝通:《江村经济》
大一的时候读过《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去年重读了《江村经济》,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成,家的出现,亲子模型、邻里模型等的形成,背后与乡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在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靠经验和传统约束的社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法治成为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但这些经验和传统依然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造成很多悲剧、痛苦的冲撞,但坚韧团结的底色仍为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提供了依托。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上》
主要讲述了1978年到1992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得以窥见在中国市场经济政策反复变化的历史机遇下,一群弄潮儿的命运浮沉。卖瓜子的傻子可以变成典型人物,风光无两的企业家一夜之间变成被抓捕的逃犯,百试百灵的神话厂长掉入失败漩涡......在那个时代,成功来得那么轻易,人们跃跃欲试,纷纷下海;但命运的逆转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政策的探索期,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炮灰。在那个年代能够拼杀出来的人,都是经得起反复锤炼,同时对于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自有一套定义逻辑的人。他们中有投机者、有理想主义者,但正是他们一次次的尝试,才让中国市场经济得以慢慢走出一条路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春先。他曾经是中国最顶尖的新生代科学家之一,但是一趟硅谷之旅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向上级打报告,中国要建设自己的“硅谷”。随后他便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在他的倡导下,中关村日渐规模膨胀,但他自己的公司却萎靡不振。他也从不回避,自己不是适合经商的人。他渐渐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被人们遗忘。很多人感到惋惜,如果他当年持续做科学研究,势必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他却很淡然,他说:“我觉得每一代人只能做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了这件,也许就要放弃那一件。我做事从不后悔,即使做了较为愚蠢的事,也从不后悔,因为时间总是往前走的。”陈春先是非常符合我处世哲学的一类人,坚定纯粹,不会为牺牲而懊悔,不会为失败而惆怅,而是肯定自己的选择,相信时间的力量。对啊,滚滚时间向前,最重要的并不一定是当下的成功、名利,而是你做了一些事,他做了一些事,大家做了一些事,而促成了时代的变迁。我始终相信历史是被一个个小人物所改变的,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力量,一个人始终是微不足道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梳理了从远古时代到明清时期背后的美学变迁之路,背后蕴含了时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和人的思想流变,也充满着美的不平衡性等有趣的关联。比如雕塑、壁画在汉代发展到了鼎盛,之后哪怕王朝再强大也无法超越。这是在奴隶制的巨大劳动下的成功,也是人间力量对物质世界直接征服的巨大胜利。在那之后人的主题开始浮现,集体性的人间力量自信转变为个体的觉醒。个体的艺术既有写意浪漫、大气磅礴,也有迷茫哀思,但最终美学的趋势还是走向了人生空幻的终极主题。苏轼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计复东西。”他寻求着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成为后续封建美学的先驱。明清时期,人生空幻感有了具体的社会内容(家国毁灭、民族失败),在人间冷暖中参透糜烂的封建体制,道尽无可奈何的人生,文学作品的美学意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无论人生还是艺术,都免不了进入空幻的境地,只有在这种无可奈何的矛盾中,人的力量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通过这本书得以发现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探索,这背后既有封建体制的自我保护,也有影响深远的先进选择,贯彻在当代政治的血脉之中。
“我们看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的人的观念和理论。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绝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某一种制度。”
“制度须不断成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成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然必须有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西方社会有阶级,无流品。中国社会则有流品,无阶级。这也是双方社会一大区别。直到今天,流品观念在中国人脑里还很深。譬如教书人是一种行业,衙门里办公文做师爷的也是一种行业,但行业与行业之间,却分清浊高下,这便是流品观念在作祟。”
“中国一向没有资产阶级。所以若说政权,则中国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大权都掌握在士——读书人手里,从汉到明都是如此。而在考试制度下,读书人跑入政府,也有种种规定。在制度规定上,是绝没有世袭特权的。因此中国社会上的读书人,士只是一种流品,而不是一种阶级。”
“但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对其国家以往传统之一种共尊共信之心也没有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到底还脱离不了权。而政治权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权。”
刘擎:《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地梳理了西方现代思想发展历程,让我燃起了对哲学的兴趣,同时也借此对现代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与《庄子》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我的价值观。
现代化思想的古今流变: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现代”意味着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肯定,人类从循环的历史宿命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的、有目的的创造者,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
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群体。这就是“个人主义的转向”。这种转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也让个人失去了与一个特定群体的久远、厚重和牢固的纽带关系,这带来了孤独感、漂泊感和乡愁。这也是现代化困境的一部分。在虚空之中又应该如何找到走下去的意义。
现代思想的成年: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韦伯提出了理性化与祛魅理论,在多元价值的冲突下,他认为诸神的斗争不会停止。刘擎教授提出了一个面对多元冲突的解决办法:在面对冲突和分歧时,不要一味指责对方,而是平和从容地对话与沟通,但也坦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价值鸿沟。这也是智性成熟的标志。接着讲述了韦伯的工具理性和现代铁笼,理性化构筑了铁笼,人变成了一个现代社会的一个零件,譬如大厂流水线,但同时我们也在社会机器中受到庇护。“这一切,毫无疑问地,乃是我们的历史处境的一项既成事实,无法规避,而只要我们忠于自己,亦无从摆脱。”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带我们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同时提出了“超人理论”,鼓励人们积极地去创造人生价值。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在尼采的心目中,超人能够在上帝死后,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这就是超人。
萨特说人被判定为自由。存在就是虚无,这不错,但这恰恰是人类行动意志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没有预先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自由地行动。
20世纪的教训: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精神危机下所出现的政治困境。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理论。在纳粹的极端罪恶中她发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一位施暴的军官并不残暴,也不愤怒,他只是丧失了思考能力,形成了一种平庸性。由此揭示了在丧失思考能力所犯下的极端罪恶,这是一种没有残暴动机的残暴罪行,由此提出了如何保持思考能力的话题。她所提出的思考能力,实际上是积极思考、获得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依靠这种思维品质才能摆脱套话和陈词滥调,对是非对错做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证伪主义:波普尔提出,科学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如果一个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可以自圆其说,都可以说是正确的,那它一定是伪科学。
我们总是能够向前迈进,但又永远无法抵达绝对的真理。
哈耶克提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必然无知”,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要意识到理性知识本身的局限性,保持审慎和怀疑。
马尔库塞:舒适的不自由
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虽然享受着富裕的生活,实际上却处在一种总体性的控制之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由。因为这种不自由太舒适了,人们很难察觉,也就无从反抗,结果深陷在控制之中却无法自拔。这就是人的异化。身处当下时代,我们很难说自己不说被互联网塑造出来的人,投身于工作、生产、消费的循环之中。马尔库塞呼吁一场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去争取经济、政治和精神全面自由的变革,而这变革始终没有发生。在这之前,对消费主义、互联网信息保持清醒,多摄取,多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由主义及其批判者
该部分首先探讨了几种实现公平的方式,具体不做记录,只做一些摘抄。
桑德尔认为:作为个体的“自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体塑造而形成的。社群有一种纽带关系,它在根本上定义了“你是谁”,它塑造了你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与责任意识。
而沃尔泽则提出了“后社会的自我”观念。这种自我观念反映了自由流动社会的现实,它从根本上失去了确定性和统一性,个人不得不随时重新创造自己。
泰勒“如何成为你自己”:在祛魅之后的现代世界,我们好像失去了任何标准,但泰勒告诉我们,意义和价值的标准依然存在,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
本真性的理想,一方面让我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一方面要求我们不要陷入唯我论的独白,积极地介入对话和反思,这是自我通向共同背景的通道,把我们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最后一章主要是关于世界文明的思考,结论在于人类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形成命运共同体,未来必将走向分久必合之路。
最后敲下刘擎老师希望我们记住的那句话: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只读了一半,语言狂放热烈,读来酣畅淋漓,也有不少震撼之处。待明年再做全书总结。我非常认同尼采的一些观点和自我创造价值的理论,这也是我在虚无世界的一个重要支点。先引用一句话吧,“我像热爱太阳一样热爱人生、热爱所有深邃的海洋。”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实在太震撼的一本小说。把极权社会如何一步步瓦解个人思想,实现对社会思想的控制讲述得真实而恐怖。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警惕的结论,很值得玩味。
以下是一些摘录。
1、他是个身体发胖、头脑愚蠢,但在各方面都很活跃的人,充满低能的热情——是属于那种完全不问一个为什么的忠诚的走卒,党依靠他们维持温度,甚至超过思想警察。(有阿伦特“平庸的恶”的意味)
2、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3、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4、在记忆不到而书面记录又经篡改伪造的这样的情况下,党声称它已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你就得相信,因为不存在,也永远不会存在任何可以测定它的比较标准。
5、历史已经停止。
6、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原来由于贫困而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就会学习文化,就会独立思考;他们一旦做到这一点,迟早就会认识到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没有作用,他们就会把他扫除掉。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7、甚至对受到优待的一些阶层,也有意把他们保持在艰苦的边缘上徘徊,其所以采取这一方针,是因为在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小小的特权就能够显得更加重要,从而扩大各个阶层间的差别。
8、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9、中等人只要还在争取权力的时候,总是利用自由、正义、博爱这种好听的字眼。
10、好几千年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就是实现一个人人友爱相处的人间天堂,既没有法律,也没有畜生一般的劳动。
11、但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操纵舆论就比较容易了,电影和无线电的发明又使这更进一步。接着发明了电视以及可以用同一台电视机同时收发,私生活就此宣告结束。现在终于第一次有了可能,不仅可以强使全体老百姓完全顺从国家的意志,而且可以强使全体老百姓舆论完全划一。
12、群众从来不会自动起来造反,他们从来不会由于身受压迫而起来造反。说真的,只要不给他们比较的标准,他们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受压迫。
13、寡头政体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死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统治集团只要能指定它的接班人就是一个统治集团。党所操心的不是维系血统相传而是维系党本身的永存。由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只要等级结构保持不变。
14、双重思想是英社的核心思想,因为党的根本目的就是既要利用自觉欺骗,而同时又保持完全诚实的目标坚定性。有意说谎,但又真的相信这种谎言;忘掉可以拆穿这种谎言但事实,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又从忘怀的深渊中把事实拉了出来,需要多久就维持多久;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与此同时又一直把所否认的现实估计在内——所有这一切都是绝对必要的,不可或缺。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些苏维埃人的故事。读来同样让人十分震撼,震撼于这群人对于所谓政治理想的疯狂,他们不仅不会在意自己的奴性,甚至会钟爱自己的奴性。而在苏维埃政权失败,理想破灭后,他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有着诸多不适,出现了很多悲剧性的故事。他们就像那火焰,炽烈地燃烧之后,便走向了无尽的冰冷与昏暗。
刘慈欣:《三体》第一部和第二部
前期阅读有点难代入,读到第二部后期的时候感觉终于进入了主题。相互博弈的宇宙社会学,人性的幽暗与自私,读来荡气回肠。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毛姆的犀利我很喜欢,同时他笔下的人物对我有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就是不断在思考、探索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人格的一面。
王小波:《黄金时代》《绿毛水怪》《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
很喜欢王小波的表达方式,既荒诞又深刻,又有诗性的浪漫。杂文读起来也很过瘾,极具幽默性和批判性。具体的书评就不写了。
弗洛姆:《爱的艺术》
这不是一本方法书,而是阐述一种表达爱、正确面对爱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