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爸爸是乌克兰裔,妈妈是俄罗斯裔

1
我班上有个刚满三岁的小姑娘,名字叫伊丽。她的爸爸是乌克兰裔,妈妈是俄罗斯裔。
小姑娘一头金发,很漂亮,典型的斯拉夫人的那种漂亮。
小姑娘刚来时,防卫心很强。有人从她的桌前走过,她都会护着自己桌上的 玩具和食物,还要瞪着别人,有时候还要加上一句“我的”。其实别的孩子离她的桌子往往还有一米远。我和她解释了好多次,不要紧,没关系,别人不会要你的东西的,他们也有玩具,他们也有食物。慢慢地,她才放松下来。
小姑娘的语言发育稍稍比同龄人晚些,一些辅音发不准。妈妈是个老师,有些着急。但她不想带孩子去检查。她说,可能家里语言混着说,有俄罗斯语,有乌克兰语,有英语,所以让孩子混淆了。我也赞成等等看,因为小姑娘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明显没有问题。小小年纪,十分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2
有一阵子小姑娘的外公外婆来短住,每天接送的就是外公。每次我指明接送签到单上的位置,外公就在上面写上时间和签名。有一次我忘了指明,外公就拿着笔不动。如此看来,外公是没有学过英语的。
三个月后,外公外婆回去了。小姑娘的妈妈和我说,以后主要会是爸爸来接送了。
妈妈说起昨天到机场去送她的爸爸妈妈,眼圈都红了。
3
爸爸在电脑上工作,时间是自由的。但总是不能把小姑娘按时送到,又总是忘了带这带那。妈妈说起这个就交口抱怨。
其实也简单,爸爸就是个粗枝大叶的男人,心没有那么细,做事没有那么有条理而已。
是个非常好相处的人。
每次来接伊丽时,他叫的都是伊丽卡,听起来有一种特别甜蜜的感觉。
4
有一天,过了关门时间,爸爸还没有来接小姑娘。过了五分钟,还没有来。又过了五分钟,还是没有来。
因为妈妈是和我交流沟通的那一个,我就打了电话给妈妈。妈妈接了电话,连声说对不起。又过了五分钟,爸爸来接小姑娘了。
那天,正是普京宣布承认东乌克兰两个共和国独立的日子。
不知道是不是我先入为主,我总觉得爸爸看起来有点忧心忡忡,不像平时那个没心没肺的样子。
结果第二天早上新闻报道,俄罗斯对乌克兰真枪实弹开打了。
5
第二天早上,来送小姑娘的是妈妈。我一半关心,一半好奇,提了一句说,记得你说过爸爸的家乡是乌克兰。
妈妈马上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很轻松地回答,他家是分裂派那个地区的。
她停了一下,似乎觉得不妥,又接着说,现在发生的事很不幸,不是吗?我想都是美国在后面搞的鬼。“I think US is behind all of this.”
我没有料到她会这么说,可是也觉得十分合情合理。
我就回了一句,是啊,这个世界是被几个大集团控制着的。
6
下午来接小姑娘的是爸爸。我想我没看错,爸爸的样子没有妈妈那么漫不经心。
爸爸说,伊丽卡,回家了。
爸爸说,你爷爷奶奶,还有太奶奶都要来了。
7
接下来的新闻铺天盖地,都是些只要发生战争就不可避免的残忍画面。
有人站在俄罗斯一边,有人站在乌克兰一边。还有人谁的边也不选,就只是祈祷和平,呼吁和平。
可是,是人就有观点,就有立场,就有看法。活在这个世界上,不选边站队,怎么可能呢。
8
选边站队的无非是在摇旗呐喊,身为当事人,却实实在在要硬扛。
人人当然号称自己坚持的是公平正义,但每个人的公平正义都是有底线的,底线无非就是自己的利益。
力气够大的时候,甚至什么叫公平正义也是可以改写的。
可是力气不够大的一边就等着挨揍吗?有的是,有的不是。人各有性格,民族各有性格,国家也各有性格。力气大的也可能不霸道,反而厚道,力气小的也可能不懦弱,反而不怕死。
所以,和平总是短暂的,冲突才是常态。
9
但也好在,这个世界上还真的有不打不杀,坐下来谈就能达成协议的时刻和地方,让人对人类不至于完全失去希望。
小姑娘不用管这些,只管第二天开开心心来上学。这次还是妈妈送来的。
妈妈说,一家人准备周末去滑雪。
远方的子弹还在飞,但是本地经历过几天创纪录的低温后,回归灿烂春阳。想要抓住滑雪季的尾巴,现在还是好时候。
2022.2.25 周五
*****************************************
加我微信:yubing0014
纵不聊天,亦不失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