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14
依止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思想上的依止,这是根本,需要通过不断的观修和训练。第二是行为上的,主要包括三种。
O、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 1、具格善知识可以看做三宝的化身,他的要求也可看作法的要求 2、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凡夫的感觉主要是贪嗔痴
一、内外财供 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吝于己身,何况于财物。 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 1、供养能体现一种态度,对法的重视程度 2、供养本身就是一种舍的修行 3、从侧面反映出,能不能认识到法的重要性
二、身口给侍 戒律中讲,五年学戒,不离依止
三、依教奉行 1、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2、法供养能实现,是基于以上两点对师长恭敬的态度
行为的依止是最难的。有两点,第一点具格善知识难寻,现在想要依止,都找不到好的老师,更别提五年依止了。第二点凡夫心复杂,即使寻到好的老师,但是老师的指导或者开示,我们能不能准确理解,会不会被误解,是不是被凡夫心利用,都很难说。
就像财供,大众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破财保平安。实则差之千里,之所以财供,是因为世人皆知道钱财好,通过舍财,让凡夫意识到法的价值和重要性。其核心,在于改变修行者的认识和内心。但是事实上的财供,往往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世俗价值观,和其真正的目的南辕北辙。这也是凡夫的可怜,隔着一层厚厚的认识上的误区,却始终不能触碰到修行的核心。
下面说正文,这节课的教授,个人觉得特别能够体现出《道次第》的特色,完全从实践出发。开篇就讲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这就像告诉我们修行的诀窍一样,老师喜欢的就去做,老师不喜欢的就不要做。任何人听了,都会有一个入手处。当然,前面已经讲过什么样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而不是随便的什么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现代社会,真正的好老师非常少,再加上大众对佛法的认识极其有限,又夹杂很多偏见。因此,还是谨慎依止。思想上的依止更加重要,尤其要更重视正见,通过如理的思维加以辨别,而不是盲目的行为上依止。
佛法有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就是佛法独特的地方,佛法的教义是能够在心灵的当下产生作用的,当下自己就能够验证。很明显的例子,很多佛法都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的,烦恼在不在其实我们自己最清楚。就像医生给我们治病,病好了没有,那肯定还是自己最清楚。所以,佛法说到底是自救。那么依止有扮演什么作用呢?一来是通过老师的指导,让我们准确的理解佛法,正确的践行佛法,而不是盲修瞎练。二来是对治凡夫心,无始以来凡夫心都在主宰着我们的内心,如果通过依止,弱化凡夫心,那么我们的觉性就会逐渐的觉醒过来。觉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也不是老师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