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道德经》
最初我并不知道道德经,如同一般理工科同学一样对古代经文没有兴趣,但多少听到过几句令人感到高深莫测的短句,后来偶然从关于《资本论》的视频中了解到王德峰教授,对他通俗而深刻的措辞感到敬佩,进而通过他的视频了解到《道德经》“道”不可言说,于是产生了对中国哲学的一些想象。现在王德峰的视频已经大部分被下架了,我打算从头开始简单了解一下王弼版《道德经》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像这样简单的几句古文名言,通常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搜索一般会得到成百上千条循规蹈矩的翻译;但这次搜索结果,单就“常无欲”三个字的不同断句方法和单字理解就能有许多答案持不同的意见,表面上大多说得通;仔细端详,这哪是诸子百家,分明就是牛鬼蛇神。
我尝试结合公开资源和自己的理解,重新梳理这几句名言的浅层涵义:
”道可道,非常道“
道路可以抵达目的地,但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不是恒定的。
”名可名,非常名“
名字可以用来命名,但事物的名字不是恒定的。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这两句的句读很麻烦,有说“无名,天地之始”;甚至有的版本这句是“无名万物之始”;后续几句仍然有不同句读的问题,“常无,欲以观其妙”和“常无欲,以观其妙”等,后续就不一一列出了)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源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保持没有欲念的状态,以观察天地的奇妙。这里的“欲”应该理解成一种“想要”,而不单单是偏贬义的私欲,当一个人没有诉求的时候,他的视角才是客观的,才能看到事物的奥妙。妙,王弼的解释是“微之极也”。极小极微,以至于无形而不可见,就是“妙”,也即事物的苗头。
”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常保持俗欲,以观察万物的端倪。帛书版是“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两者,来源相同但称谓不同(‘有’、‘无’都是同一层面的东西,来源自然是更高层面的一种东西),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玄,有和无的辨证统一谓之玄(“玄”字的甲骨文构造是类似于8的螺旋,可能有缠绕交替的隐喻),多重的辩证谓之玄之又玄,是万物规律的门道。最后这句最麻烦,它的解释可谓各有各的引申,但我认为我这样解释更客观。
我并不是打算通过翻译来理解道德经的涵义,道德经全文五千字,后人的翻译却有五千万字,系统的课程是结合时境、本体论、中国哲学史等来讲述老子的理念的,但我并没有精力去这么做,所以但当涉猎,见往事尔。
”常无欲以观其秒。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句不同的人似乎在理解上似乎有很大区别,有人断句作“常无欲,以观其妙”,有人断句作“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两种读法产生的涵义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保持没有人欲的状态,后者则在于让思维聚焦于形而上来思考;我更认同前者,因为如果这里的“欲”与“欲望”无关的话,那么在这里使用“欲”字好像毫无意义,古人写字大多惜字如金,老子不大可能引入一个可有可无的字;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断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至于那些将“常”“无”“欲”单独理解的人,我暂且粗鄙地视为异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不会用豆瓣,为什么间距会这么大,是因为从OneNote粘贴过来吗?而且这里似乎没有办法调整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