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逻辑出发点
《资本论》的逻辑出发点
在体系的学问性叙述中,“开端”的设定至关重要。虽然在使用演绎论的体系构成法的场合,基本概念的定义和以此确立的公理命题担负着开端=原理的设定,但这种方式不为辩证法家所采用。不用说黑格尔,就连柏拉图的辩证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演绎论的体系构成法待批判态度,为了便于理解《资本论》的方法论的展开,开端的学理把握成为首要条件。因此,这里假托二人对话的形式,预先切入问题点的边缘,我想这将是方便之法。——也许有人会批评说,假托对话形式的叙述方式,总是给人以平俗之感,这与本书的性质不相应,但作为讨论的头绪,请允许暂且采用这一形式。
一、从商品出发是绝对要求吗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将“商品 ”设定为开端,并由此展开上升法,以“商品 ”为出发点,对于《资本论》或马克思的经济学体系,是绝对的条件吗?
——马克思本人当初好像未必打算从“商品”出发。
——那么当初作为开端而设定的是什么?
——是“一般生产(Produktion im allgemeinen)”。
——确实如此。《资本论》第1卷阐述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被认为是概括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这样看来,从“一般生产”展开上升法,是生产劳动中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这种存在论及历史哲学的基础,由此讨论基于分工的共同活动的社会结构,而社会分工的自在结构,又是通过自在的中介性的产品流通,由此展开商品和货币的方法,这在体系上确实是流畅的。并且,若是这种展开,那显然也是导出唯物史观的指南(Leitfaden)。
——不过,应该切忌贸然下判断。
——计划那种宏伟的体系的时期是?
——据考证,是1857年秋季左右。
——这样说来,由于这比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早两年,应该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时期?

——是的。这可以从《大纲》(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konomie , Dietz Ausgabe)的某些地方如“在交换价值一章以前研究一般生产的第一章中就应该说明”(S.206)①“关于一般生产的第一章”(S. 267)的表达看出来,从“至此我们已经看到,资本的前提是:(1)生产过程一般(ProduktionsprozeUberhaupt'),它是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性,也可以说是全人类的;(2)流通,就它的每个因素来说,尤其是就它的总体来说,是一定的历史产物;(3)资本,是两者的一定的统一体。一般生产过程本身,当它只是作为资本的因素出现时,在历史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在它的分析过程中必然会显示出来。……关于生产的一章在客观上以作为结果的产品而结束;关于流通的一章从商品开始”②(S. 226f.) 的表述也能够得到说明。
——好像可以这么说。
——但是,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③中进行了上升法的说明,据说这个导言的写作时间是1857年9月左右。不过,在作为《大纲》之一部分的这个导言里,记得马克思好像应该是从商品开始上升……
——那是记错了。原本那个导言是从“第一节 一般生产”④开始。
——那么,与上升法的出发点相关的地方是……
——是“劳动、分工、需求、交换价值”之类,并没有谈到商品。因此,在上述第三节结尾的著名的分篇论中,毋宁说暗示着从“导言”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诸规定出发。
——倘若如此,现在从商品出发的形式,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文本中突然冒出来?
——那也不尽然。在《大纲》中,也可以看到比较早期的“在考察交换价值、货币、价格的这个第一篇里……生产的内部结构构成第二篇……”⑤(S. 138f. )的表述。虽说确有如上表述,可是从1858年开始,对“价值、货币、资本”做了清晰的勾勒,在1858年11月29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开始使用“第一章 商品”⑥的表述,现在从文献考证上可追溯到此处。
——关于“一般生产”的考察就消失了吗?
——《资本论》的《再版》中的第三篇第五章第一节,或许是由《初版》的分篇中的第三章之一即“劳动过程”论衍生的。但是,与当初的预定相比,应该是远远被限定的。
——若是这样,那就愈发让人无法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体系既从“一般生产”开始,也从“一般商品”开始,不论从哪开始都无所谓吗?
——不能那也简单地下结论吧。不过,从商品论开始是否绝对的条件,我想这一点还有稍作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商品,只要是产品,就是生产的结果,因此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应该“一般生产”先行。但在这一点上,我不想拘泥于此。虽说如此,与生产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相比,商品则是物的客体性存在, 所以从一般生产开始抑或从一般商品开始·其差异应该取决于是从主体性活动开始抑或从客体性存在开始。这样看来,马克思在哲学上岂不产生了惊人的动摇?
——不能那样说。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差异……这里应该思考两点。第一,生产是主体的东西,商品是客体的东西,这种截断果真是马克思的构想的问题?即使常识上能够这样区分,但是,对马克思来说,难道不是并非定位于单纯的主体性活动或单纯的客体性活动这种构想,而是定位于社会性的动态关系来思考?第二个问题,作为现行的直接商品,果真是“一般商品”?也许并非“抽去历史性”的议论。

——虽说如此,不管马克思经济学的体系是从“一般生产”开始抑或从“商品”开始,在原理上毕竟仍然留有是否从哪开始都无所谓的疑问。进而一般来说,可能还有第三个出发点。
——让我们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吧。我想我们当然没必要把《资本论》如《圣经》那样假定它是一字一句也不可动摇的东西,而应该从马克思的理论立场或方法论上来看,适当地区分对他来说在原理上不可动摇的东西,和出于叙述或说明技术的考虑这种层次的东西。
——在过去的马克思的解释中,不是有着马克思的叙述顺序是逻辑的绝对的东西,绝对不能改变顺序的倾向?
——马克思的叙述在要点上是非常富有逻辑的或辩证法的展开,因此大纲确实存在不可动摇的东西。然而,由于马克思的叙述是针对一定的读者而展开的,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是否特别合适,改变叙述方式对于现在的读者是较合适的地方,或不改变行文顺序也无关紧要的地方,这种情况当然存在。如果以之是辩证法的展开,将其理解为一字一句也不可改变似的,未免倒是怪事。
——虽说如此,何处为止是逻辑的必然,何处开始是叙述的方便,由于这种判断本身已是关于马克思的体系的一种解释,总之还是墨守原型就平安无事。
——那固然也没错……
——那就再探讨一下,若从一般生产开始如何?换句话说,以一般生产为出发点能否构筑马克思经济学的体系?
——可是,为此,马克思经济学的体系必须是已知的,而遗憾的是,在《大纲》范围中的“一般生产”问题上,要作出单义性的推断马克思预定如何展开,几乎不可能。
——总之,不管怎样,这决定了首先必须联系现行面貌来理解?
——是的。不过,马克思即使在“导言”中明说了上升法的展开之后,也有一段时间预定从“一般生产”出发,因此,我们应该记住从“商品”出发也许未必是绝对条件。
——但不管怎么说,似乎有必要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上的态度,尤其是关于“开端"的想法。
——然而,作为讨论的顺序,从各方面来看,我想还是预先一瞥关于开端商品的论争问题比较合适。
二、开端商品的历史性规定的问题
——众所周知,《资本论》的正文是以下述文字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⑦我记得这段文章无论是《初版》还是《再版》以降,确实文字完全相同。若接着引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头段落,其表述则是“最初一看,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原素存在。但是,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⑧

——“表现(erscheinen)”是否相对于“本质”的“现象”?还有,这是 相对于谁的现象?即,对象的既定条件之所以具有这种表现形式,是相对于作者马克思的学问意识?还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成员们的日常意识?抑或相对于马克思料想的读者的临时意识?另外,“元素形式”“原素存在”中的“元素”“原素”⑨具有什么含义?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马克思写道:“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最基本的元素形式(elementarischste Form)。”⑩在黑格尔那里,element(元素)一词是否具有特别含义?
——在谈论这种层次上的话题之前,我想先来探讨更为全局的问题……
——讨论全局的问题?
——关于开端商品的历史性质的问题。
——这不是一读就很清楚?马克思自己明确地写有“资产阶级的财富”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在《初版》序言中也可看到“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11的表述。
——但这怎么解释?若从马克思当时预定的“一般生产”的构想来看,即使着眼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眼下也理应不介意一般商品的分析。
——这就是说马克思所谓的“因此(daher)”一词,仅与“商品”存在的分析有关,在逻辑上未必需要界定为资本主义的商品?
——并且,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处所的言论相关。恩格斯在第3卷的序言中设问道:“为什么马克思在第1卷的开头从他作为历史前提的简单商品生产出发,然后从这个基础进到资本?”12他同时指出:“马克思是从简单商品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是派生的形式,即已经在资本主义下变形的商品出发。”13
——要言之,恩格斯的理解是,开端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而是一般商品?
——不对。恩格斯的说法清楚地表达了它是历史的简单商品。即,将其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以前的历史时期的简单商品。
——马克思本人是怎样说?
——恩格斯援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的某处语句。这是《资本论》第3卷增补的晚年恩格斯文献中的话……
——那是马克思的文章吗?
——在现行版《资本论》第3卷第十章,马克思谈到“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14(MEW, Bd. 25, s. 186), 这段话是关键所在。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平均利润的规律形成了市场价格。这里,是否表述了如下事实:由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规定性原理,按照等量劳动进行交换这种意义上的价值交换,作为平均规律已经不能成立。反过来说,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只适合于资本主义发展以前的历史阶段?

——是的。因此,第1卷开头展开的按照价值进行商品交换的讨论,才会出现关于简单商品的话题。
——但是,这难道不是逻辑跳跃?也不妨说是抽象存在的一般商品。
——然而,马克思自身,在刚才引用的地方之后随即写道:“把商品价值看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历史上先于生产价格,是完全恰当的。” 并且他认为“这适用于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的那种状态;这种状态,无论在古代世界还是现代世界,都可以在自耕衣和手工业者那里看到。”15
——可是,这并不能特别地成为开端商品是简单商品的证据吧。也可以说是抽象的一般商品。
——但是,这种一般商品,若是遵循等量劳动交换这一意义上的价值规律的东西,或者若是定位于导出交换的平均水平的对象化的等量 劳动这种实体的东西,这种场合的商品就要求生产价格形成以前的时期这一限定。
——若是这样,要言之,就不得不承认以往所谓的《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的矛盾?
——不能那么仓促地下结论吧。关于这一问题,我想联系后来庞巴维克的马克思批判和希法亭16的反批判的经过来进行讨论。
——这岂不是开端商品的强辩?简单商品说是恩格斯要弥补马克思的破绽,给人一种强迫的张罗的印象……
——对恩格斯来说,确实其第2卷的编者序言既构成对学界的挑战,也成为整合第1卷与第3卷的理由。不过,这应与从价值规律导出平均利润有关,价值规律的历史性顶多只有间接影响。他原本……
——在编纂第3卷的之前,也可以说恩格斯原本采用简单商品说?
——基本上是的。他在《反杜林论》中也有简单商品说的倾向。还有,若再追溯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书评,也是强调历史性与逻辑性的一致。
——只要抱持历史性与逻辑性的一致的观点在恩格斯的理解中,开端商品当然不得不是简单商品。因此,后来未必是不合适的牵强附会的辩护论。
——我想大致可以这么说。
——但是,这也是与马克思相关的疑问,究竟在“自耕农和手工业者”那里,“无论在古代世界还是现代世界”都是按照价值进行交换吗? 当然,偶然因素的相抵,虽然道理上可以看作是平均的。

——恩格斯那种“只要经济规律起作用,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对于整个简单商品生产时期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说,直到简单商品生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之前是普遍适用的”的断言存在异议。因此,他在同一《资本论》第3卷增补中写道:“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从开始出现把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那种交换时起,直到公元15世纪止这个时期内,在经济上是普遍适用的。”17阐述了在埃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巴比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就已经开始有了商品交换,并断言“因此,价值规律已经在长达5000年至7000年的时期内起支配作用”18。
——尤其是,马克思也写道:“作为范畴,交换价值却有一种洪水期前的存在。”19
——但是,其含义不同于恩格斯的阐述。马克思还在第3卷第十章中列举了“要使商品互相交换的价格接近于符合它们的价值”的三个条件。“只需要”:第一,“不再是纯粹偶然的或仅仅临时的现象”;第二,商品的交换当事人的双方,按照大体符合彼此需要的比例来生产;第三,就出售来说,没有自然的或人为的垄断“使立约双方的一方高于价值出售,或迫使一方低于价值抛售”20并且,虽然马克思写有无需除此之外的其他条件,但遗憾的是,马克思并没有说明哪一段时期满足这些条件。然而,确实如恩格斯所说可以回溯到远古吗?作为事实问题,我想还有异议的余地。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实际存在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时期吗?
——尽管由于第3卷是未定稿而难以判断,不过从文脉来看,他似乎认为实际存在。
——但是,这不是与简单商品说,即《资本论》的开端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简单商品”的观点没有直接关系?
——我想是的。原本如何理解开端商品的性质,这与事实问题无关,而与方法论上的存在论理解有关。
——若是如此,究竟如何理解开端商品?即,如何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出发点?这一问题,归结为方法论的理解。这时,历史性与逻辑性的一致的问题,在马克思辩证法中有着怎样的情形?我想这是关键所在。
三、马克思关于上升法的说明
——关于自己的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内部时有阐述,第2版跋也有论及。但是,尽管存在过与不足,以最归纳的方式加以阐述,无论如何当首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第三节“经济学的方法”。因此,我想在一瞥这一遗稿的基础上,确认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及其他几个必要问题。

——一句话,就是“从抽象的东西到具体的东西”的上升法?
——说到上升法,一般谁都了解,因而没必要详细讨论。但是我想,熟知并不意味着理解21。实际上……
——您是说,作为哲学家的您出乎意料地招致了经济学家的误解?
——不,我并不想说那种带有帮派性的话。我只是想确认大致的论点。
——从译述来看,马克思最初是这样写道:“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22至于为什么是错误的,在马克思看来,原因在于“如果我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23。
——请稍作整理接着说。
——马克思在当中写道:“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24
——这不是马克思自身体系的论述方法。当然,他在《资本论》第2版跋也这样写道:“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25但是,这一研究方法是不同于叙述方法的问题。
——关于学问体系的叙述方法,马克思甚至写到乍一看“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26。
——这与刚才的话题有何联系?
——马克思说,从实在的具体的东西到抽象的规定性的下降之路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例如,17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27。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分工、货币、价值” 等一些“抽象的一般的关系”。不过,这些因素一旦或多或少确定下来和抽象出来,“从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等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到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开始出现了。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28。
——只要是这样,“从抽象的东西到具体的东西的上升的方法”就未必是马克思所特有的,这是以往的“各种经济学体系”已经采用的方法。
——再稍微扩大一点,可以说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和牛顿物理学等也采用的方法。实际情况是,就基于哲学家的道理而言,也是笛卡儿和培根等采用的方法。
——我想这里存在很大问题。以往的“各种经济学体系”是否果真具有狭义的上升法?虽然从马克思的笔调来看似乎承认,但实际上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但是,这留待后面再作探讨,我想接着了解马克思的其他论点。

——马克思这样写道:“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29
——若给出总结性的论点,马克思认为,在下降的分析中,“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上升的展开中,“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但是这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30。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因为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而陷入错觉。所以,不能将逻辑性与历史性看作仿佛是原封不动的一致。
——那么,当中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究竟错在哪里?马克思写有上升法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已采用的方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与黑格尔的不同。
——与黑格尔的不同,不是很简单吗?即,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立的唯心论,因此,以为逻辑的展开就是历史的现实的展开。
——若是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就没有苦劳了……
——可是,马克思不是这样断言吗?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写道:“政治经济学是在现代世界基础上所产生的若干门科学中的一门。它的发展是很有趣的,可以从中见到思想(见斯密,塞伊,李嘉图)是怎样从最初摆在它面前的无数个别事实中,找出事物简单的原理,即找出在事物中发生作用并调节着事物地理智。”31
——也就是说,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已采用了上升法?
——不,在这一点上毋宁说正好相反。我想黑格尔的指摘可以说恰恰提醒我们注意到古典政治经济学使用的是下降法。
——黑格尔认为作为经济学的方法,下降的分析法是正确的?
——这不是在阐述经济学的方法,而是关于法哲学这门具体学问的方法,他这样明确地写道:“经验科学通常总是分析我们表象的内容,而当人们把单一的东西归结到共同的东西中去的时候,他们就把这种共同的东西叫做概念。我们的做法不是这样,因为我们只要求从旁观察概念本身是怎样规定自己的。……但是我们用这样方法所得到是一系列思想和另一系列的定在形态。这里可以补充一点,一系列定在形态的实际出现在时间上的次序,一部分跟概念逻辑的次序是互有出入的。……所以这里可能发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从最高级的东西即具体的真实东西开始。回答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恰恰就是采取结果形式的真实东西,因此本质上必须首先理解抽象概念本身。由于这个缘故,现实的东西、概念的形态虽然在现实世界本身中是首先存在的,但是我们仍把它放在后面作为下一步骤来处理。32

——果然,黑格尔几乎说着与马克思同样的话。黑格尔明确指出应该采用从抽象的东西到具体的东西的上升法,并且,历史性与逻辑性未必一致。这样一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岂不是缘于误解?或由于不懂?
——我想也不能说不懂或简单的误解。应该理解为,大概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本人即使认为历史性与逻辑性不一致,但在黑格尔的逻辑中,归根结底,上升的过程仍基于与现实性的形成过程的一致这一存在理解,在这个层次上,马克思才对黑格尔进行批判。
——尽管如此,黑格尔与马克思好像在方法论上相似。尤其是,其中作为辩证法的方法的共同性。
——但是,我们有必要牢牢把握其不同的方面。
——是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不同?
——归根结底可以这样说。目前单就上升法的展开而言,其展开的逻辑也不同。
——在探讨这一点之前,在顺序上还是先确认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不同吧?
——但是,为此,作为实际问题,若不预先紧扣上升法的展开的逻辑也是白搭。
——这说错了吧?即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已不是下降分析法,但是,也不能说是上升法。在这一点上,毋宁说黑格尔给出了正确的评价。而在马克思写作“导言”的时候,则在方法论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了过分的评价。这是因为,那时的马克思作为经济学家还不被世人认可,不太合适称自己的理论在方法论上与古典派不同。因此,才说古典派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开始采用的方法简直是自觉使用的上升法,从而在经济学上使自己的方法正当化……总之,由于那是如果宣称采用黑格尔的方法等就会招致经济学家们成为对手的时期。
——这想得有点远吧。我想,在上升法的展开的场合,您头脑里也许在想着从商品出发的现行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和黑格尔的逻辑展开。从这一基准来看,当然会抱有这样的疑问:古典政治经济学果真采用上升法的展开的方法吗?可是,如刚才所确认的那样,写作“导言”时的马克思从商品开始上升的思考尚未牢固,还留有从“一般生产”开始上升的余地。这里,虽然不至于联想塞伊的生产、分配、消费这三部分构成,但不管怎么说,在《导言》中还可以读出从分工或劳动出发的暗示。因此,用马克思当时的评价标准来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也可以说大致是上升法的。、

——这就是说,这次相反,应该将《导言》中所谓的上升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实际使用的方法论区别开来?
——我想这是更严格的上升法。即,如果将马克思实际使用的上升法简单规定为上升法,那么古典派的方法也属于在此意义上的上升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世人以马克思自己不承认上升法是古典派以来的东西为根据,而把《资本论》的方法看作古典派以来的方法,实际上有人甚至还强辩说这是自笛卡儿、培根以来的现代理性的方法。
——在那种人的思考中,是把“从抽象的东西到具体的东西”的上升法,看作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方法基本同类的东西。这种理解方式,完全误解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这是我想说的。
——确实如此,但单是断定是无效的,还要求详细地确定特质的作业。
——虽然只是尝试实际地分析《资本论》的展开,但作为预备性作业的定位之一,预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开端论和展开的逻辑作一大致的了解,也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我想这归根结底是一捷径。那么接下来,我们且使关于黑格尔的开端论和展开的逻辑的必要的论点自为化,考察它在哪些方面与《资本论》的逻辑展开相关?
*本文选自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序章*
附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56页。本书脚注中的文字,都是本书译者加的。其中,译文中凡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的引文,都是引自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以下不再逐一注明。——译者注
②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81-2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8页。此处,中文版译为“1. 生产”,日文版译为“第1节 生产一般”。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77-178页。此处引文的中译本原文如下(黑体字为译者强调):“在考察交换价值、货币、价格的这个第一篇里,商品始终表现为现成的东西。形式规定很简单。我们知道,商品表现社会生产的各种规定,但是社会生产本身是前提。然而,商品不是被设定在这一规定上。事实上,最初的交换也只是表现为多余的产品的交换,并不涉及和决定整个生产。这是一种处于交换价值世界之外的总生产的现成的多余产品。即使在发达的社会中,这些多余的产品同样会作为直接现成的商品世界而出现在社会表面上。但是,商品世界通过它自身便超出自身的范围,显示出表现为生产关系的经济关系。因此,生产的内部结构构成第二篇。[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上的概括构成第三篇,[生产的]国际关系构成第四篇,世界市场构成末篇:在末篇中,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但是同时一切矛盾都展开了。于是,世界市场又构成总体的前提和承担者。于是,危机就是普遍表示超越这个前提,并迫使采取新的历史形式”。——译者注
⑥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358页。马克思在信中写道::“第一篇内容更充实了,因为头两章比原来计划的要写得更详细。其中第一章《商品》,在草稿里根本没有写,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只有一个简单的轮廓。”——译者注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5页。
⑨中文版中“元素形式”“原素存在”,日文分别译为“原基形式”“原基的定在”。——译者注
⑩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16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13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7-198页。
15同上,第198页。
16希法亭(Hilferding Rudolf, 1877-1941),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首领之一。“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著名的经济学家。1904年,他针对庞巴维克从奥地利的边际效用说的观点出发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做的批判,写了《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一书进行反批判。1910年出版了经济学著作《金融资本》,该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之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全面的科学分析。——译者注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1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1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8-199页。
21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是这样表述的:“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砍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页)——译者注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7页。
23同上。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3页。
26同上第24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8页。
28同上。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8 页。
30同上。
31参阅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