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Ⅰ大陆
壹、早期中国电影
1905-1930无声电影
首部:1905丰泰照相馆《定军山》
雏形:“新民”《难夫难妻》 “华美”影片公司《庄子试妻》
20年代制片公司:商业考量、社会考虑
明星《孤儿救祖记》(家庭里伦理、传统审美、苦情+大团圆)
新派:长城(问题为中心《弃妇》《春闺梦里人》叛逆否定)、神州(人性人情、青春偶像)
开创本土类型片:
天一(古装片—古装片运动,主要供应市场南洋,思乡
武侠片、武侠神怪片:明星《火烧红莲寺》
开创本土类型片、开拓海外市场、审美迁就观众,1931被禁摄
上海影戏、大众化百合。
联华影业 “复兴国片”1930《古都春梦》教师沉浮宦海的故事;
新派电影 爱情伦理片:《爱欲之争》《恋爱与义务》,金焰、阮玲玉
1930-1937三十年代的电影
一、“左翼电影运动”兴起:
促使30年代电影发生整体巨变。与五四新文化主流文化会和,反映时代精神。
共同:设置两大对立阶级,颠覆现存社会秩序。
《三个摩登女性》《夜半歌声》《狂流》《母性之光》《渔光曲》。
主题转型:抗日,外国压迫。
强悍狂暴的特征,动和力的美感。
二、人道主义电影
人道主义立场揭露社会黑暗,对被侮辱者的同情。
《神女》思想性艺术性是三十代最高成就《新女性》《马路天使》《桃李劫》
其他:
孙郁 青春片《野玫瑰》《天明》《大路》《小玩意》《风云儿女》《黄金时代》
批判都市、都市伦理
中国电影第一次高潮。
1937-1945
37年之前,中国电影重心在上海“东方好莱坞”。
128事变&上海失守,中国影坛重新分化组合。
一、大后方电影(国统区、解放区):
中国电影制片厂、西北影业公司、中央电影摄影场;延安电影团。
国统区:纪录片、故事片(鲜明抗战立场,旗帜号角)
解放区:延安电影团 短的纪录片、新闻片、新闻素材(根据地面貌,历史材料)
二、孤岛电影
1937.11中国军队撤离上海---1941.12.8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借:孤岛时期。
复兴,从古代到当下《女子公寓》《乱世风光》
拓宽了题材空间,满足了娱乐需要。
三、沦陷区电影
东北:满洲映画株式会社。
故事片108、纪录片教育片180 《迎春花》《晚香玉》《皆大欢喜》。
起初:“国策电影”方针,对内对外思想战、宣传战,殖民化痕迹、政宣色彩;后来:甘粕正彦,调整制片方针,“电影是糖而不是鞭子”,娱民化。
李香兰:山口淑子。
上海:孤岛成为沦陷区。川喜多长政,隐晦手法拍摄“中日提携”“中日亲善”主题。精神麻醉,将硬性题材软化。《万世流芳》
贰、战后的电影
1945-1949
30年代内忧外患创作环境,40年代达到应有高度,社会、心灵、荧幕语言。
一、控诉与鞭打
《一江春水向东流》战后电影扛鼎之作《天堂春梦》《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夜店》《八千路云和月》。对比鲜明、蒙太奇手法、反衬的手法,喜剧形式,现实丑恶黑暗。
二、浮世悲欢
1.心灵叹息
以往社会批判性展示、大众心理,后探讨了少数人个性心理。《小城之春》城墙意象,心理描写,空镜头,封闭孤寂的世界,哀愁气氛,精神剖析,费穆。
叁、十七年电影
1949-1966
战争片
数量大、质量高,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英雄儿女》《钢铁战士》《赵一曼》《新儿女英雄传》《上饶集中营》《董存瑞》《万水千山》《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上甘岭》《冰山上的来客》。传奇色彩,反差极大的电影语言,”一切敌人都是纸老虎“——逻辑。
《柳堡的故事》王苹 战争后方 战争片外衣的青春恋曲
战争背景下的儿童片,儿童世界,沉重主题寓于少年英雄成长。《小兵张嘎》《鸡毛信》《红孩子》。
歌颂片
新生活的礼赞,浪漫色彩、歌咏的语调。
《老兵新传》社会主人公的昂扬精神。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动和力的美感,青春片。
《五朵金花》边疆和谐《阿诗玛》《刘三姐》音乐歌舞片;
《李双双》新农村妇女,《花好月圆》新社会新人物、新风尚、新气象;
《农奴》忆苦思甜,通过批判旧社会来歌颂新社会。
名著改编电影&历史人物
名著改编电影:本时期成就最高。
《祝福》《我这一辈子》《青春之歌》《家》《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红旗谱》《暴风骤雨》《革命家庭》。艺术性、宣教性并存。30s左翼影片新时达升级版。
历史人物:《武训传》《宋景诗》《李时珍》《林则徐》《甲午风云》中国传统叙事,平视叙述。
政治大于艺术的情况比比皆是,电影成了国家意志的工具,政治元素充斥到每一个角落,浓厚的个人崇拜倾向,多数影片的质量不够高,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电影语言单调贫乏,所有这些使得新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对话遥遥无期。
肆、样板戏电影
文革时期 八个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电影语言:“三突出”创作原则(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高度政治化(当时的政治热情、心灵诉求)
“文革”后 第三代导演与谢晋电影
70末80初
第三代导演 辉煌于十七年但仍然宝刀未老
革命历史题材:《归心似箭》《西安事变》
名著:《春桃》《边城》《伤势》原著+我 人性
谢晋 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程碑,中国传统电影高峰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这些影片的主题大多关系着国家民族命运前途与兴亡衰败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挥之不去的使命感、忧患意识以及对历史和民族命运深刻的反思贯穿于每一个情节、场面乃至细节。它们敢于打破禁区,直面现实中的矛盾,同时又善于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
伍、第四代电影——迟开的花朵
70末80初 新的创作群体“第四代导演”文革后开始独立拍片
张暖忻 郑洞天 胡柄榴 黄蜀芹 郭保昌 王启民 陆小雅 谢飞 吴天明 黄健中 王好为 颜学恕
创作主题:政治反思、怀旧冲动、现实关怀、女性意识、民族寓言。
1.政治反思
《没有航标的河流》《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巴山夜雨》与谢晋电影一起掀起拨乱反正“政治反思”大潮。
2.世俗精神、现实关怀
社会热点敏感问题
《人到中年》(知识分子困境)《邻居》《人生》《都市里的村庄》
第四代导演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进行大胆尝试,创造了新的电影语汇,打破了先验的主题设置和叙述模式,实践了他们“向历史赎回人质”的主张,把封闭荒芜已久的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潮流重新衔接起来。
3.怀旧冲动
导演人道中年 再现童年青年时代
吴贻弓《城南旧事》凄凉伤感,古典韵味,继承了孙瑜、费穆的诗意的现实主义传统。
黄蜀芹《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暖色靓丽、青春色彩。
谢飞《我们的田野》知青岁月,为了理想而葬送了青春的一代人,理想主义色彩。
张暖忻《青春祭》知青题材,惆怅色彩,借知青叙述唤回青春岁月。
4.梦中的情人——女性意识
《小花》战地浪漫曲
《湘女萧萧》
黄建中《如意》
黄建中《良家妇女》(西南边区,娃娃亲)
《香魂女》
胡柄榴 《乡音》乡村、伦理天伦之乐
黄蜀芹《人鬼情》主题新颖、父亲爱人双重缺失、替代性情感寄托、女性性别的永远掩盖。
5.文化寻根
吴天明《老井》
陆、第五代电影
一、寓言中国
寻根文学孕育了第五代“寓言中国”式的电影。
80年代初中期
分水岭:从影戏到影像
主题红线:寓言中国(早期)、男性气度、视觉奇观。
张艺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田壮壮《盗马贼》
黄建新《五魁》
陈凯歌《黄土地》寓言象征 扛鼎之作 高远视野、诗人气度,奠定人文精神&形式意味。《边走边唱》盲人弹唱白纸药房 向空虚走去的人类宿命。
共同点:
1.把焦距打远,设置一个寓言化的空间,大多是乡土中国偏远的山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一带。"黄土地"成了他们的标志性风景。
2.模糊具体的年代,大多在民国到解放前这段时间。
3.模糊人物,这批电影里的人物众多,但仔细考察实际上只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
4.在这些男女爱欲外面包裹上一层厚重的民俗风情仪式的衣裳。如《红高粱》中的"颠轿","造酒","祭酒神"。
满足了西方对中国的阅读期待。
5.这些电影的冲突都是为了争夺对女人的占有权,但在这儿却颠倒了个个,处于社会强势地位、名份上是女人的占有者们最终都败下阵来,退到了银幕的深处。而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男人最终却取代了前者,成为女人的实际占有者。
二、反思历史:向历史赎回人质
反思文学催生了第五代反思历史的电影。
陈凯歌《霸王别姬》《孩子王》。雅,通过"象征"去寻根,去反思,审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
张艺谋《活着》。俗,通过“寓言”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生命欲望。
田壮壮《蓝风筝》。早期追求纪实风格。
黄建新《黑炮事件》。多产,异数--以城市生活为表现对象。现代主义倾向。
吴子牛《大磨坊》。沿袭了“第五代”战争电影的套路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少了第五代战争题材电影的寓言和传奇特征。他继承了主流战争电影的历史感和写实传统,但去掉了主流战争影片的脸谱化倾向,直接还原战争和人性。
第五代导演借助1980年代的反思文学,决意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价值重估。但他们的反思不像其老师辈第四代囿于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道德规范。第四代导演的作品也敢于揭示生活的阴暗面,愤愤不平,然而皇恩浩荡,最后都留下一条人为的光明的尾巴。主
全方位的反思:历史、人性、社会、人生追求。彻底的否定。反思使得优秀的影片充满哲理,次品则思想大于形象。
有人认为:第五代是一个现象而不是流派。主题差异大,导演前后期差异大。
三、其他特征
1.男性风度:倘说第五代的老师辈第四代导演温柔恭俭,儒雅有余,生猛不足的话,第五代则是真正男性化的一代,他们的电影带有此前中国电影鲜有的"悍拔气"。
人物形象塑造:社会下层、草莽粗壮。
环境意象选择:蛮荒色彩、西部特征。
历史视野
2.视觉奇观
第五代电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自于他们作品中那别具一格的视觉影像造型。具体表现在:第五代导演惯用长镜头,但他们打破常规,以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具体表现在:不规则的构图和反常规的光影调度。
色彩:以往是革命意识指导,第五代是用色彩象征人性&贫穷。
3.静态摄影
第五代 宣告了与世界电影发展同步的新的电影时代的开始。
柒、第六代电影
1992-1999 第六代早期创作
张元《北京杂种》1992标志第六代正式登场。
《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周末情人》《长大成人》《感光时代》《苏州河》
一、青春的自画像
以此为切口登上影坛。
《北京杂种》影片中的人物、情绪、迷离的影像风格。拿着青春赌明天的状态,孤影低垂、迷茫。
《阳光灿烂的日子》热烈,对青春的怀念。
《苏州河》现代人轻率地出卖纯真,又刻骨铭心地寻找纯真的心路历程。陌生荒诞冷酷的城市,肩抗。——最能代表第六代。
二、边缘人群
边缘人群、弱势人群。
贾樟柯《小武》后起之秀。《站台》客观冷静的镜头、回忆的语调。《任逍遥》
三、新主流电影
早期背离主流,叛逆抗衡的姿态和形式上的先锋试验;主管部门+观众双重不接受;后一部分走向“地上”,《洗澡》《过年回家》《爱情麻辣烫》《美丽新世界》《伴你高飞》《再见我的1948》。
早期第六代:实景拍摄、长镜头、同期录音、昏暗的光线、非职业演员、游移不定的运动镜头、迷离色彩、MTV剪辑、晃动的画面、螺旋式的跳跃结构、装饰性影像、失衡的构图、混乱的机位、支离破碎的拼贴式叙事、象征性的人物、梦幻般的呓语。
青春反叛性、意识形态上的异端性、边缘化的色彩。
新世纪中国电影
第四代淡出影坛;
第五代不断尝试性类型: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势明显。
顾长卫《孔雀》《立春》,不再宏大叙事,用朴实无华的电影语言,把人生做成一个个切片,表现青春和理想的幻灭。
冯小刚 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天下无贼》《芳华》
第六代电影:回归主流、关注芸芸众生、家庭世俗、朴实明朗的常规镜语。
1.青春私我、迷茫颓废
《昨天》
王小帅《青红》--第六代电影的成熟;
《颐和园》
2.边缘人群:深度广度提升、拓展题材空间、主题多义性;
王小帅《二弟》《三峡好人》《盲井》《安阳婴儿》
Ⅱ 台湾
壹、60 70年代
一、健康写实主义电影
50年代 反共政宣电影、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训》
1963倡导”健康写实主义“制片路线
健康:描写光明面,包括社会的光明面和人性的光明面。写实:主要针对的是从香港移植过来的武侠电影的血腥打斗场面和黄梅调电影的阴柔怀古,与台湾的现实格格不入。
李行《蚵女》《养鸭人家》《路》,世俗道德精神、伦理情怀;
白景瑞《家在台北》《再见阿郎》,平实、类型多样
二、琼瑶电影
两次高潮:60年代中 ;1972-70年代末
梦、童话,真空中的爱情
叙事逻辑: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好事多磨-大团圆
与中国观众传统审美意趣相投。
贰、新电影运动
80s初 《光阴的故事》 拉开帷幕 人文内涵、乡土气息、个人成长&历史纪实
扭转逃避现实倾向,从虚幻到真实
大师 侯孝贤 杨德昌
90s王童推向新高度
一、成长悲欢、青春迷茫
青春在都市里的迷失、60年代惶恐的社会价值,
《冬冬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小毕的故事》《童年往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二、底层人民的不幸与都市批判
社会是温暖的→社会阴暗面、边缘人群的悲凉
《儿子的大玩偶》《超级市民》
对都市的批判《搭错车》
三、对女性命运的反思
中下层女性命运、情感精神世界
《油麻菜籽》《我这样过了一生》《望海的母亲》母亲形象&潜意识归国思想
《玉卿嫂》《桂花巷》
四、岛国飘零&殖民心态写真
身份认同危机
历史遮蔽下的心灵哀歌《悲情城市》《稻草人》《我爱玛丽》
年青一代价值真空、心灵迷茫、生存荒谬 杨德昌
• 侯孝贤
一、成长的悲欢
《冬冬的假期》童年主题
《恋恋风尘》成长苦涩
《风柜来的人》故园凋敝、都市迷茫
二、家国遗恨
成长与家结合、家渐渐式微败落
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家到国 、《戏梦人生》《童年往事》
人物家庭变故,表现台湾近百年历史
三、二元对立
都市&乡村:标志着风格成熟的作品《风柜来的人》、《尼罗河女儿》
过去&现在:《好男好女》《千禧曼波》《南国再见,南国》
镜头隐忍节制,叙事平淡,暗流汹涌上面风轻云淡,人物感情寄托在空镜头中。
• 杨德昌:价值失落、心灵荒芜
侯孝贤:淡淡哀愁;杨德昌:大悲后的欲哭无泪。
杨德昌的电影往往以冰冷的手术刀对社会转型中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伦理关系进行无情的解剖,勾勒出一幅幅台北人际关系疏离、欲望横流、孤独漂零感处处弥漫的后现代荒漠,揭示出心灵的迷茫与生存的荒谬。
《青梅竹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青春史诗、《独立时代》
《一一》现代都市人的心灵疲惫
反讽是杨德昌电影的片名、结构,也是主题。
影像上杨德昌喜用夕阳般、红烛般柔和的暖色调来反衬主题的冰冷。
常在画面和人物里面叠映进都市的车流、噪音和长长闪烁的灯影,那是甩不脱的城市的梦魔。
• 王童:殖民电影
新电影运动三巨头之一
一、小人物、大历史:台湾百年史
《稻草人》《无言的山丘》《香蕉天堂》、《红柿子》自传性
二、戏谑写悲情
悲情故事中多有滑稽段落
1.从外表上将人物丑角化。
2.语言幽默;
3.苦中作乐;
三、含蓄而味永
生活气息+史诗架构
光影运用
叁、、90s 以来
一、李安:家、侠、色
新都市家庭伦理电影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中西冲突、现代文化冲击下家庭的解构与重组
娱乐性、商业包装+文化品味
凭借《理智与情感》进入好莱坞,《卧虎藏龙》《色戒》
二、“新电影导演
侯孝贤、杨德昌、王童依然发力。
万仁:最具批判力度《超级市民》《超级大国民》《超级公民》
吴念真:《多桑》
三、新生代导演
1.对“新电影“的继承
李安、蔡明亮
张志勇、余为彦、陈国富、林正盛、冯光远、陈玉勋、张作骥、徐小明《去年冬天》
2.与“新电影“分道扬镳
淡化批判性
林正盛《天马茶房》(比起《悲情城市》更有去中国化的现象)
《征婚启事》《海角七号》
Ⅲ 香港
壹、50、60s香港电影
1913《庄子试妻》
建国后,大量电影公司南下:长城、凤凰、中联
50中,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北上:邵氏、电懋(新加坡)
国语片三大类:
一、邵氏-古装片
1.黄梅调电影
《貂蝉》-20余年黄梅调热潮、《江山美人》华夏风韵、古典情怀、故国之思;60s“中国梦"电影《杨贵妃》《武则天》《妲己》《王昭君》《梁山伯与祝英台》
2.古装刀剑片
动作片,世界性语言
张彻和胡金铨,被公认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间掀起香港电影”新武侠世纪“的两大旗手。
胡金铨:港台最著名的武侠片导演之一,为中国武侠电影确立经典类型形态,展现武侠电影的精神深度文化蕴涵,文雅优美。《大地儿女》《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华语现代武侠电影经典)。
张彻:张的阳刚路线大大扭转了港片的风格走向,开创了此后长期以男星为首的港片主流趋向。英雄,嫉恶如仇,恩仇必报,兄弟情。
楚原:改编古龙小说最多的导演。《爱奴》《流星蝴蝶刻剑》《天涯明月刀》《三少爷的剑》《多情剑客无情剑》《大侠沈胜衣》等。情节扑朔迷离,写意风格、布景华丽。心灵层次,欲望无限。
3.新派功夫片、拳脚功夫片
功夫:拳术之意,多以近代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题材内容;武打以徒手拳脚功夫进行搏击为主要特征。
李小龙《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虎争斗》
功夫喜剧70s末,成龙,世俗故事、娱乐。《醉拳》《蛇形刁手》
二、电懋-时装文艺片
《香车美人》《好事成双》《曼波女郎》《叫我如何不想他》刺激都市想象;乡土情结《温柔乡》;
三、长城&凤凰-民族历史
贰、80s以来
一、80s香港新浪潮
70s末-80中新浪潮运动 许鞍华、徐克、章国明、方育平、严浩
“新浪潮电影”特点:将镜头从香港此前电影的阴柔怀古和刀光剑影中拉回到香港现实社会中来,反映香港社会小人物和社会底层的生活现状。
《半边人》《父子情》《美国心》《似水流年》
• 许鞍华
创作没有一定脉络特征,艺术与商业、政治
1.政治&难民:70s越南难民题材 越南难民三部曲《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狮子山下来客》
2.女人&爱情:女性视角
3.武侠情节&家庭伦理:胡金铨助手
二、90s
整体冷清
王家卫 精致电影艺术 受国际电影节欢迎 个体孤独、情感缺失、社会荒凉 人物没有根而渴望回到根
陈可辛、陈果《榴莲飘飘》、关锦鹏
周星驰“无厘头”系列
世俗走向边缘:社会小人物、底层、社会异常人、少数人《枪火》
阳光走向荒诞
英雄走向古惑仔