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本纪》读后感(2)
今天看了秦穆公时期的秦国历史,这是读《史记》以来遇到的第一位“春秋五霸”的霸主,难免有点激动。这一段历史涉及到以前听到过的几个成语,例如假途灭虢、秦晋之好。尤其是“秦晋之好”给我的冲击最大,以前读历史小故事时,这一段总是刻画成一段千古美谈,但是实际看来可能并不那么美好。
这一段历史的总结计划按照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展开,首先是假途灭虢。假途灭虢讲的是晋献公利用财宝贿赂虞国国君,借道去攻打虢国,攻陷虢国后,紧接着掉转矛头,又吞并了虞国。乍一看这里面没有秦国什么事,但是秦国却获得了假途灭虢带来的隐藏战果,即名臣百里奚。第一次听说百里奚是在《孟子》里,当初还是一篇需要背诵的课文里的一句“百里奚举于市”,如果对这句没印象,那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肯定记得吧,没错,就是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这个人很有意思,在《秦本纪》中记载着他“臣诚私利禄爵”,为了当官,曾经在辗转于齐国、周王室和虞国。不过他的运气属实差劲,去齐国时穷得要饭,差点还被卷进齐国得政治风波。去了周王室后,赶上颓驱逐周惠王,坐上王位的时候,百里奚为了当官也是拼了,竟然去给颓养牛,不过没过多久他也就离开了周王室,没过多久颓就被周惠王杀掉了。接下来去了虞国,终于当上了官,但是没过多久就被晋献公俘虏了,被当作晋国给秦国的陪嫁奴隶,送到了秦国。不过他从秦国出逃到楚国,这一点就闹不清了,这么想当官的人,为什么还离开秦国呢?不过后来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为代价(五羖大夫的由来),从楚国手里赎回了百里奚,并将国事交给了他。百里奚在齐国和周王室两次死里逃生,都离不开蹇叔的帮助,是蹇叔及时提醒他要离开当时效力的国君。因此在后来百里奚受到秦穆公的赏识后,第一时间就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后来在秦国的不少决策,百里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于秦晋之好这个“千古美谈”,并不是简单的秦国国君娶了晋国国君的女儿这么简单,也是分几个时间点。首先是晋献公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当时晋献公攻城略地,不断吞并周边的小国,同时也觊觎戎地,当时晋国和秦国是邻国,晋国开拓疆土的同时,也是忌惮秦国的实力,毕竟秦国的国力相较于其他的小国来说,还是比较强盛的。最好的选择就是和秦国修好,不求他能帮晋国,至少不要让他添乱。这个时候的联姻还是比较平等的,而之后的联姻就显得不那么单纯了。
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 。晋献公晚年有立奚齐作继承人的打算,进而疏远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而在骊姬的政变中,太子申生被杀,重耳、夷吾出逃。在之后经历了奚齐、卓子两个君主的短暂更替之乱(晋国里克和丕郑主导),里克等晋国老臣想要迎回重耳来做晋国国君,但是重耳拒绝了,因此里克等人要迎回夷吾来做国君。但是夷吾怕啊,国内情形不明,要是奚齐、卓子的拥护者要杀我怎么办,而且你里克刚杀了两个国君,谁知道会不会杀我,回去之后成为傀儡怎么办,哪里还有活路。但是夷吾也想当君主啊,怎么办呢?对,借秦穆公的力量回去,咱姐姐嫁给了秦穆公,看在咱们娘家的面上,怎么也得帮帮我啊。不过大国间的交往怎么可能会像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呢?没有利益,谁会出兵帮你。因此夷吾一咬牙,许给了秦穆公五座城池。当时秦穆公也有东出的念头,一拍大腿,得!小舅子别慌,看姐夫的!夷吾这样就被送回晋国,做了晋惠公。
晋惠公回国之后就反悔了,五座城池啊,当时咱是流亡公子,只要能平安回国登基,就是把一半国土舍出去都成啊,但是咱现在是国君啊,到手的东西怎么可以这么轻易的给出去呢。所以就派出丕郑去给秦穆公道歉,同时在国内诛杀了里克。这里面就有意思了,估计当时晋惠公琢磨,当初里克和丕郑为了迎立长子才杀害了两任国君,现在重耳在外,指不定哪天这帮老臣就把我杀了,不行,擒贼先擒王,先把头子处理掉再说。派丕郑去秦国,估计也是想借秦穆公之手杀了丕郑,就算不杀,他多半也是要被囚禁,不被囚禁的话也没关系,等他回来,咱早已经把里克杀了,再杀一个丕郑还困难吗?这时丕郑的儿子丕豹也察觉出晋惠公对他们一家已经有了杀心,因此出逃到了秦国,求秦穆公征讨晋国,不过秦穆公面上工程做的好,拒绝了出兵的请求,但是私下里也恨得牙痒痒,也想攻打晋国,因此暗地里聘用了丕豹。
不久之后晋国闹饥荒,晋惠公派人来求秦穆公调粮救济,这就不得不说了,真不愧周王室和晋国是同姓亲戚、一家子,脸皮厚不说,还专坑盟友(周平王、周桓王、周惠王、周襄王与郑国之间相爱相杀的血泪史),秦穆公当然是想选择拒绝了,甚至想趁火打劫。按理说打他也是合情合理,毕竟是晋惠公言而无信在先,但是百里奚说百姓无罪,应该借粮。嗯,你无礼,但是我爱民,出于博爱之心,我借给你粮。趁你虚,我还没要你命,甚至续上一波。这操作收了人心,紧握住了舆论走向,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彰显我大国风范(咳)很高明。但是白眼狼来了,后来秦国闹饥荒,晋国乘虚而入,经过几轮战斗,晋惠公被俘了,紧接着就嚷嚷出去说,咱要拿晋惠公祭祀。这时周王出现了,给晋惠公求情。我估计这也是秦穆公的手段,其实并没想拿他祭祀,你说打了一仗,要是抓了个将军之类的,还可以跟对面做做交易,但直接把头儿给捉了,跟谁做生意呢,万一对面说“我们不要了,我们再立一个”怎么整,最后闹得大家关系挺僵,免不了经常干仗。要是放了吧,那太亏了,什么便宜没捞着,自己还孙子了。杀了也不成,毕竟是亲家关系,于理说不过去。要是直接乘虚打下几个城池呢,一是没有这么大胃口,打得下来坐不稳,二是以后不免会被其他诸侯指责,以这个为借口,几伙人杀过来怎么办,咱秦国还没这么强悍可以抵制几路诸侯的讨伐。怎么办呢?放风出去,闹得越大越好,最好有人来讲和,要是诸侯之长来说合就更好了。没想到,周王室出面了,求秦国高抬贵手,而且自家的老婆也来求情。那咱敬天子,天子发话咱就得放(面子工程,送天子一个人情,也显得咱尊敬他,拉一拉周王室的关系)看在亲缘关系上,也放你一马,算是卖晋国一个人情。但是放归放,欠咱的城池是不是得还了啊~什么叫城下之盟~这次秦穆公留了个心眼,你晋惠公走了可以,但是你晋国的太子圉得留下作人质,不给城,你儿子就没了。没办法,晋惠公只能低头,留下儿子和城池就回晋国了。同时,秦穆公还把女儿嫁给圉,算是不那么“好”的秦晋之好。
后来秦穆公打下了梁国,也就是圉母亲的娘家,同时晋惠公病重,圉一寻思我妈家没了,我也就没了靠山,我爸儿子多,以后也不会立我为君,等我爸没了,我就是一破烂儿,能不能活就难说了。因此圉一溜烟就逃回了晋国,估计政治色彩的婚姻都不幸福,尤其这种家里地位极其不平等的情况下(一个是人质,一个是公主),所以圉跑路都没带着老婆。圉回去之后,晋惠公就去世了,圉成为了晋怀公。秦穆公当时那个气啊,直接把重耳接回来,估计也是为了羞辱晋怀公,把晋怀公的老婆嫁给了重耳,前妻变大娘,真的秀。之后重耳回国,诛杀晋怀公,成为晋文公。
累了,明天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